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基于SRAP和ISSR标记的薄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薄荷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薄荷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及材料创新提供参考。【方法】结合SRAP和ISSR标记对48份不同来源薄荷种质材料的DNA进行多态性扩增,并根据扩增图谱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利用筛选的20对SRAP和ISSR引物从48份薄荷种质材料分别扩增出187和183条条带,多态性比率分别为97.33%和97.27%。48份薄荷种质材料的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672,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762,说明供试薄荷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8份薄荷种质材料可分为五大类,其中I类又可分为5个亚类,该聚类结果主要由品种差异决定,受地域影响较小;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处可将33份贵州薄荷资源分为四大类。不同来源的薄荷群体遗传多样性排序为引进群体>贵州群体>重庆群体>云南群体,贵州群体与引进群体遗传距离最大,与云南群体和重庆群体遗传距离较小,说明贵州群体、云南群体和重庆群体亲缘关系较近。【结论】SRAP和ISSR标记对薄荷种质材料的多态性检出率较高。薄荷属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种内遗传变异较小。贵州薄荷种质材料的遗传基础较引进材料狭窄,与云南和重庆的薄荷种质材料遗传背景较近。

关键词: 薄荷 SRAP I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贵州辣椒气候适宜性区划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是日常生活中的蔬菜、调味品、医药原料和化工原料,有健胃、助消化和降血糖等功能,研究辣椒的气候适宜性对辣椒种植的优质高产和生产合理布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贵州省84个气象站点的气候资料,选取7~8月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等气候因子作为辣椒气候适宜种植的区划指标,构建各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模型,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贵州省辣椒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最适宜种植辣椒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遵义地区、铜仁地区和省的中部;适宜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中部和南部;次适宜种植辣椒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的西部、西南部和东部的少部分地区;不适宜种植辣椒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西南、黔南部的小部分地区。全省各地可根据区划的结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完善辣椒气候适宜性指标,为辣椒的生产种植提供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 GIS 辣椒 气候适宜性 区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洛党参中乙基多杀菌素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快速检测洛党参中乙基多杀菌素-J(XDE-175-J)和乙基多杀菌素-L(XDE-175-L)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和石墨化炭黑净化后,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XDE-175-J和XDE-175-L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分别在0.075~75μg/L和0.025~25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0);在0.375、3.75、75μg/kg加标水平下,XDE-175-J的平均回收率为88.4%~113.5%,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2.0%~4.2%;在0.125、1.25、25μg/kg加标水平下,XDE-175-L的平均回收率为84.4%~99.5%,RSD(n=5)为2.5%~4.9%。乙基多杀菌素的定量下限(LOQ)为0.375μg/kg(XDE-175-J)和0.125μg/kg(XDE-175-L)。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回收率和重复性良好,能满足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要求,可用于大量洛党参样品中乙基多杀菌素的残留分析。

关键词: 乙基多杀菌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 洛党参 残留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MLO蛋白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ldew resistance locus O(MLO)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蛋白家族,其中的部分成员是白粉病菌成功侵染寄主植物的必要因子。一个或多个MLO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可赋予植物对白粉病菌广谱且持久的抗性,mlo介导的白粉病抗性在抗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植物中的MLO蛋白可以分为7个亚家族,除了参与植物与白粉病菌的互作外,不同亚家族的MLO蛋白还有很多其他功能。本文对MLO蛋白的特征、分类、功能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植物与白粉病抗性相关的mlo突变体特征及抗病机制,并对MLO基因的功能、作用机理研究及其在植物抗病育种中利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植物 MLO蛋白 白粉病 mlo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仲Dirigent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杜仲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克隆DIRs基因,并分析其序列及其蛋白的遗传特性。以杜仲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获得杜仲DIRs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杜仲DIRs的序列进行深入分析。从杜仲中克隆DIRs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手段分析DIRs基因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结构域、功能域、蛋白质理化特性、蛋白质序列跨膜区、亚细胞定位、磷酸化位点、糖基化位点以及编码蛋白二级结构等进行分析。克隆的杜仲DIRs片段序列有468bp,不含内含子,编码155个氨基酸。推测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芝麻、五味子同源性最高,分别达71%和70%,具有的5个保守基序,第1~148位之间是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功能域—Dirigent,为亲水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7kD,理论等电点为4.91,不具有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中,不属于分泌蛋白;序列预测具有13个磷酸化位点,未预测到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结构组成。以上研究为进一步探讨DIRs基因在木脂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杜仲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稻米外观品质QTL定位

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稻米外观品质遗传基础,挖掘稳定存在的控制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本研究以籼稻品种V20B和爪哇稻品种CPSLO17作为亲本,构建包含150个重组自交家系(recombinantion inbred line,RIL)的RIL作图群体,进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分析。利用特定位点扩增长度测序(SLAF-seq)技术,构建了一个由12个连锁群包含8602个标记,平均间距为0.29 c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Ici Mapping 4.0软件的ICIM-ADD方法在3种环境(贵阳、贵定、三亚)对4个外观品质性状(粒长、粒宽、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分析。结果表明:3种环境共检测到9个粒长QTL、6个粒宽QTL、3个垩白度QTL和4个垩白粒率QTL;有5个QTL在多个环境被重复检测到,其中3种环境都定位到的粒宽QTL q GW5-1和垩白度QTL qCha5-1为同一定位区间(第5染色体的Marker1642127-Marker1514505);此外,垩白度QTL qCha5-2的定位区间(Marker1554573-Marker1554589)和垩白粒率QTL qCGP5-2也是一样的。序列比对发现QTL qCha5-1定位区间仅51.5 kb,是新的垩白性状主效QTL。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挖掘新的外观品质性状基因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开发新的分子标记进行水稻外观品质性状遗传改良。

关键词: 水稻 外观品质 QTL 高密度遗传图谱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不同茶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析评价

灌溉排水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养分是土壤供给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酶和微生物量是土壤养分转化的动力。【目的】了解贵州不同茶区茶园土壤酶及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而合理指导茶园施肥。【方法】2016年11—12月采集贵州不同茶区典型茶园枯枝落叶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样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土壤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土壤CEC、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等土壤养分指标及酸性磷酸酶、脲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磷(SMBP)等生物学指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降低,地区之间差异明显,普安、纳雍、西秀茶区高于贵定、湄潭、石阡茶区。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SMBC、SMBP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CEC、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氮、氨氮等土壤养分指标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评价茶园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20个土壤肥力指标可提取出4个主成分,第1和第2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0.6%,第1主成分以CEC、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氮、酸性磷酸酶、脲酶、SMBC、SMBP、SMBC/CMBN贡献较大,第2主成分以p H值、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贡献较大;聚类分析将贵州不同茶区12个茶园土壤养分分为6个等级,纳雍和普安茶区最高,西秀茶区其次,湄潭、贵定、石阡茶区最低。【结论】土壤酶和微生物量可作为评价贵州茶园土壤养分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纳雍、普安、西秀茶区土壤肥力水平高于湄潭、贵定、石阡茶区,贵州茶园应注意氮磷钾肥平衡施用,贵定、湄潭和石阡等有机质较低的茶区还应重视有机肥施用。

关键词: 茶园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量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草石蚕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旱性不同的3个草石蚕品种为试材,研究干旱胁迫下草石蚕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抗旱性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变化,以期为草石蚕的抗旱性鉴定提供参考依据,并进一步为筛选和选育抗旱性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在设施内采用自然干旱胁迫方法,分别胁迫4,8,12和16 d,通过测定各生理指标的数据,研究干旱胁迫对草石蚕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3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和Pro含量逐渐增加;"贵栽1号"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升高,而"鲁引1号"和"赣引1号"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SOD、POD和CAT活性逐渐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逐渐增加。抗旱性强的"贵栽1号"可溶性糖、Pro和MDA含量增加幅度最低,SOD、POD和CAT活性升高幅度最大。草石蚕保护酶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变化规律与干旱胁迫程度和品种抗旱性有关。

关键词: 草石蚕 干旱胁迫 抗旱性 保护酶系统 渗透调节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地方粳稻‘黎平杂边禾’矮秆小粒突变体dss1鉴定与基因定位

植物生理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贵州地方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品种‘黎平杂边禾’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份能稳定遗传的矮秆小粒突变体,暂命名为dss1(dwarf and small seed 1)。与野生型相比,dss1表现为植株矮化、株型直立、叶色深绿、籽粒变小、第二节间严重缩短、穗长增加等典型油菜素内酯(BR)缺陷突变体的性状。显微观察结果表明dss1叶鞘表皮细胞的长度变短,可能是突变体第二叶鞘长度比野生型短的原因。对突变体的暗形态建成与BR敏感性研究表明,黑暗条件下突变体表现为去黄化表型,对外源BR敏感。遗传特性分析证明dss1突变体由一个隐性单基因位点控制。利用Mut Map技术将dss1基因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筛选获得一个候选基因,测序结果表明,dss1候选基因为BR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Os DWARF,dss1是由于该基因第5个外显子上第3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ACT)突变为异亮氨酸(ATT)所引起的。定位得到的矮化小粒基因DSS1为一个新的Os DWARF等位基因。

关键词: 水稻 矮化小粒突变体dss1 基因定位 OsDWARF基因 油菜素内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旱交互对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燕麦对岩溶生境即钙盐、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设置0(CK)、-0.2、-0.4、-0.6、-0.8、-1.2 MPa模拟岩溶山区不同干旱环境,以氯化钙(CaCl2)设置0(CK)、50、100、150、200mmol·L~(-1)为外源钙离子浓度,模拟岩溶地区土壤钙环境,研究单一胁迫及交互胁迫对燕麦种子的萌发特征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浓度的单一胁迫及交互胁迫均有利于促进燕麦种子萌发和增强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以及谷胱甘肽的活性,尤其在100mmol·L~(-1) CaCl_2+-0.6MPa PEG交互胁迫下的发芽率较对照(CK)显著提高42.17%;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验证了盐旱交互胁迫比单一胁迫对燕麦的影响更为显著(P<0.05),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可知燕麦耐受性强弱为:交互胁迫>单一PEG胁迫>单一CaCl_2胁迫,且燕麦受CaCl_2胁迫的临界梯度为100mmol·L~(-1),PEG胁迫的临界梯度为-0.6MPa,交互胁迫的临界梯度为100mmol·L~(-1) CaCl_2+-0.6MPa PEG。上述结果说明,在岩溶山区的中低浓度盐旱交互区域种植燕麦能够更好地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本研究为燕麦在岩溶地区的引种栽培及抗逆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燕麦 干旱胁迫 外源钙 种子萌发 幼苗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