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2007年在海南岛近岸区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南岛近岸区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区鱼类丰富,共捕获283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0属,暖水性种占83.4%,暖温性种类16.6%;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共有种分别为12种、173种、283种,与黄渤海、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共种分别为75种、217种、186种、131种和151种;相对资源量指数与相对资源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值在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优势种(IRI≥500)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鯻(Therapon thraps)、棕斑腹刺魨(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SR-BSA技术对乌鳢性别差异标记的初步筛选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1个家系96个乌鳢个体(雌雄各48个)进行性别差异标记的筛选。首先构建了雌雄基因池(各24个个体),然后用140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扫描,发现3对引物(HLJWL17,HLJWL59,HLJWL70)在雌雄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条带,且都出现在雌性基因池中。用构建基因池的48个个体对3对引物进行第一轮单个体验证,HLJWL17和HLJWL70在基因池中扩增出的差异条带仅在极个别个体中出现,而HLJWL59的差异条带在绝大多数的雌性个体中被成功扩增出来,雄性个体皆无。用其余的48个个体对HLJWL59进行第二轮单个体验证,得到同样结果。对HLJWL59在8个雌性个体中扩增出来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并测序。将8个个体的测序结果用Vector 8.0进行多序列比对,证实各个个体得到的条带是同一序列,该序列长度为243 bp,以TGC为重复单位,GC含量为51%。通过BLASTn比对,发现在GenBank数据库中无同源性序列存在。经统计,此差异标记在雌性乌鳢中出现的概率为62.5%,即该标记对该家系乌鳢性别的正确判别率为81.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中蓄积的碳总量达到39×1012 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这些碳或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被长期储存起来;而其中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在海底。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本文综述了近年国际上对海洋生物碳汇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海洋生物固碳的机制、海洋生物碳汇的现状及其修复措施,同时评价和论述了海水贝藻养殖作为渔业碳汇的地位与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池塘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口黑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池塘养殖中大口黑鲈病害不断发生,常见病害主要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对以上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及其特征、流行特性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当前大口黑鲈常见病害的有效防治技术和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F_1代近交系、雌核发育系的建立及遗传检测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牙鲆育种中基于构建的大量家系,已经筛选出生长快成活率高的F1代家系0719,0750和0751,为了使其优良性状进一步纯化,采集以上3个优良家系中成熟个体的精子和卵子,分别利用家系内兄妹近交和鲈鱼冷冻精子诱导雌核发育的方式,构建了近交系3个、雌核发育系7个,在其生长至127 d和190 d时,测定体长和体重两个性状,并利用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多重比较及绝对增重比较等法对两个性状进行分析,发现0751的雌核发育系较其他近交系和雌核发育系生长更快(P<0.05)。利用倍性分析仪对0751近交系和雌核发育系的染色体倍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交系和雌核发育系分别在G0-G1期和G2-M期DNA相对含量相近,G0-G1期DNA指数均为1.000,都具有二倍体的特点。利用筛选的14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分别对近交系和雌核发育系的遗传特征进行检测,发现近交系和雌核发育的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2.214 3和2.0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082 9和1.936 9,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64 2和0.413 8(P<0.05),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15 4和0.490 1,遗传杂合度(Ave_Het)分别为0.506 6和0.482 8,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03和0.366,雌核发育系的遗传指数均低于近交系。除EKOP-E1-In,EKOP17-Li,EKOP-E1-Ey 3个位点仅在近交系中为高度多态,其他位点在两个系中均为中度多态。近交系和雌核发育系的遗传偏离指数(d)分别为0.091 5和-0.157 3,反映了近交系杂合子的比例远高于理论上的数值,纯合子缺失;雌核发育系杂合子缺失,纯合子比例高。利用雌核发育较近交方式更有利于基因的纯合,在牙鲆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人工湿地-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细菌多样性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9年8至10月对比调查研究了由人工湿地-池塘养殖复合构成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和传统池塘养殖系统中水体理化和生物特征,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两系统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池塘水温和溶氧随月份呈下降趋势,对照塘NH4+-N和TP显著高于循环塘(P<0.05),而循环塘间无显著差异;各池塘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季节性变化,对照塘细菌丰度高于循环塘,且波动明显,而多样性指数却低于循环塘,细菌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循环塘的细菌多样性指数逆水流方向呈增加趋势,P2塘较P4受循环水流的调控作用稍大。相关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指数与DO显著正相关,与NH4+-N、TP负相关。因此,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提高水体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相应池塘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细菌多样性 DGGE 生态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分析罗非鱼群体的遗传潜力
《遗传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5个微卫星标记,对奥利亚罗非鱼2个群体["夏奥1号"(ZA)、广西群体(GA)]和尼罗罗非鱼4个群体[埃及品系(ZN)、88品系(XN)、广西群体(GN)、美国品系(MN)]进行检测。共检测到7 775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00~400 bp;等位基因数3~8个不等,共计1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扩增得到5.72个等位基因。各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 o)在0.7253~0.8160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5146~0.6834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212~0.6105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 e)在2.20~3.23之间。ZA与GA遗传相似系数最高(0.9130),ZA与ZN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4352)。总的说来,4个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潜力较高,2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的遗传潜力适中。
关键词: 遗传潜力 奥利亚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液熏法熏制军曹鱼片的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军曹鱼片为原料,利用液熏法,通过正交实验与感官评价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浸渍、熏制条件对熏军曹鱼片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利用液熏技术熏制军曹鱼片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浸泡烟熏液SmokezP-50的浓度为6%,浸渍时间为2h,浸渍温度为25℃。熏制干燥的条件为:第一次干燥温度为50℃,烘干时间为1h,取出后,将烟熏液SmokezEnviro24P均匀喷洒在鱼片表面,进行第二次干燥,温度为85℃,干燥时间为2h。液熏军曹鱼片产品品质良好,营养丰富,感官评分为93.2分,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泥悬浮对营养盐释放和水华生长影响的模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扰动引起的太湖底泥悬浮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蓝藻水华的影响,其中底泥和上覆水均来自太湖,扰动强度以悬浮物浓度表示。实验监测了底泥扰动过程中以及扰动停止后48h之内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采样间隔为6h。实验结果表明,扰动明显增加了水体中总氮、总磷、活性磷等含量,但是可溶性无机氮的增加不明显,叶绿素a含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水华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很可能是氮限制的原因。由此推测太湖一次风浪扰动过程引起的底泥营养盐释放不一定就能够加剧蓝藻水华的暴发。底泥中释放的营养盐对蓝藻水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