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GHRH-LP和GHRH基因序列同源性、基因结构和时序表达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GHRH)是生长激素释放调控的重要因子。过去人们一直将鱼类的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样多肽(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like peptide,GHRH-LP)误认为是GHRH,直到最近才分离出GHRH基因。为了了解GHRH和GHRH-LP基因的结构特征及表达差异,研究克隆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GHRH和GHRH-LP基因,同时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这两个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发育时序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大口黑鲈GHRH的成熟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GHRH-LP的成熟肽由4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两个基因均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但两者成熟肽编码区在外显子上的分布有明显不同。与其他脊椎动物比较,GHRH同源性为74%—100%,而GHRH-LP同源性为41%—96%,两者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7%—63%)。GHRH基因仅在前脑和延脑中表达,而GHRH-LP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GHRH在神经胚后期检测到表达,其表达水平在仔鱼出膜1d后显著提高,而GHRH-LP在囊胚期及后续发育过程中均检测到表达。基因结构、序列同源性及表达谱研究均表明,GHRH和GHRH-LP存在显著差异,应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两个基因。
关键词: 大口黑鲈 GHRH GHRH-LP 基因结构 时空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设现代渔业重在推进工业化养殖
《科技导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传统水产养殖(淡水养鱼)技术的发祥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号称陶朱公的学者范蠡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总结了淡水养鱼知识,由此,中国在世界水产养殖领域独领风骚几千年。然而,在此后 2000 多年中,世界科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养殖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研究了条石鲷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469 bp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片段,在30个个体中共发现27处碱基变异,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5%、30.2%、12.5%和20.8%,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30条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7个多态性位点,产生27个突变。其中,包含简约信息位点13个,发生转换7次,颠换1次,没有发现插入或缺失现象。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92,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 8,平均碱基差异(K)为6.473。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分子系统树,所有的11个单倍型被分成两个分支。结果表明,养殖条石鲷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结果可为条石鲷人工养殖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VP4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11 CSCD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纯化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HZ08株VP4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PCR法扩增GCRV HZ08株S6基因部分节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6,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其效价,Western blot鉴定其特异性。结果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1 000,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73%,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反应原性良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约为1∶8 000,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成功制备了GCRV HZ08株VP4蛋白高效价多克隆抗体,为VP4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抗原表位分析、草鱼出血病诊断方法的建立及相关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因子对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成活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受精卵在不同盐度(1%、1.4%、1.8%、2.2%、2.6%、3%、3.4%、3.8%、4.2%、4.6%)、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32、34、36℃)和不同光照度(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 lx)的条件下孵化,比较孵化率、畸形率、24 h和48 h存活率,探讨环境生态因子对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2.2%~4.2%,最适盐度范围是2.6%~3.4%;适宜温度范围是22~34℃,最适温度范围是26~28℃;适宜光照度范围是0~5 000 lx,最适光照度范围是0~3 000 lx。豹纹鳃棘鲈仔鱼在水温28.0℃、盐度3.25%条件下孵出后第4 d开始摄食,光照和黑暗摄食试验表明,光照是豹纹鳃棘鲈仔鱼开口摄食的必要因子,仔鱼在全暗的条件下无法摄食。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受精卵 仔鱼 环境因子 孵化率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效果比较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高位池对虾养殖风险,减少养殖环境污染,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于2010年8~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对虾养殖期间的主要养殖参数变化。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处理量试验,即20 m3/h、P1组,40 m3/h、P2组,60 m3/h、P3组,对不同循环量水处理组对虾养殖参数,包括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肥满度系数(K)和饲料系数(FCR)等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循环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生长率,P1、P2、P3塘的对虾相对特定生长率为0.13%、0.28%、0.18%,P1、P2、P3塘的对虾体重的相对增重率、肥满度系数分别为11%、23%、15%;24%、40%、29%,而对虾饲料的增效率为16%、26%、19%,综合比较发现,40 m3/h的循环量对提高对虾养殖效果最好,60 m3/h次之,20 m3/h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聚氰胺在大菱鲆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研究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LC-MS/MS法研究三聚氰胺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三聚氰胺以5 g/kg浓度添加到饲料中,连续投喂大菱鲆30 d,停药后,对大菱鲆肌肉、肝脏、肾脏组织残留的三聚氰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聚氰胺能够在大菱鲆肌肉、肝脏、肾脏各组织中富集并消除,最高血药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max肝脏>Cmax肾脏>Cmax肌肉,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肝脏>AUC肾脏>AUC肌肉,三聚氰胺在肾脏中消除最快,肝脏次之,肌肉最慢。停止给药30 d后,肌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降至检出限以下。建议在本实验条件下,三聚氰胺在肌肉中的代谢周期为40 d。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三聚氰胺 代谢 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该药在血液、肌肉和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1.14%、92.65%±1.5%、92.82%±1.39%,在杂交鲟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其在血液、肌肉和肝脏的表观分布容积v/f分别为26.987、6.2298、2.1515 L/kg;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0.139、114.9、901.835 h,总体清除率分别为0.2288、0.1047、0.02164 L/(kg.h)。鉴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它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定性调查及特点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m;个别囊网最小网目尺寸仅6~8mm。传统的桁杆拖网衍生出框架拖网和弓子网。底拖网底纲配置不合理,对海底底质及底栖生物破坏严重。渔具标准缺失较多,科研滞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