科研产出
三种土壤条件下紫茎泽兰根际的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状况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茎泽兰被列为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侵植物,为探索其侵入机制,以四川省凉山州的3种主要土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距离根系约20 cm)的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果表明,尽管土壤类型不同,根际酶活性(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及微生物量碳氮显著高于非根际,说明紫茎泽兰的根系生命活动促进根际微生物生长繁殖,数量增加,活性增强,有益于土壤养分供应,促进紫茎泽兰生长,提高生存竞争优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紫茎泽兰根际细菌的分类单元数和主成分方差比非根际降低或无显著变化,说明紫茎泽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因土壤而异。3种土壤的优势菌株种类差异极大,根际20种优势细菌中仅链霉菌1(Streptomyces 1)为共有菌株,非根际仅有绿弯菌(Chloroflexi KD4-96)为共有菌株,说明紫茎泽兰能在细菌群落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但是,3种土壤的优势细菌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合计占细菌总量的60.69%—78.75%;就同一种土壤而言,根际20种优势细菌中有8—11株与非根际相同。因此,土壤类型是决定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但因紫茎泽兰入侵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新型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腐植酸含量尿素对贵州地区玉米产量、生物量、养分积累和利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贵州山地玉米生产的新型腐植酸尿素,以玉米品种西都森玉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N、P2O5、K2O总投入量相同的条件下,以施用普通尿素为对照,分析施用1‰、2‰、3‰、4‰、5‰、6‰腐植酸尿素(腐植酸含量分别为1‰、2‰、3‰、4‰、5‰、6‰,N 46%)对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尿素处理,除6‰腐植酸尿素处理外,其他5种含量的腐植酸尿素处理均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其中以2‰腐植酸尿素处理产量最高,为11. 24 t/hm~2,增产率为14. 34%; 6种腐植酸尿素处理的植株地上部总干质量均显著增加,其中以2‰腐植酸尿素处理最高,为371. 33 g/株;施用1‰、2‰、4‰、6‰腐植酸尿素显著增加植株对氮的积累,施用1‰、2‰、3‰、4‰、5‰腐植酸尿素后显著增加植株对磷的积累,其中,以2‰腐植酸尿素处理植株对氮、磷的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71. 50 kg/hm~2和122. 95 kg/hm~2;施用2‰腐植酸尿素处理的玉米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27. 20%、95. 28 kg/kg、62. 46 kg/kg和13. 26 kg/kg。综上所述,在贵州地区玉米生产中适宜推广使用2‰腐植酸尿素。


不同插穗规格和季节对米槁扦插生根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插穗规格和季节对米槁扦插生根的影响,为米槁扦插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米槁插穗的粗度(>2~3、>3~4、>4~5、>5 mm)、长度(7、l0、13、15、18 cm)和扦插的季节(3、6和9月)对扦插生根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扦插的生根率、愈伤组织形成率、偏根率、生根数、最长不定根长等指标比较分析。【结果】(1)春秋两季扦插的愈伤组织、不定根发生较夏季迟,夏季部分插穗皮部生根,生根时间短,但腐烂数量多。(2)综合各生根性状,>3~4 mm粗的插穗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也最高;>5 mm以上的插穗的最大根长高于其他处理。(3) 7~13 cm长的插穗除偏根率外各项生根指标均明显优于15 cm及18 cm的插穗。【结论】米槁在春季3月选取>3~4 mm粗、10 cm长的枝条进行扦插生根效果最佳。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相关性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环境是影响植被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揭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布与土壤环境间的相关规律,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调查的30个样带群落属性,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了11个土壤理化因子与消落带植被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的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香溪河消落带草本群落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一年生植物群落占据优势;RDA排序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RDA第1排序轴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与消落带高程(Ele)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第二轴主要与pH、Fe-P、土壤有机质(SOM)和O-P呈负相关(P<0.05)。植被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R)与Ele、pH和SOM相关关系最为显著;优势度指数(D)与Ele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SWC呈显著性正相关;香农多样性指数(H)与Ele、SOM、TP呈显著正相关,与SWC、pH呈显著性负相关;物种均匀度指数(E)除与Ele和SWC存在显著相关性外,均与其他环境因子间不存在显著性(P>0.05)。综上,消落带高程、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及土壤TP和无机磷中O-P和Fe-P是影响香溪河消落带植被群落格局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植被多样性指数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酒糟沼渣对辣椒产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酒糟沼渣(酱香型白酒酒糟生产沼气的副产物)对辣椒产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沼渣的高效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黄壤为基础,通过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在氮磷钾肥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设置对照(CK,不施沼渣)以及5个不同沼渣施用量等共6个处理,进行沼渣对辣椒产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沼渣能增加辣椒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当沼渣施用量在11 250~30 000 kg/hm~2时辣椒株高和茎粗增加显著(P<0.05),施用量在15 000~30 000kg/hm~2时叶长增加显著(P<0.05),施用量在30 000 kg/hm~2时叶宽增加显著(P<0.05);施用沼渣能使辣椒产量增产8.43%~34.37%,当沼渣施用量为30 000 kg/hm~2时辣椒产量增加显著(P<0.05);增施沼渣能使大部分处理辣椒Vc和还原糖含量提高,部分处理辣椒硝酸盐含量降低,同时随着沼渣施用量增加辣椒N含量降低,辣椒P含量不变,辣椒K含量受影响但变化无规律。辣椒产量与株高、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辣椒N呈显著负相关;Vc与辣椒K、土壤全K呈显著正相关;硝酸盐与土壤全N、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有效磷、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酒糟沼渣适量施用能增加辣椒产量,改善辣椒品质,在氮磷钾肥常规施用的基础上以酒糟沼渣施用量30 000 kg/hm~2的效果最好。


贵州火龙果主产区典型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贵州省火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果园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贵州省背景值和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T 391-2013),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研究贵州省火龙果主产区(关岭、罗甸、望谟、贞丰和镇宁)土壤典型重金属(As、Hg、Pb、Cd和Cr)的含量特征,并对各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判断是否符合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果】贵州省火龙果主产地土壤重金属As、Hg、Pb、Cd和Cr的含量分别为14. 00、0.10、25. 20、0. 31和74. 03 mg/kg,贵州火龙果产地土壤重金属存在部分样点超标,关岭县Cd超标最为严重,重度超标样点占26. 6%,关岭县火龙果产地综合污染程度(PN=1. 598)为轻度风险,镇宁县土壤状况最好,为全部清洁。火龙果果实重金属含量随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b和Cd含量与土壤中二者的含量呈显著性相关;不同产地间,关岭县土壤Pb、Cd和Cr含量最高,贞丰县土壤As和Hg含量最高,但火龙果果实重金属含量极低,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贵州省火龙果主产地土壤基本符合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论】生产上应注意控制和消除果园土壤重金属积累,防止污染加重,尤其是关岭县火龙果产地土壤Cd含量应引起重点关注。


清水江鲤基于微卫星标记和形态指标的遗传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清水江鲤(Cyprinus carpio)种质资源现状,基于分子标记和形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清水江鲤群体呈现较高遗传多态性水平,12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_a)、有效等位基因数(N_e)、表观杂合度(H_o)、期望杂合度(H_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值分别为10、8.37、0.54、0.86和0.84。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推测实验个体来源于3个理论种群,并将来源概率>70%的个体分成3个区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分析,发现区组间达到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F_(ST)>0.05,P<0.01);区组间Nei’s遗传距离为0.473~0.546,区组间个体遗传结构相对独立。基于形态学指标,研究发现个体间存在较大形态差异,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8.0%);区组间在背鳍硬棘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和尾柄长/体长等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基于形态学数据的欧式距离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相符。结果表明,清水江鲤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群体内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关键词: 清水江鲤 微卫星标记 形态指标 遗传变异 表型变异


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的土壤团聚体空间分布及稳定性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蓝花苕子(Vicia cracca 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空间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连续种植绿肥能够提高0~40cm土层不同粒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不同绿肥作物显著提高的土壤团聚体在粒径大小及空间分布上不相同。并且连续种植绿肥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大聚体(>0.25 mm)的形成,>5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增加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积累的影响较为突出,其中肥田萝卜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另外,连续种植绿肥还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9.24%~38.19%),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表现为毛叶苕子<肥田萝卜<蓝花苕子<箭筈豌豆<光叶苕子,而对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表现不同,肥田萝卜、毛叶苕子有利于0~20 cm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提升,蓝花苕子、肥田萝卜对20~40 cm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有显著的提高,肥田萝卜对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促进作用在空间上更深,而光叶苕子降低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


基于水足迹的贵州省平塘县农业用水与经济脱钩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 2018 CSCD
摘要:[目的]从水足迹视角剖析平塘县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耦合作用机理,为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治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CROPWAT 8.0软件,测算平塘县2002—2015年农业水足迹,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平塘县2001—2015年农业发展与农业水资源利用脱钩态势。[结果](1)2002—2015年平塘县水足迹与生产总值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率波动性较大;(2)从Tapio脱钩弹性指数来看,现阶段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资源消耗关系尚不稳定,农业水资源不可持续性利用状态仍存在;(3)2007年为脱钩关系较为理想年份,其次是2008年,协调状况最差是2006,2002—2015年脱钩态势系整体上,呈倒U形变化趋势;(4)从面积来看,研究时段弱脱钩面积比重范围为0%~97.9%(2010年最大,2013年其次,2007和2011年最小),强脱钩面积比重范围为0%~100%(2007年最大,2008年其次,2010年最小),衰退脱钩面积比重范围为0%~49.7%(2011年为49.7%,其他年份为0)。[结论]总体上,平塘县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协调状况不佳。
关键词: 脱钩分析 农业水足迹 经济农业经济增长 协调发展 喀斯特峰丛洼地 平塘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