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不同施氮水平下糯高粱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糯高粱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施氮处理。取样株测定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不断增加,氮、磷、钾吸收总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氮、磷、钾均在处理号10N的施用量达到最高值,产量也达最高;氮的积累量在孕穗期达到最多;糯高粱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的是K,其次是N,最低的是P。

关键词: 糯高粱 施氮量 养分积累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双垄沟种植模式对晋北盐碱土水盐动态特征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晋北盐碱土水盐动态特征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裸地为对照(CK),研究平作不覆膜(F)、平作覆膜(P)、起垄覆膜(P_r)和全膜双垄沟(P_t)4种模式下对晋北苏打型盐碱土饲草玉米田的水盐纵向动态分布。全膜双垄沟模式保水保墒,其中以0~40 cm土层效果最为明显,土壤含水率较CK、F、P、P_r分别提高30.73%、27.63%、29.05%和19.96%;玉米生育期内全膜双垄沟模式持续抑制根区土壤盐分上移,0~4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较CK、F、P和P_r分别降低31.30%、31.77%、24.42%和10.47%;40~100 cm土层比CK、F、P和P_r分别降低20.95%、11.61%、7.61%和5.60%;全膜双垄沟模式有效降低0~20 cm表层土壤pH值,但对20~100 cm土壤pH值影响较小;全膜双垄沟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其产量比处理F、P和P_r分别提高36.62%、24.56%和10.98%。全膜双垄沟模式可调控根区水盐分布,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可作为晋北盐碱地土壤的有效改良措施之一。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 种植模式 土壤水盐运移 盐碱地 土壤 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小食心虫对不同基质的产卵选择性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研究了梨小食心虫对蜡纸、PE保鲜膜、硫酸纸和玻璃载玻片4种基质的产卵选择性。结果发现,梨小食心虫在硫酸纸基质上的累积落卵量和卵孵化率最高,分别为70.75粒和79.39%,与蜡纸基质差异不显著(66.50粒和70.95%),但显著高于保鲜膜和玻璃两种基质(P<0.05);5日龄和6日龄雌虫对硫酸纸的产卵选择率分别为33.33%和33.08%,与蜡纸基质差异不显著(32.26%和31.82%),而7日龄时对硫酸纸基质的产卵选择率为32.46%,显著高于其他3种基质。表明基质显著影响梨小食心虫的产卵场所选择,且不同日龄雌虫之间选择性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优化梨小食心虫人工饲养技术方案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产卵选择性 人工饲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氮胁迫下高粱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时定量PCR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功能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的研究,选择适当的内参基因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关键。氮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是影响高粱(Sorghum bicolor)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选取7个常用内参基因肌动蛋白基因(Actin)、多聚泛素酶基因(ubiqutin conjugating enzyme,UBQ)、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UBQ10、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B(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B,EIF2B)、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家族(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sb GAPDH)和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4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a,EIF4a)作为候选内参基因,以高粱根和叶为材料,筛选低氮胁迫下高粱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体系的最佳内参基因。经引物特异性检测,各候选内参基因引物均符合稳定性筛选要求。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因组织和氮处理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叶片中GAPDH较其他内参基因表达丰度高;而在根系中UBQ10表达丰度最高。应用GeNorm软件程序对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内参基因GAPDH和EIF4a在叶片中的表达稳定性最高,而根系中表达稳定度最高的为sbGAPDH和EIF4a。本研究结果为高粱中低氮胁迫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可为其他作物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粱 低氮胁迫 内参基因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晋阳5号的选育及高产配套技术

种子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特早熟玉米新品种晋阳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10年冬以自选系N 107作母本、自育系H 240作父本杂交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17年8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全生育期≥10℃以上活动积温在2 100℃左右的区域和山西省中部麦区复播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63 000~67 500株/hm2。

关键词: 玉米 晋阳5号 特早熟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杂粮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研究小米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影响的基础上,用燕麦粉、苦荞粉、高粱粉分别与小米粉复配成35%的杂粮粉添加到小麦粉中,用粉质仪和拉伸仪研究分析燕麦粉、苦荞粉、高粱粉分别与小米粉复配的混合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与添加35%小米粉单一杂粮粉的面团粉质特性相比较,燕麦和小米复配粉、苦荞和小米复配粉、高粱和小米复配粉的混合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更高,综合粉质特性五项指标得出:添加燕麦和小米、苦荞和小米、高粱和小米复配粉的混合面团的粉质特性要比单一添加小米粉好。与添加小米粉单一杂粮粉的面团的拉伸参数比较,苦荞小米复配粉的拉伸特性更好,燕麦小米复配粉的拉伸特性较差,而高粱粉添加量达到20%以上,拉伸特性很差,无法进行拉伸实验。建议制作杂粮面制品时,应根据产品需求及混和粉流变学特性选择合适的杂粮和添加量进行复配。

关键词: 小米粉 燕麦粉 苦荞粉 高粱粉 粉质特性 拉伸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对苹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盆栽"嘎啦"苹果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其叶片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根系活力的影响,以探讨"嘎啦"苹果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适应特性。结果表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整体上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并都在胁迫18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3.254%、15.325mmol·g~(-1)。POD、SOD、CAT活性以及根系活力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发生水分胁迫早期,对苹果幼苗的伤害较小,随着时间的延长,苹果幼苗的生理指标变化较复杂,最终对苹果幼苗影响严重。表明"嘎啦"苹果具有一定抗旱能力,但持续干旱影响幼苗生长,应及时浇水。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嘎啦”苹果幼苗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不同部位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比较研究

核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稳定高效的玉米再生体系,选用6个玉米常用自交系的成熟胚、幼胚、茎尖和幼嫩叶段作为外植体,在含有不同外源激素的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比较研究这6个玉米自交系的诱愈率和分化率,并观察愈伤的形态。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均能分化出苗,但其再生率差别较大,其中玉米幼胚的诱愈率和分化率最高,其次为茎尖、成熟胚,幼嫩叶段相对较低。不同外植体的培养基类型和外源激素的浓度配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且不同基因型的愈伤差异也较大。本研究筛选出了3个愈伤胚性良好、分化率较高的玉米基因型辐80、综31和Mo17。玉米茎尖、成熟胚和幼嫩叶段的再生均找到了适宜的培养条件,完全能够代替幼胚作为愈伤组织诱导的初始材料,该结果为建立一套高效稳定的玉米再生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玉米 茎尖 成熟胚 幼胚 幼嫩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种萱草资源表观形态及气孔特性比较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和利用中国丰富的萱草属种质资源,完善萱草属植物系统分类,试验研究了13种萱草资源的表观形态及气孔特性,并对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依据欧氏距离的不同,可以把13个萱草资源分成三类或五类。即当欧氏距离为7.974时,‘金娃娃’、‘粉缘’、‘日落芝加哥’、‘糯米露’、‘小野蜂’为一类,‘问候’单独为一类,其余品种分为一类;而在欧氏距离为5.995处时,‘粉缘’、‘日落芝加哥’、‘糯米露’、‘小野蜂’被划为一类,‘金娃娃’与‘问候’分别单独为一类,‘粉缎’、‘杂种’、‘海尔范’为一类,剩余种类被归为一类。这和萱草属植物在田间的直观表现基本相符。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花朵形态、叶片气孔数量相关指标可以作为萱草品种分类评价的主要指标。

关键词: 萱草资源 表观形态 气孔特性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獭兔FSHβ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殖性状的关联性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卵泡刺激素(FSHβ)基因与獭兔繁殖性状间的关系,将其作为獭兔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与关联分析,试验以100只海狸色獭兔和70只白色獭兔为试验材料,采用PCR扩增测序以及Snapshot分型技术对獭兔FSHβ基因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通过PCR测序法鉴定了FSHβ基因第1外显子区、第3外显子区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分析模型,利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在170只个体中,共筛选出5个SNPs,其中有2个位于1号外显子(FSH1、FSH2),3个位于3号外显子(FSH25、FSH30、FSH31).FSH25与初产仔数、产活仔数关联分析显著(P<0.05),FSH31与产活仔数、初产窝重、21日龄活仔数关联分析显著(P<0.05).这2个位点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对獭兔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关键词: 獭兔 卵泡刺激素(FSHβ)基因 繁殖性状 关联分析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