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QuEChERS-GC/μECD法测定土壤中的毒死蜱残留量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一种通过改进的Qu ECh ERS样品预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法快速测定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含0.1%乙酸的乙腈超声提取,用适量N-丙基乙二胺(PSA)和C18填料净化,GC/μ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毒死蜱的响应在0.005~5.0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在0.01~0.5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9.52%~95.59%,RSD为2.03%~6.92%,检出限(LOD)为0.000 4 mg/kg,定量限(LOQ)为0.005 mg/kg,基质效应对定量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干扰少,分析成本低,节省溶剂,能够满足土壤中毒死蜱残留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Qu ECh ERS GC/μECD 土壤 毒死蜱 残留量 测定方法


水稻基因组上一个Ds切离及其双位点插入行为的分子鉴定
《遗传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转座元件Ac/Ds是h AT转座子家族的成员,导入水稻基因组后具有转座活性,尽管转座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它们通常经保守的非复制型"剪切-粘贴"过程转座。研究表明,在Ac编码的转座酶作用下,Ds从原位点切离后常优先重新插入到连锁位点。文章利用TAIL-PCR技术从水稻一个Ds插入突变体及其回复突变体中分离Ds侧翼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Ds在突变体上插入位点、回复突变体内切离足迹和重新插入位点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突变体中Ds从3号染色体切离后,在原插入位点残留了8 bp足迹序列(CATCATGA),引起Ds标记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数目增加,从而影响基因结构。切离后的Ds重新插入回复突变体第2和第6号染色体上,分别编码烟草胺氨基转移酶和衰老相关蛋白的2个基因的编码区。因此,典型的"剪切-粘贴"机制不能完全解释Ds的转座行为,Ds转座存在"剪切-复制-粘贴"的特点。


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子粒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子粒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热焓值和胶凝温度受基肥配施影响较小,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受拔节期追氮影响较小。热力学特征参数中,以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变异系数较高。基肥配施处理中,氮磷钾肥均衡配施时各参数较高。随着拔节期追氮量增加,胶凝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先升后降;热焓值、回生值在不追氮或追氮150 kg/hm2时无显著差异,在过量追氮(300 kg/hm2)时前者较低,后者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胶凝温度3个指标两两极显著正相关,且回生值和回生热焓值极显著正相关。6个热力学特征参数可转换为3个独立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2%。氮磷钾均衡基施并拔节期适量追氮时子粒热稳定性较好,回生值适中。


1个水稻不闭颖突变体(open hull 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颖花的开放与闭合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分子调控路径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水稻品种9311的辐射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份花器官变异突变体,主要表现为突变体小花开放后不闭合,暂命名为不闭颖突变体(open hull 1,oph1(t))。通过对突变体的性状调查、小花解剖观察、遗传分析,发现:突变体开花后,颖壳不闭合,结实率明显降低,其他农艺性状则无显著差异;突变体在开花时浆片与野生型无差异,但开花后一段时间内仍能保持膨胀状态。以oph1(t)/9516的F_2、F_3群体内突变体单株作为定位群体,最终将OPH1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位于标记e55和e8之间,遗传距离为1.29 cM,是一个尚未报道的新基因。


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对杨树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影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Burkholderia multivorans WS-FJ9对杨树Populus的促生机制,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接菌后的杨树叶片的光合指标及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杨树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及杨树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处理期内,接种WS-FJ9菌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n和Tr在整个处理期均高于对照,Ci在整个处理期均低于对照,Gs在第30天时低于对照,其后均高于对照。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值均高于对照;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比值均高于对照;杨树实生苗接菌处理150 d后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从光合作用及生物量的角度阐明了WS-FJ9菌株对NL-895杨的促生机制,为生物菌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促生机制 光合参数 荧光参数 叶绿素 生物量


70%苄嘧·苯噻酰WP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效果研究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14
摘要:试验表明:70%苄嘧·苯噻酰WP是目前防除水稻移栽田中一年生杂草十分优秀的除草剂,施药后45 d,用70%苄嘧·苯噻酰WP 900 g/hm2对一年生杂草的总株防效达86.79%,对一年生杂草的总鲜重防效达91.95%,高于同期用50%苯噻酰草胺WP 900 g/hm2和32%苄嘧磺隆WP 150 g/hm2的总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70%苄嘧·苯噻酰WP 防除 水稻移栽田杂草 效果


增加投入促进福利养殖是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中国发展 》 2014
摘要: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动物疫病多发复发、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安全性下降、人畜共患病的传染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的恐慌、大量减少畜禽产品消费并严重降低产品价格等问题的制约。这些制约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不当低价政策压缩养殖生产的赢利度,加上落后的动物福利观念,使农民只能低水平生产,长期忽视养殖硬件、环境和环保建设。该文认为,通过加强硬件投入和开展福利养殖,可阻止动物疫病流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安全性、最终提高社会消费信心。并就促进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人文观念和养殖生产条件方式等方面提出系列措施和建议。


粳稻品种间杂交F_1代花药培养及后代鉴定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快速获得稳定的粳稻品种间杂交新材料,加强粳稻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方法】对垦育28和南粳44杂交的F1代进行花药培养,并对获得的花培株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倍性及稻瘟病抗性等鉴定。【结果】接种至愈伤诱导培养基5 d后花药开裂,10~15 d可诱导出2~3 mm的黄绿色愈伤组织,转移至分化培养基20 d后即可诱导出绿苗。有1696个花药可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6.5%;在获得的382份花培再生株系中,单倍体、双单倍体、四倍体株系比例分别为27.5%、70.2%和2.3%,不同倍性株系出现株高矮化、不结实、分蘖数明显降低和保卫细胞叶绿体数明显减少等变异。经抗稻瘟病田间鉴定,获得综合性状好且抗或高抗稻瘟病的二倍体材料各3份;其中获得综合性状较好、结实率较高(89.6%~90.1%)、株高显著降低且抗稻瘟病的二倍体材料两份。【结论】利用粳稻品种间杂交F1代进行花药培养,可快速获得稳定的中间材料,是快速创制抗病等新材料的可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