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连续施肥对青海水地蚕豆产量、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了7种施肥处理对青海水地蚕豆产量、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在青海西宁市城北区,采用连续3年的小区定位试验开展研究。[结果]与对照相比,施肥可提高水地蚕豆产量4.80%~37.19%,其中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蚕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施肥对提高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显著作用,可较对照增加1.5~3.3倍,有机肥-无机肥连续配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改善土壤结构;与对照相比,连续施肥可提高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14.19%~202.53%,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可增加10.92%~38.0%。[结论]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相对于其他施肥处理,各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增加和恢复。


不同海拔梯度对菊芋果聚糖代谢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菊芋各器官的果聚糖代谢特点。[方法]以青芋2号、青芋3号菊芋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海拔梯度下菊芋各器官中果聚糖的代谢。[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菊芋各器官果聚糖总含量减少,地上部植株果聚糖聚合度(DP)降低、块茎内果聚糖积累总量和自地上部植株向地下部块茎转移分配率减少。海拔在2 600 m及以下,随海拔的升高菊芋块茎果聚糖聚合度降低,地上部植株果聚糖积累量降低;海拔在2 900 m以上,菊芋块茎果聚糖聚合度高、地上部植株果聚糖积累量高。[结论]该研究为拓展菊芋的种植区域和促进菊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青藏高原夏秋季食用菌产业区域生产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青藏高原夏秋季食用菌生产充分利用了青藏高原区域4~10月从春末、夏季到秋季自然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频率低的优势,生产的双孢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产品品质优良,供不应求,是我国利用自然生态气候优势生产夏秋季食用菌的主要产区之一。就青海省高寒区域的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等特殊生态区域进行食用菌生产分析,总结并建立了4种高寒区域夏秋季食用菌生产模式,为青海省特殊生态条件下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不同氮钾用量对旱地春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肥料效应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春油菜的最佳氮、钾肥配比,为春油菜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杂305为供试品种,施肥方案采用"3414"不完全设计,包含氮、磷、钾3个因素,氮、钾肥各设4个水平,磷肥设1个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各施肥处理中,处理N2P2K1(N 133.80 kg/hm2、K2O 101 kg/hm2)春油菜产量最高,为5 780.67 kg/hm2;其次是处理N2P2K2(N 133.80 kg/hm2、K2O201.00 kg/hm2),产量为5 669.50 kg/hm2。通过"3414"肥效试验,获得该地区春油菜肥效回归方程,得出理论氮、钾最佳施肥量,即纯N170.71 kg/hm2,K2O 88.14 kg/hm2,总施肥量258.85 kg/hm2,最佳产量为5 746.59 kg/hm2。试验区土壤氮素含量为中肥力水平,土壤钾含量为高肥力水平。氮肥农学利用率在处理N2P2K2下达到最大值;钾肥农学利用率在处理N2P2K1下达到最大值。在处理N2P2K1下获得的纯收入最高,为24 210.95元/hm2。[结论]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并结合青海东部农业生产实际,建议氮、钾的施肥量分别为N 170.00 kg/hm2、K2O 85.00 kg/hm2。


青海高原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剂筛选试验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中甘21号"甘蓝为试材,研究5%点将甲维盐水分散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锐丹乳油对甘蓝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甘蓝小叶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d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药后7d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且持效期均达到15d以上,持效性较好,可作为青海高原甘蓝生产中防治小叶蛾的替代农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