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药效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并不突出,约为85%。经分析发现,该类杀菌剂对叶面病害可能具有优良的防效,而对水稻种传病害恶苗病防效并不突出。
关键词: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水稻 恶苗病 药效评价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苏州青中毒死蜱残留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将白菜地方品种"苏州青"样品采用乙腈超声提取,过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用体积比9∶1正己烷-丙酮淋洗,淋洗液水浴蒸发近干后以正己烷定容,应用HP-5毛细管柱程序升温分离,外标法定量,利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测定苏州青中毒死蜱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毒死蜱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05~5 mg/L,相关系数r大于0.99;添加浓度在0.1~1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4.2%~91.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5%~11.3%;毒死蜱的最小检出量为2.0×10-13g,在苏州青中最低检出浓度为0.000 2 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适用于苏州青中毒死蜱残留量的检测分析。
关键词: 青菜 毒死蜱 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 残留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抗虫棉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万~5.4万株/hm2)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全生育期会略缩短,株高先降低然后略增高,单株干物重、总果节数和单株果枝台数均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重却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成铃向上部、向内围集中,而且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和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霜前花率则呈上升的趋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达4292.0 kg/hm2。


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分析及抗纹枯病育种策略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省2007~2013年审定的101个水稻品种的纹枯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1个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表现偏差,抗病和中抗类型的仅占3.0%、5.9%,而中感、感病以及高感类型的分别占24.8%、38.6%和27.7%。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感差异明显,籼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高于粳稻品种;粳稻品种中,杂交晚粳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其后依次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以杂交中粳对纹枯病的抗性最差,后3种类型品种均表现中感至高度感病。不同年份间育成水稻品种的抗性分布无明显规律性,显示全省水稻抗纹枯病育种工作没有实质性开展或进展。对水稻抗纹枯病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嘧菌酯在牧草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研究
《草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嘧菌酯在牧草中的安全性,对嘧菌酯在北京、江苏南京、河南郑州3个试验点牧草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牧草和土壤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氨基柱净化,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峰面积定量。在0.01,0.10和1.00mg/kg 3个添加水平,嘧菌酯在牧草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6.5%~97.4%,相对标准偏差为6.1%~10.3%;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2.4%~107.2%,相对标准偏差为2.3%~5.7%;嘧菌酯在牧草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均为0.01mg/kg。嘧菌酯在北京、江苏南京和河南郑州3个试验点牧草中的半衰期为2.9~3.4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2~3.7d。参照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制定的饲料和干秸秆中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15mg/kg),按推荐施药剂量和次数施用嘧菌酯21d后,所采收的牧草是安全的。


南瓜种间杂交及其杂交种枯萎病抗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印度南瓜自交系和中国南瓜自交系种间杂交,研究其杂交种作为西瓜砧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印度南瓜自交系Ma15作母本与25份中国南瓜自交系混合花粉杂交产生的种子发芽率为78%;印度南瓜自交系Ma15作母本分别与25个中国南瓜自交系杂交,有9个组合获得正常种子,杂交组合Ma15×Fe 9单瓜种子数达319粒,杂交组合Ma15×Fe16种子发芽率为92%。通过测量杂交种单瓜种子数、百粒种、子叶大小、发芽率、下胚轴粗度,筛选出5个种间杂交配合力高的组合,并对其进行枯萎病抗性鉴定,其中杂交组合Ma15×Fe6、Ma15×Fe21表现为高抗枯萎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红血糯’种质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良水稻‘红血糯’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将‘秦稻2号’、‘香糯Q33’、‘青香糯’作为抗性的供体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同时选取了ST10、H21和STS11-43等3对显性分子标记用于亲本和F2群体田间抗病性的分子标记辅助检测。结果显示:(1)不同分子标记在亲本中的多态性不同,标记H21和STS11-43只有在‘红血糯’和‘香糯Q33’之间具有多态性,标记ST10在‘红血糯’与‘秦稻2号’、‘香糯Q33’、‘青香糯’之间都有多态性。(2)各个分子标记在不同杂交组合F2群体的室内分子检测显示,部分F2单株携带抗性基因条带,也有个别单株含有杂合抗病基因条带。(3)田间发病抗性检测显示,含有抗性基因的植株基本不发病,携带抗性基因的单株与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基本相符,但对含有杂合抗病基因条带的抗病单株,其还需2~3代田间观察,纯化抗病基因。研究表明,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抗病性检测结果相符,3种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红血糯’杂交后代的分子标记辅助检测,为改良‘红血糯’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麦斯衣陶芬无花果离体快速增殖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麦斯衣陶芬无花果幼嫩枝条为试材,研究了外植体材料、基本培养基以及激素种类和配比等因素对其离体快速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麦斯衣陶芬无花果离体快速增殖的外植体为腋芽,培养基为改良MS+1 mg/L6-BA+0.05 mg/L NAA+1 mg/L GA3+20 mg/L蔗糖+7 mg/L琼脂粉,p H值为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