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烟草NtNAC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抗旱功能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转录因子在植物信号转导及非生物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从烟草c DNA文库中克隆了NtNAC1基因,c DNA编码区全长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Nt NA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马铃薯同源性最高。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37株转基因烟草,用20%PEG6000处理转基因和野生型植株7 d。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都高于野生型,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都低于野生型。RT-PCR分析结果显示,Nt NAC1基因以及Nt NAC基因表达高于野生型,脯氨酸合成的2个关键酶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和鸟氨酸-δ-氨基转移酶(δ-OAT)基因表达低于野生型。选取T_0代转基因和野生型种子,对苗期根系进行耐旱性分析。结果发现,在300 mmol·L~(-1)甘露醇胁迫下,转基因根系比野生型长,野生型根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这表明转Nt NAC1基因的表达可能提高了植株的抗旱能力。


白刺花辐射诱变M_2代突变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和ISSR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辐射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是当前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为加快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的良种培育工作,本课题组利用60Co-γ射线对筛选到的生产性能最佳的白刺花种质进行了辐射诱变育种,通过2年的田间观测,从60Co-γ辐射诱变的白刺花M_2代中筛选获得12个突变群体。为确定该突变群体间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采用表型性状结合简单重复间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诱变后代表型性状发生变异。与未经辐射处理的白刺花相比,诱变M_2代植株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植株高度和冠幅直径增大或减小,茎粗、叶片长度、宽度和叶面积显著提高,分枝位点高度降低等方面。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9.72%~55.46%之间,各指标变异程度依次为分枝位点高度(55.46%)>株高(53.24%)>冠幅直径(47.91%)>叶面积(38.30%)>分枝数(36.84%)>茎粗(36.10%)>叶片宽度(23.60%)>叶片长度(19.72%)。(2) 20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扩增产生141条清晰谱带,多态性条带有75条,多态性比例(polymorphic rate, PPR)为53.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 He)和Shannon信息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I)分别为0.248 3和0.377 9。与对照相比,诱变M2代在多个位点发生了DNA水平上的改变。(3)基于ISSR计算出供试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27 7~0.839 4之间,平均为0.733 6。(4)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分子标记对供试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所有供试群体均被分为4类,但两种水平的聚类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为白刺花辐射诱变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材料。
关键词: 白刺花 辐射突变体 表型性状 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标记


百宜黑鸡PRL基因多态性检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PRL基因的遗传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本试验以百宜黑鸡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池结合PCR技术对PRL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克隆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运用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仅在第五外显子发现了4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4个位点分别位于该基因的位置为g.6171 C>T、g.6232 C>G、g.6306 C>T和g.6440 T>C,其中只有g.6171 C>T处于编码区,其突变前后对应的ATC和ATT所编码的均是异亮氨酸,属于同义突变,然而其他几个位点均是处于3'端调控区;PRL基因共编码299个氨基酸,g.6171 C>T位点的改变并未引起蛋白质三级空间结构的改变,PRL蛋白存在跨膜结构,属于分泌蛋白,中性蛋白,具有极强亲水性。本研究结果可为百宜黑鸡的PRL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提供依据。


不同比例底泥复合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其对紫罗兰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解决底泥在直接利用时存在透气性差、Cd污染严重等问题。【方法】用其他物料作为透气性底泥及Cd调节材料,以纯底泥为对照,研究添加几种不同比例物料复合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其对紫罗兰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1)随着底泥添加比例的增加,复合基质的p H、电导率及Cd含量逐渐递增,较纯底泥,复合基质更适宜植物的生长;(2)综合紫罗兰生长过程中的株高、养分含量,在底泥添加比例为10%、火山石20%、珍珠岩10%、蘑菇渣15%、泥炭10%、锯木屑5%及蚯蚓粪30%时其生长状态最好,其株高为24.8 cm,全氮含量为39.48 g/kg,全磷含量为4.16 g/kg,全钾含量为43.25 g/kg;(3)复合基质中紫罗兰对Cd的吸收量为0.65~1.25 mg/kg,低于纯底泥的1.34 mg/kg,但其含量均在植物正常含量范围内,说明底泥中Cd含量对植物Cd的吸收影响不大。【结论】在底泥添加比例为10%、火山石20%、珍珠岩10%、蘑菇渣15%、泥炭10%、锯木屑5%及蚯蚓粪30%时有利于紫罗兰的正常生长。


猪里脊肉油传热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研究
《食品与机械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传热烹饪是中式烹饪的典型方式,采用油浴模拟油传热过程,结合动力学方法对猪里脊肉在油传热过程中成熟品质因子(颜色、剪切力)和过热品质因子(蒸煮损失)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油传热过程中,猪里脊肉的颜色和剪切力变化遵循一级动力学,蒸煮损失变化遵循零级动力学;亮度、红度值和白度值的z值分别为33.1,26.1,41.0℃,Ea值分别为68.6,86.8,55.4kJ/mol;剪切力z值为17.9℃,Ea值为127.1 kJ/mol;蒸煮损失Ea值为28.9kJ/mol,z值在一级动力学下为32℃,大于红度值和剪切力的z值,满足烹饪成熟值理论提出的优化前提,证明了烹饪过程存在优化空间,为猪肉油传热烹饪和中式烹饪品质优化研究提供动力学参数。


火龙果开花调控转录因子基因HpSO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OC1是拟南芥成花诱导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其表达产物能整合多条成花途径的调控信号。为揭示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 SOC1同源基因在光周期成花途径中的作用机制,以火龙果芽为试验材料,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SOC1同源基因,命名为HpSOC1。其cDNA全长为1365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51bp,编码216个氨基酸, GenBank登录号为MH230063。HpSOC1蛋白具有典型的MADS-box、K-box结构域和SOC1-MOTIF,属于MADS基因家族中的SOC1/TM3亚家族,无信号肽输出位点和跨膜螺旋区,定位于细胞核内,属于非分泌蛋白。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 HpSOC1在茎、茎芽和花芽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花瓣和果皮;相比对照,光照处理8 d时, HpSOC1表达显著上调。推测HpSOC1可能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芥菜型油菜莫利(Moricandia arvensi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授粉控制系统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关键一环。其中,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CMS)是目前较理想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创制新型的授粉系统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芥菜型油菜莫利(M.arvensis)CMS是印度Prakash等人于1998年创造的一个新型油菜细胞质系统,该系统不育系育性彻底稳定,无不良胞质副效应,目前在印度已应用于芥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本文综述了该不育系统的创制、雄性不育基因研究、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以及该系统在芥菜型油菜育种上的应用,旨在为油菜杂交种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Moricandia arvensis 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不育基因 恢复基因


茶树新病害病原菌Phoma segeticola var. camelliae的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学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主要茶树病害种类近100种,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带来较大的影响[1~3]。2016年3月至5月,受低温阴雨等天气因素影响,贵州部分高海拔地区的茶树病害发生率较高。课题组在贵州省石阡县茶园发现一种茶叶斑点病,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该病害初期表现在嫩叶或新梢,成叶也可被


不同施肥模式下黄壤旱地土壤碳氮储量分布特征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对黄壤旱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表层(0~20cm)土壤碳氮质量分数,碳表现为M>NPKM>NPK,氮表现为NPKM>M>NPK,其质量分数均随土层增深而递减;CK、M、NPK、NPKM模式下黄壤旱地0~100cm土层碳储量依次为122.55、218.57、161.95和177.76t·hm~(-2),氮储量依次为11.55、15.08、12.25和13.19t·hm~(-2),其施肥模式下耕层(0~20cm)土壤碳氮储量占总储量的38.31%~42.95%和33.64%~38.20%。有机肥、化肥及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氮质量分数,有利于提升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农田系统碳氮损失的潜在风险。因此,从长远来看,有机物料的输入可以提高黄壤旱地土壤碳氮贮量,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稻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贵州省稻田土壤重金属的超标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采集了92个稻田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了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贵州省稻田土壤的As、Cd、Cr、Cu、Ni、Pb、S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9.7±17.1)、(0.577±0.690)、(91.1±38.6)、(40.5±32.8)、(37.1±20.3)、(35.5±32.0)、(3.59±8.81)和(135±128) mg/kg;89.1%的点位重金属超标,67.4%的点位为轻微(超标1~2倍)和轻度(超标2~3倍)超标;Ni、As、Cd主要由地质高背景成因导致;在成矿区和成矿带上,出现源于人为活动的重金属超标,在一些点位和区域达到了中度超标(超标3~5倍)至重度(超标大于5倍)超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