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宁海白*大房枇杷F1杂交群体果实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枇杷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以及果实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枇杷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对宁海白与大房杂交产生的130株F1杂种后代的7个果实重要性状进行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调查的7个果实性状均呈正态分布,其中果肉厚度、果实横径、果实质量、果实纵径等4个性状表现出趋低遗传倾向;种子数、种子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个性状表现出趋高遗传倾向。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质量与其他6个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而通径分析显示,果实横径、种子质量、果肉厚度、果实纵径、种子数是影响果实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果实横径和种子质量对果实质量的影响最大,而种子数的影响最小。【结论】7个果实重要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其中果肉厚度、果实横径、果实质量、果实纵径遗传倾向趋于趋低遗传,种子数、种子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趋高遗传;果实横径和种子质量是影响果实质量的关键性状。
关键词: 枇杷 果实性状 相关性分析 遗传倾向 通径分析 数量性状


蝉花多糖对肉鸡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在雏鸡生长中添加蝉花多糖对鸡脂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70只雁荡麻鸡,随机分成6组,公母各半,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每只鸡分别于11~17日龄和25~31日龄灌服(1次/d),其中Ⅰ组(非免疫)和Ⅱ组(免疫)各灌服生理盐水,Ⅲ组灌服杆菌肽锌(50 mg/kg),Ⅳ~Ⅵ组分别灌服25,50,100mg/kg的蝉花多糖,每只0.5 mL,试验期42 d.结果 显示:Ⅳ~Ⅵ组血清中TC含量显著低于Ⅲ组(P<0.05),Ⅳ组TC含量和V组TP含量显著优于Ⅰ~Ⅲ组(P<0.05),Ⅵ组TP含量和V组GLB含量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Ⅵ组GLB含量和Ⅳ组TG含量显著优于Ⅰ组(P<0.05);Ⅳ~Ⅵ组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高于Ⅲ组(P>0.05);V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Ⅰ、Ⅱ组,V组血清中补体C3(C3)含量显著高于Ⅰ~Ⅲ组(P<0.05),Ⅳ组血清中补体C4(C4)含量显著高于Ⅰ、Ⅲ组(P<0.05);V组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含量、Ⅳ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c(TNF-α)含量及Ⅳ~Ⅵ组血清中白介素-2 (IL-2)含量均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V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V、Ⅵ组血清中白介素-4(IL-4)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果 表明,蝉花多糖能提高雁荡麻鸡脂质代谢和免疫能力.本试验条件下,蝉花多糖中剂量组(50mg/kg)效果最佳.
关键词: 蝉花多糖;雁荡麻鸡;脂质代谢;免疫功能


稀释液中添加维生素C对湖羊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讨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精液稀释液,对湖羊精液液态保存效果的影响.用假阴道法采集湖羊种公羊精液,并用添加不同浓度(0、1、3 mg/mL)维生素C的稀释液进行稀释,于4℃条件下冷藏,在0、24、48、72、96 h后对精子活力、精液的精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维生素C的试验1组和试验2组精浆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T-AOC水平、GSH-Px活力、CAT活力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1组精子活力极显著提高(P<0.01),而试验2组精子活力却在24 h内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稀释液中添加1 mg/mL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湖羊精液低温保存的质量.
关键词: 湖羊;维生素C;稀释液;低温保存


包被丁酸钠或蝉花多糖对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包被丁酸钠或蝉花多糖对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1日龄乳鸽42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Ⅰ组)亲鸽饲喂基础饲粮,Ⅱ~Ⅳ组亲鸽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75、550和1100 mg/kg包被丁酸钠,Ⅴ~Ⅶ组亲鸽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7.5、55.0和110.0 mg/kg蝉花多糖.试验期28 d.结果 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和Ⅶ组乳鸽末重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2)与Ⅰ组相比,Ⅱ和Ⅶ组乳鸽屠宰率显著提高(P<0.05).3)与Ⅰ组相比,Ⅱ和Ⅶ组乳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能力(T-AOC)均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Ⅰ组相比,Ⅱ组乳鸽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Ⅶ组乳鸽血清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亲鸽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或蝉花多糖均能促进乳鸽生长并增强机体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试验条件下,亲鸽饲粮中添加275 mg/kg包被丁酸钠(Ⅱ组)或110.0 mg/kg蝉花多糖(Ⅶ组)效果最佳.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是含有G2-EPSPS基因和GAT基因耐除草剂大豆新品系,对广谱型除草剂草甘膦具有耐受性,在中国具有重要产业化应用前景.本研究以其转化体特异性序列为靶标,建立了基于Taqman水解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能特异、定量检测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成分,线性度大于0.995,RSD为0.17%~2.07%,定量限达0.16%,检测限达到0.032%.该方法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精准定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农业转基因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ZH10-6转化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


蚕丝被生产专用家蚕新品种丝棉1号的选育
《蚕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蚕丝被消费市场对原料茧的巨大需求,利用茧型大、茧层厚的家蚕种质资源,通过杂交育种并结合纯系分离定向选择技术,育成了万蚕产茧层量高、茧丝纤度粗的蚕丝被生产专用家蚕新品种丝棉1号。该品种具有孵化眠起齐一、熟蚕齐涌、茧型大、茧层厚、双宫茧率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提高16.05%和22.75%,茧丝纤度>3.556 dtex,出丝率高出对照品种0.89百分点,出棉率比对照高3.29百分点,丝棉的压缩率(55.20%)和回复率(93.0%)均达到蚕丝被国家标准中优等品的指标要求。丝棉1号于2020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华东地区环境条件较好的季节饲养。


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短期降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稳定性是生物炭发挥固碳功能的基础,探究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得一系列生物炭,探索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蛭石改性和未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水稻土中的短期降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水稻秸秆生物炭的碳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经蛭石改性后降低了20.3%~32.6%。当炭化温度从300℃升高至700℃时,生物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400℃时为最大值,700℃时为最小值。蛭石改性降低了所有生物炭的DOC含量。生物炭的H/C随炭化温度升高而降低,且经蛭石改性后有所降低。与300℃生物炭相比,700℃未改性和蛭石改性生物炭的热损失量分别降低了56.1%和56.8%。蛭石改性使生物炭的热损失量降低14.8%~45.6%。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含碳官能团主要由芳香碳、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组成,其中芳香碳含量最高;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增加,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含量下降;蛭石改性增加了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与红壤相比,水稻土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与淹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结果表明,蛭石改性在降低生物炭中碳含量的同时增加了生物炭的稳定性。相比于红壤,生物炭在水稻土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相比于淹水条件,干旱条件下生物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综合来看,蛭石改性为显著影响生物炭在土壤中发生碳素降解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土壤类型,水分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弱。


浙江省红火蚁监测阻截与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自2016年12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首次发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入侵,截至2021年4月,红火蚁曾在该省7个地级市的20个区(县)发生分布。经过4年多的根除防控工作,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永康市,绍兴市越城区,台州市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温州市洞头区、瓯海区,杭州市萧山区等地12个乡(镇)的红火蚁疫情已完成根除验收。但是,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笔者对浙江省红火蚁的发生分布及阻截防控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从传播途径、调查监测、控制扑灭3方面分析了风险隐患,提出了防控对策。


不同性诱剂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诱捕效果及影响因子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性诱剂;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器;诱捕效果;影响因子;种群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