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中国枸杞种质资源主要形态学性状调查与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之间关系,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保存的31份中国枸杞以及1份美国枸杞、1份韩国枸杞种质资源的主要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枸杞资源形态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枸杞叶片形状、枝条硬度和颜色、果实颜色、花器等性状的演化,尤其是果实的颜色由黑色→红色→黄色演变,叶片形状由披针→条状披针→条状演变的趋势较为明显;宁夏黄果枸杞与中宁黑果枸杞的遗传距离较远,与宁夏枸杞栽培种宁杞1号、宁杞2号遗传距离较近,再次证明宁夏黄果枸杞是宁夏枸杞的1个变种;枸杞株高、冠幅、地径、自然株型、叶片形状、枝条硬度、叶面状态、果实颜色、花的形状等在枸杞遗传性状中起支配作用,可作为枸杞新品种选育的参考指标;中国枸杞种质资源可以分为10个类群,与7种3变种植物学分类结果相似;计算出了各个遗传类群之间、33份枸杞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

关键词: 枸杞 种质资源 形态学性状 主成分 遗传类群

种植大豆地表土壤溅蚀效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土壤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研究种植大豆条件下农地溅蚀速率变化特征并建立简单易用的模型,评价大豆种植对土壤溅蚀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方法,测定了不同降雨强度(40 mm h-1和80 mm h-1)、不同大豆生长阶段(始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和始粒期)下的穿透雨强度和溅蚀速率,分析了大豆冠下溅蚀速率与叶面积指数和穿透雨强度的关系,探讨了冠下溅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在大豆全生育期,大豆冠下平均溅蚀速率在设计雨强40 mm h-1和80 mm h-1下,分别减少了62.85%和60.74%。冠下平均溅蚀速率随叶面积指数增加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且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冠下各点溅蚀速率受相应各点的穿透雨强度影响在80 mm h-1设计雨强下较为显著,随穿透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大豆冠下溅蚀速率的空间分布与穿透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即冠下穿透雨较为集中的区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溅蚀的发生,并导致冠下溅蚀速率分布不均,大豆冠下穿透雨是冠下溅蚀产生和分布的主要能量来源。该研究提出的大豆冠下溅蚀速率模型可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和农田灌溉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大豆 溅蚀速率 模拟降雨 穿透雨 降雨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盐化程度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盐化土壤退化程度对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采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比色法及滴定法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程度盐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各种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不完全相同,而且在土壤不同层次上波动很大。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20cm土层表现为9月>8月>6月,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0—40cm土层表现为6月>8月>9月。不同盐化程度与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达之间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不同盐化程度、土壤脲酶活性之间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盐渍化关系密切,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微生物多样性可作为盐碱地土壤退化程度及土壤肥力评价的生物指标。

关键词: 盐化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酶 引黄灌区 宁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荒漠化草原不同机械组成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定位观测方法研究了荒漠化草原不同机械组成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受降雨影响,松砂土的保蓄水能力较弱,中壤土较强,年度内土壤贮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荒漠化草原土壤的水分活跃层主要集中在110cm以上土层,且在80cm以上土层最为剧烈;实施围栏封育后,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植被的生长消耗了大量的土壤水分,造成土壤水分的亏缺,降低了土壤水分储量。

关键词: 荒漠化草原 不同机械组成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丘陵区苜蓿地的土壤呼吸

草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大量农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为了摸清退耕后土壤碳排放的变化,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对退耕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呼吸相关性较强,土壤水分和土壤呼吸没有显著相关性;苜蓿地、农田、天然草地的年均土壤呼吸值分别为1.60、1.03和0.85μmol.m-2.s-1,苜蓿地土壤呼吸比农田高出55.3%,比天然草地高出88.2%;年CO2排放量分别为1 461.96、940.66和777.36g.m-2.a-1。农田转化为苜蓿地9年后,土壤CO2排放量增加、有机碳含量下降。在黄土丘陵区退耕还草初级阶段,生态恢复措施对固碳增汇的贡献有限。

关键词: 黄土丘陵 退耕还草 苜蓿 土壤呼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压砂地西瓜新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9年国家西瓜品种区域试验的8个西瓜品种和4个试点的产量数据为依据,通过使用DPS软件对产量进行一年多点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评价了西瓜品种在压砂地上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09-N7、09-N1和09-N1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品种09-N7、09-N1、09-N15和其他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8个品种中,09-N1和09-N7丰产性和稳产性均优于对照09-N15,09-N1和09-N7为丰产稳产品种;品种09-N9变异度小于对照,稳产性优于对照,但其丰产性较差,为低产稳产品种。

关键词: 西瓜 品种 压砂地 丰产性 稳产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共生菌根真菌的侵染特性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hillips和Hayman的染色方法,对位于宁夏同心、中宁和银川市的7年生宁杞1号枸杞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枸杞种植区的菌根侵染率各不相同,以同心调查点的菌根真菌侵染率最高,中宁调查点最低;枸杞菌根真菌的侵染率为85.80%,侵染等级为5级,侵染强度为强;土壤盐度越大,侵染率增加;枸杞的菌根类型属于疆南星型丛枝菌根真菌,即A-型;枸杞根系中菌根真菌的菌丝宽度为3~12μm,泡囊的直径为24~46.5μm。

关键词: 枸杞 菌根真菌 侵染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AFLP标记分析枣品种亲缘关系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分子水平研究宁夏红枣品种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为宁夏枣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FLP标记方法对原产宁夏地区7个枣品种和6个从区外引种的枣品种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筛选出的5对AFLP引物组合对13个供试材料共扩增出351条DNA带,其中301条为多态带(占85.7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带70条。13个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76~0.957。UPGMA聚类表明,13个材料在相似系数0.85处被划分为5个类。宁夏地域相对狭小,品种交流频繁,从而造成该产区枣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演化关系复杂。枣虽然品种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泛,但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小。

关键词: 枣树 品种 亲缘关系 A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伏毛铁棒锤生物总碱的杀虫活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伏毛铁棒锤中提取杀虫活性成分,研发新型高效植物源杀虫剂。对伏毛铁棒锤95%乙醇提取物进行脱脂、萃取及酸提取碱沉淀法获得生物总碱,以小叶碟添加法和浸虫浸叶法测定其对粘虫和枸杞蚜虫的生物活性。伏毛铁棒锤生物总碱对3龄粘虫具有较好的拒食和胃毒作用,拒食中浓AFC50分别为1.039 mg/mL(24 h)和0.573 mg/mL(48 h),饲喂72 h时,浓度为10.0 mg/mL处理的粘虫校正死亡率达96.6%,对3龄粘虫的致死中浓LC50为1.939 mg/mL,对枸杞蚜虫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浓度为10.0 mg/mL处理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7.2%(24 h)和96.5%(48 h),致死中浓LC50分别为2.243 mg/mL(24 h)和1.406 mg/mL(48 h)。伏毛铁棒锤生物总碱对粘虫和枸杞蚜虫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关键词: 伏毛铁棒锤 生物碱 粘虫 枸杞蚜虫 杀虫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与冠层温度的相关性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 C)的替代指标,以宁春4号×宁春27号的F7代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有限灌溉和雨养2种生态条件下春小麦Δ13 C、冠层温度、籽粒产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有限灌溉条件下,灌浆期冠层温度与成熟期籽粒Δ13 C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0 4**);雨养条件下,灌浆期冠层温度与成熟期籽粒及成熟期基部秸秆Δ13 C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40 2**和-0.425 5**)。有限灌溉条件下灌浆期冠层温度及Δ13 C与产量相关均不显著,雨养条件下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66 9**),成熟期籽粒Δ13 C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311 7*)。说明灌浆期的冠层温度作为碳同位素分辨率的替代指标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关键词: 春小麦 碳同位素分辨率 冠层温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