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模拟实验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初始NH4+-N浓度的生物滤池中生物膜上和水中的细菌数量及群落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对成熟生物膜及水体样品中的异养菌、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培养计数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滤池初始氨氮浓度增大,除异养细菌数量逐渐下降外,生物膜上的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均高出水样3~4个数量级;同时对上述样品的16S rRNA基因片段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及其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生物膜和水中都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同一初始氨氮浓度的滤池中生物膜上的细菌多样性高于水中的。生物滤池中的细菌主要由拟杆菌门的黄杆菌纲和变形菌门的α-、β-、γ-变形菌纲的15种细菌组成。生物膜上的优势菌包括奥雷氏菌属、湖饲养者菌属、泥滩杆菌属、沉积杆菌属、雷辛格氏菌属、冷蛇形菌属和亚硝化单胞菌属等;水体中的优势菌则有明显差异,主要有蛋黄色杆菌属、Nautella,玫瑰杆菌属和一种硫氧化菌等。初始氨氮越高的滤池中,亚硝化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生物膜上所占比例越高,逐渐成为优势菌之一。实验证实,挂膜初期,提高水体中初始氨氮浓度,有利于硝化细菌的富集和固着,提高生物滤池的除氮效率。
关键词: 循环水海水养殖系统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群落 硝化细菌 生物滤池 生物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机械增氧方式在池塘养殖中的增氧性能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池塘养殖中主要机械增氧方式的性能优劣,该文通过增氧清水试验和水产养殖池塘中实地试验,研究了几种机械增氧方式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和实际池塘中的溶解氧变化。结果表明,在清水中,叶轮增氧机增氧能力分别高出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4%和264%,动力效率分别高出12.7%和259%;在池塘中,叶轮增氧机对池塘水层的混合均匀时间要比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快40%,对溶解氧的增加值分别高115%和293%。叶轮增氧机综合增氧性能要高于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螺旋桨增氧机综合增氧性能最差。该研究为在池塘养殖中合理运用机械增氧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池塘 供氧 机械性能 增氧性能 叶轮增氧机 水车增氧机 螺旋桨增氧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个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及抗氨氮特性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巢式不平衡设计,按每尾雄虾配1~3尾雌虾进行人工授精构建家系。对其中13个家系进行生长和耐氨氮特性实验。8周的养殖实验结束后,各家系的特定生长率为2.97~4.00,饲料系数为1.04~1.74。其中家系S13-S11的特定生长率为4.00,明显优于其他家系;家系S3-S5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家系中最低,仅有2.97(P<0.05),且其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在生长实验结束后,进行氨氮胁迫实验。氨氮胁迫48 h后,不同家系的成活率存在差异性,S14-S15的成活率为98.33%,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血细胞数量与家系成活率呈正相关,SOD酶、AKP酶的活力与家系成活率呈负相关,POD酶的活力与家系成活率不具相关性。综合分析,以L2和S11为父本的半同胞家系生长快且抗氨氮特性强,可留作育种材料进行下一步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趋光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平光梯度法,以白光为光源,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组Ⅰ:30.0~45.2mm;组Ⅱ:51.0~63.3mm;组Ⅲ:70.0~83.0mm;组Ⅳ:88.0~102.0mm;组Ⅴ:108.0~120.0mm,在光梯度分别为250lx、500lx、1000lx、2000lx、4000lx、8000lx下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光强范围250~1000lx条件下,5组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均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并在光照强度为1000lx时达到最大;在250lx和5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250lx与1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极显著(P<0.01);当光强大于1000lx时,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减小,在2000lx和4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2000lx与8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Ⅰ组尼罗罗非鱼趋光反应最明显,随着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趋光性逐渐下降,趋光指数Ⅰ>Ⅱ>Ⅲ>Ⅳ>Ⅴ。在水温23~25℃时,适宜照度区为1000~2000lx,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其将尼罗罗非鱼引诱到集中区域进食,对于提高罗非鱼的摄食率以及光诱捕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小黄鱼秋季索饵环境栖息指数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小黄鱼不同年份秋季HSI的分布,得出32°N~33°N、122°30′~123°30′E海域范围内小黄鱼的HSI值较高(HSI>0.5),比较适合小黄鱼索饵栖息,而在30°N以南、125°E以东海域HSI指数值较低(HSI<0.5),不太适合其索饵栖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拟穴青蟹不同家系的遗传多样性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必要培育高产、抗逆的优质新品种。家系选育是选择育种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应用于拟穴青蟹人工育种工作中。本研究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拟穴青蟹6个家系共275 ind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8个,其中3个家系各自在1个位点表现为单态,8个位点的PIC、HO和HE分别在0.40~0.77、0.33~0.81和0.42~0.80之间。对6个家系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家系间的固定系数FST=0.205 7,即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0.57%的变异来自家系间,79.43%的变异来自家系内。根据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6个家系进行聚类分析,4号家系和5号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先聚合在一起,2号家系和6号家系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本研究将为拟穴青蟹家系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
《动物医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宗淡水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鲂)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体,在我国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其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呈现出疾病种类多、发病面积广、延续时间长、死亡率高、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每年经济损失高达40亿元,约占鱼类病害损失的70%。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病害防控技术特别是重大疫病防控技术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病害问题仍是阻碍我国大宗淡水鱼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论文回顾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药物防控技术、免疫防控技术、生态防控技术以及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病害防控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的战略构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选育家系作为亲本进行单对杂交产生的F1代家系为作图群体,初步构建了大口黑鲈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用64对AFLP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106个子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398个分离标记。母本分离标记有189个,其中17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有209个,其中181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标记。雌性框架图包括75个遗传标记,分布在21个连锁群中,有6个三联体,6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8.22cM,图谱总长度为983.8 cM;雄性框架图包括82个遗传标记,分布在22个连锁群中,有7个三联体,5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9.22 cM,图谱总长度为1153.2 cM。雌、雄性基因组估算长度分别为1 399.85和1 582.72,图谱的总覆盖率分别达到70.28%和72.8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及其染色体制备在性别鉴定中的应用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方法,确定了最佳条件为:在24℃的环境中半滑舌鳎血淋巴细胞在添加2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基中,用终浓度为0.3 mg/mL的LPS为刺激源培养72h,在结束培养前3h加入终浓度0.08μg/mL秋水仙素,可获得较多、较好的染色体分裂相。利用这种方法对半滑舌鳎遗传性别进行了鉴定,同时与生理解剖观察、性腺切片、性腺细胞培养、雌性特异标记等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适宜各阶段不同类型鱼的性别鉴定方法,丰富了半滑舌鳎活体遗传性别鉴定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0、25℃贮藏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对大菱鲆在冰藏(0℃)、室温(25℃)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菌落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氮(TMA)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0℃和25℃贮藏大菱鲆,高品质期分别为526 h和26 h,货架期分别为763 h和49 h;TVC在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6.88、6.38 lg(cfu/g),在货架期终点分别为7.67、7.90 lg(cfu/g);TVBN在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15.97、16.46 mg/100g,在货架期终点分别为33.1、28.58 mg/100 g;TMA在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1.29、0.74 mg/100 g,在货架期终点分别为12.89、11.37 mg/100g。各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TVC、TVBN值、TMA值作为大菱鲆贮藏中的品质指标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大菱鲆0℃和25℃贮藏的主要腐败菌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其次为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