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延迟加冰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微生物、化学和感官指标,以立即加冰为对照研究在25℃环境中延迟4h和8h后加冰对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冰藏期间品质变化和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延迟加冰阶段菌落总数(TVC)、嗜冷菌数、假单胞菌数、产硫化氢细菌数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显著增加;感官品质显著降低;三甲胺氮(TMA-N)变化不明显。延迟加冰可显著增加大黄鱼冰藏期间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加快TMA-N和TVB-N的产生速率,显著缩短冰藏大黄鱼的货架期和产生异味的时间。感官评价显示立即加冰和延迟4h与8h加冰大黄鱼的货架期分别为648、550h和408h,立即加冰比延迟加冰货架期分别延长98h和240h,鲜鱼捕获后立即进行加冰处理是相当必要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沿海牡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的监测数据,对产品中重金属元素Cd、Cu、Pb、As、Hg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Cd、Cu、Pb、As、Hg和Zn的膳食暴露量,对牡蛎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牡蛎样品中Cu、Zn、Cd的含量较高,其值分别为92.0、268、1.32 mg/kg(湿重,下同);Hg、As、Pb的含量低,其值分别为9.21、0.11、0.26 mg/kg。不同海域、不同养殖季节的牡蛎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调查海域牡蛎产品中Cu、Zn、Pb、Hg、As的含量符合产品质量标准,Cd的含量超过产品限量标准值。由于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牡蛎产品Zn的含量高、Cd的含量低,Zn的可利用性阻止对Cd的吸收,牡蛎产品中的Cd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每周食用适量的牡蛎,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桁杆虾拖网圆形分隔装置的效果分析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桁杆虾拖网中间一只网囊前部加装圆形分隔装置,并在装置上部开设逃逸口。装置的格栅倾角分别为30°、45°、60°,栅条间距分别为2.5 cm、3.5 cm和4.5 cm。在逃逸口上方装有网袋,用于收集逃鱼。对装配不同倾角和不同栅条间距的装置进行了试验,根据各个网次网囊和网袋的渔获组成和体长分布情况,分析装置的分隔效果。结果表明:在栅条间距为2.5 cm时,倾角越小,虾的通过率越低,但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虾的通过率也明显提高,当栅条间距增大到4.5 cm时,无论倾角如何,虾基本上可以通过格栅进入网囊;栅条间距在为2.5 cm和3.5 cm时,超过65%的扁平形鱼类被分隔出去,且通过率随倾角增加而提高,当栅条间距达到4.5 cm时,优势体长(150~200 mm)范围内的鱼约45%不能被分隔出去,仅当体长超过180 mm时,约70%的渔获可逃逸;侧扁形鱼类在栅条间距为2.5 cm时分隔效果明显,当栅条间距为4.5 cm时,优势体长(60~80 mm)内的鱼大多数都不能逃逸,仅当格栅倾角为45°时,体长大于110 mm的鱼类可以被分隔出去。试验证明,采用3.5 cm栅条间距和45°格栅倾角时,分隔装置的选择性效果较为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子代及亲本群体形态和外周血红细胞DNA含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7年进行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褐牙鲆P.olivaceus(♀)杂交,获得杂交子代苗种养殖至全长27~33cm时随机取样,测定形态学特征。与父、母本相同规格成鱼相比,杂交子代的有眼侧体色和花纹与父、母本都存在较大差异,是区分杂交子代最突出的特征。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比、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但在体长/总高比等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的表型与犬齿牙鲆更为接近。尾静脉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杂交子代和父、母本外周血红细胞的DNA含量,发现杂交子代、犬齿牙鲆和褐牙鲆的DNA含量分别为1.51±0.02、1.50±0.04、1.43±0.16pg,杂交子代的DNA含量与犬齿牙鲆接近,较褐牙鲆略高,表明杂交子代为二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期间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水域采集的底泥样品,分析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及其与养殖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都澳水域底泥样品中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11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种类数量优势明显,达65种,占总种类数54.62%;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也是此水域常见类群,种类数分别为21种(占17.65%)和16种(占13.45%),其它类群种类数量较少。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冬两季种类数量多于夏秋两季的特点。空间分布具有湾口区种类数量较多,且年内波动较小特点。不同航次样品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分别为太平洋稚齿虫(Prionospio pacifica)、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细丝鳃虫(Cirratulus filiformi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太平洋单蛰虫(Lysilla pacifica)、梳鳃虫(Terebellide stroemii)、扁蛰虫(Lomia medusa)、光亮倍棘蛇尾(Amphioplus lucidus)、角蛤(Angulus lanceolatus)、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纽虫(Numetinea sp.)、后稚虫(Laonice cirrata),其中以角蛤和细丝鳃虫优势度最为明显,最大值分别为0.113(2009年8月航次)和0.066(2010年2月航次);不倒翁虫是最为常见优势种,在5个航次样品中均占优势。其它不同季节优势种差异明显。春冬季优势种类较多,而夏秋季优势种类则较少。研究结果显示,三都澳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已产生明显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门三号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门三号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游泳生物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8年9月对江门三号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拖网和刺网的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采用生物资源密度指数(D)、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H')、pileou均匀度指数(J')来研究水域生物的资源密度和种群多样性。拖网调查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种类数、总资源密度、种类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有明显的增加,分别是投礁前的4.875倍、51.073倍、3.801倍、1.864倍、1.058倍。刺网调查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游泳生物种类数、总资源密度、种类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923倍、34.023倍、1.400倍、1.122倍。投礁后礁区鱼类成为主要的优势类群,表明鱼礁投放后,对鱼类的诱集效果显著,群落结构明显优化。江门三号礁区的人工鱼礁增殖体系已基本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鲚、凤鲚和湖鲚矢耳石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凤鲚(Coilia mystus)、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以及采自崇明、黄海和瓯江口3个水域的刀鲚(Coilia nasus)的矢耳石为对象,描述了这些鱼类耳石的形态特征,并进一步使用基于12组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进行了种间和种内比较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耳石形态的差异种间较种内更为明显。本研究中,刀鲚与凤鲚、刀鲚与湖鲚、凤鲚与湖鲚矢耳石形态间的差异极其显著,相互间的判别准确率分别可达100%、94%、100%。不同水域刀鲚间虽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判别的准确率仅为56%~83%,其中崇明和黄海刀鲚的耳石形态较为接近,瓯江口刀鲚则与前两者差异相对较大。本研究还就影响耳石形态差异可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刀鲚(Coilia nasus) 凤鲚(Coilia mystus) 湖鲚(Coilianasus taihuensis) 矢耳石 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EST-SSR、SNP标记对鲤食物转化率、体厚、体质量3种性状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Windows Map Manager2.0的标记回归法对鲤(Cyprinus carpio L.)F2群体进行单标记定位分析。用91个SSR标记、33个EST标记、364个SNP标记对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得到与食物转化率、体厚、体质量3个性状显著相关(P<0.05)的标记,分别为27、35、27个,其中与食物转化率相关的标记SNP0041、SNP0044,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贡献率分别达到15%、16%。这些标记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参考标记。将得到的与食物转化率显著相关的EST座位HLJE14、HLJE253和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HLJE253座位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HLJE253与斑马鱼上编码ORF2结构蛋白的基因相关,相关程度达61%。将得到的与3种性状相关的SNP标记在NCBI上进行序列查找,通过Blast比对找到相关的基因,并对可能的功能作了注释。
关键词: 鲤 EST-SSR SNP 食物转化率 体厚 体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湿地海域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9年对胶州湾湿地48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胶州湾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参与评价的pH值、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Mn、石油类、Cu、Zn、Pb、Cd、Hg、As、六六六、滴滴涕、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等16项指标而言,各调查月份大沽河感潮河段水质处于中污染-重污染水平,潮间带区域水质处于轻污染-中污染水平,浅海区域水质处于轻污染水平.胶州湾湿地不同区域富营养化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大沽河感潮河段水体EI值在58.13~327.89,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潮间带区域水体EI值在1.34~19.96,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浅海区域水体EI值在0.65~2.10,富营养化程度较轻.胶州湾湿地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基本处于轻污染水平,其中大沽河感潮河段处于轻污染水平,潮间带区域处于轻污染-中污染水平,浅海区域处于较清洁-轻污染水平.胶州湾湿地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单项污染参数(Cfi)和污染程度指数(Cd)较低,污染程度处于低级水平,Cu、Zn是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因子;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系数(Eri)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较小,污染程度属于低生态危害范畴.
关键词: 水质 表层沉积物 环境质量评价 潜在生态危害 胶州湾湿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