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肉桂醛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肉桂醛对辣椒疫霉的抑制机制,研究了肉桂醛作用下辣椒疫霉菌丝的径向生长、辣椒疫霉孢子的萌发与活力、辣椒疫霉孢子内活性氧(ROS)含量和NADPH氧化酶基因(nox)的表达以及外援ROS清除剂谷胱甘肽(GSH)存在下肉桂醛对辣椒疫霉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肉桂醛能够有效地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的径向生长和孢子的萌发,抑制辣椒疫霉菌丝径向生长的EC50值为1.0 mmol/L,完全抑制辣椒疫霉孢子萌发的MIC值为0.4 mmol/L,并且Almar blue染色发现此时辣椒疫霉孢子几乎没有活力;0.4 mmol/L肉桂醛处理辣椒疫霉孢子0.50h时,孢子内ROS含量明显增加;GSH能够明显缓解肉桂醛对辣椒疫霉孢子的抑制作用;0.4 mmol/L肉桂醛处理辣椒疫霉孢子0.25 h,孢子内nox1基因表达上调,表明肉桂醛可能是通过上调nox1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大量的抑制辣椒疫霉的ROS。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水稻土全磷反演研究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LSR偏最小二乘法回归结合留一法交叉验证,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田以及直湖港小流域面上的水稻土土壤样本建立最优模型,研究了不同光谱预处理方式对水稻土全磷可见-近红外高光谱反演精度的影响,探索水稻土全磷光谱反演的可行性;并结合简单相关系数法以及PLSR模型回归系数法分析了水稻土全磷光谱反演的重要波段。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土壤全磷反演精度的影响不大;基于PLSR建立的水稻土全磷光谱反演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达0.85,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为0.70,RPD为1.8,有较好的模型精度;440~740 nm为土壤全磷光谱反演的重要波段。利用PLSR对水稻土全磷进行光谱预测是可行的。
关键词: 土壤全磷 可见-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光谱预处理 敏感波段 水稻土


纳米化肉桂醛抗辣椒疫霉病原菌增效作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桂醛是一种天然的食源性抗菌剂,在食品加工、香料、制药、日用化学品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但由于它难溶于水、容易氧化等性质,增加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难度,从而导致其药效降低。作者对其进行纳米化,形成了一种透明、低黏度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体系,并将纳米化前后的肉桂醛对辣椒疫霉的抑菌活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纳米化后的肉桂醛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稳定分散性;纳米化肉桂醛的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8.9 nm,均分布在15~60 nm之间;纳米化后的肉桂醛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抑菌能力提高了50%~100%。总而言之,纳米化修饰提高了肉桂醛在食品和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超临界CO_2萃取番茄红素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食品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超临界CO2萃取番茄红素的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夹带剂及其添加量,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佳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并对番茄红素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最佳夹带剂为乙酸乙酯,其合适的添加量为15%;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条件分别为:萃取压力为36 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150 min;与传统溶剂提取相比,提取率提高了33.4%;番茄红素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且明显优于作为阳性对照的BHA。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所得的番茄红素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番茄中番茄红素提供理论依据。


小叶红叶石楠和红叶石楠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江苏林业科技 》 2014
摘要:以2年生小叶红叶石楠和红叶石楠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0(CK),-0.3(T1),-0.9(T2)和-2.0(T3)MPa等4种水势条件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5个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小叶红叶石楠和红叶石楠叶片相对含水量随胁迫加重逐渐降低并与CK有极显著差异(P<0.01),前者在轻度胁迫(T1)时就出现严重的失水,仅为CK的49.84%,而后者逐渐下降,并始终高于前者;2种植物叶片的MDA含量随胁迫增强变化趋势不同,前者在轻度胁迫(T1)和中度胁迫(T2)下叶片中MD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重度胁迫(T3)时比CK增加73.68%,而后者在T1时急剧上升,T2时达到最大值,超过CK 230.56%,膜脂出现了明显的氧化现象;2种植物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随胁迫增强呈单峰曲线变化,前者在T1时急剧上升至峰值,为CK的16.26倍,而后者在T2时达到峰值,为CK的10.12倍,各胁迫强度下前者均高于后者;2树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各胁迫强度下均较CK极显著(P<0.01)减低,前者可溶性糖含量在T1时急剧下降至最低值,为CK的25.37%,T2和T3时稳定,而后者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T2时最低,为CK的43.56%;2树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胁迫强度增加有不同变化,前者在T1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迅速上升,超过CK 79.07%,并在T2和T3时保持稳定,有利于抵御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而后者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前者,且在T3时明显下降,更易受到干旱胁迫伤害。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田七花总皂苷中三七皂苷R_1的含量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检测田七花总皂苷中三七皂苷R1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用BDS HYPERSUL C18(150 mm×2.1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柱温30℃;质谱分析采用三重四杆质谱仪,多反应检测(MRM)模式,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检测,定量分析的离子为:三七皂苷R1m/z 931.7→799.6,内标物紫杉醇m/z 852.5→525.3。三七皂苷R1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476~11.9μ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3%,RSD为1.65%(n=6)。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均符合样品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田七花 三七皂苷R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稻中脉缺陷突变体dl-6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克隆DL-6基因,以dl-6与9311配制正反杂交组合进行性状分析发现,dl-6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控制dl-6性状的基因DL-6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的短臂上,进一步利用新发展的In Del标记将DL-6基因精细定位在I3-5和I3-8之间85 kb的物理距离内。对该区段内存在的开放阅读框(ORF)进行分析,发现其中ORF9编码的YABBY基因是一个与叶脉发育相关的基因,对突变体dl-6和野生型中YABBY基因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数据中日本晴序列进行比对发现,突变体dl-6中YABBY基因的第1个外显子存在1个单碱基突变,该突变导致野生型中编码的半胱氨酸突变为突变体中的精氨酸;同时突变体dl-6在YABBY基因的3'端还存在8个碱基的缺失。这2个突变位点哪个是导致dl-6突变的功能区目前还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转基因油菜W-4T-DNA旁侧序列分析与事件特异性检测(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W-4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fad2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表达框转入甘蓝型油菜Westar后获得的转基因高油酸油菜品系。为建立W-4的转基因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技术,应用温度不对称PCR(TAIL-PCR)扩增获得转基因油菜W-4的T-DNA插入位点的左、右旁侧序列。其中右边界旁侧序列长度为290 bp,其碱基组成G+C含量为31.27%、A+T含量为68.73%;左边界旁侧序列长度为365 bp,其碱基组成G+C含量为32.6%、A+T含量为67.4%,表明该T-DNA整合在富含AT区。序列比对结果发现,该转基因事件中,T-DNA左边界序列完全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仅有1个碱基由G转换成了A。而右边界则缺失了包括RB border在内的62个碱基。结果表明:转基因高油酸油菜T-DNA的整合是一次无载体序列的整合。依据左、右边界旁侧序列和转基因载体的T-DNA左右边界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TLF/TLR和TRF/TRR,能从W-4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485和405 bp的预期产物,而在其他转基因油菜、非转基因油菜的基因组DNA和空白对照中均无特异性扩增产物,据此建立了W-4的转基因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技术。应用该检测技术可以从含有0.1%W-4基因组DNA的混合样品中扩增出特异产物,检测灵敏度达0.1%。可对W-4的转基因事件进行特异性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