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淀山湖主要放流鱼种鲢和鳙生长的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2006-2008年淀山湖鲢鳙标记回捕数据以及刺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淀山湖鲢鳙的生长,根据鱼类体长推算公式分别推算出鲢鳙的生长指标;并计算出淀山湖鲢鳙的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体长和体重关系分别为鲢:W=6×10-5L2.8371,(n=216,R2=0.8886);鳙:W=5×10-5L2.8609,(n=55,R2=0.9747)。鲢鳙夏季肥满度分别为鲢:K2006=0.001913±0.000142、K2007=0.002165±0.000218、K2008=0.002115±0.000306、K2009=0.001966±0.000112;鳙:K2006=0.002129±0.000239、K2007=0.002346±0.000262、K2008=0.002382±0.000247、K2009=0.002436±0.000282。与其他水域相比,淀山湖鲢和鳙生长速度较慢。

关键词: 淀山湖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后代微卫星标记鉴别和种质纯度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罗非鱼微卫星遗传图谱前6个连锁群上随机选取43个微卫星位点,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GIFT)、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以及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杂交后代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7个位点(UNH995、GM066、GM166、UNH162、GM017、GM440、UNH948)在不同罗非鱼中扩增的条带差别明显,具有特异性,可作为罗非鱼鉴定的分子标记,用其中任意一个位点都可以将尼罗罗非鱼或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杂交罗非鱼区别开来。这7个标记位点在尼罗罗非鱼、吉富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中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基因个数分别为3.1、2.3、1.7,等位基因大小在130~316 bp。这7个标记位点上,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PCR扩增的条带大小相差在20 bp以上,对其中2个位点扩增的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是由于微卫星重复次数的差异而造成的。用这7个位点对尼罗罗非鱼、吉富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群体的种质纯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3个罗非鱼群体中分别有8%、4%、4%的个体在有些位点上的谱带与杂交罗非鱼的相似,可能存在基因污染。

关键词: 罗非鱼 微卫星 鉴别 种质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之间的关系

海洋环境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1月31日~2月13日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及卫星获取的水温数据(海水表温和表温距平),对南极磷虾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2:00~18:00为南极磷虾群出现频率较高的时段,随后南极磷虾群出现概率开始下降,至22:00~02:00时间段降至最低。(2)越靠近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的丰度越高,而外洋水域的丰度相对较低;磷虾群主要出现在60°00'~60°30'S,46°30'~47°30'W范围内。(3)磷虾群主要出现在表温在1.4~1.5℃或表温距平为-0.1~-0.2℃范围内,而表温在1.2℃或表温距平在-0.2℃以下时,磷虾群出现的概率较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海上生产提供指导性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时空分布 表温 表温距平 南奥克尼群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Vg C)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等方法,克隆获得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Vg 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剑尾鱼Vg C基因cDNA序列全长4 011 bp,其5'非编码区包含12 bp和3'非编码区包含246 bp;含有一个3 75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 250个氨基酸,推测其编码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为141.7 ku,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卵黄白原C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44%~8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g C在剑尾鱼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脾、肾、卵巢中有微量表达,脑、肌肉、鳃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表达;对不同时间暴露在雌激素中剑尾鱼肝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的结果表明,Vg C在剑尾鱼肝脏中第5天表达量最高,随后降低,第9天后维持相对较低的表达量。研究首次克隆了剑尾鱼Vg C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Vg C在剑尾鱼体内表达组织器官分布及雌激素诱导后不同时间表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剑尾鱼生殖生理及环境污染物监测应用等不同领域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词: 剑尾鱼 卵黄蛋白原C 克隆 表达 荧光定量PCR 17β-雌二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有机氯杀虫剂对鱼的毒性和残留效应

环境化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硫丹、氯丹、五氯苯酚、三氯杀螨醇等有机氯杀虫剂,只允许在特殊场合使用,禁止在动物养殖业使用,但在世界上普遍存在限而不严、禁而不止的状况,威胁渔业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中国是水产品的生产大国和重要输出国,鱼类是中国主要的水产品.本文概述这几种杀虫剂的用途、水环境行为、渔业生产中的来源、对鱼类的毒性、对渔业的影响、中国渔业相关标准.寻找作物丰收、公共卫生、蚁害防治与鱼类健康养殖的平衡点,必须多管齐下,控制硫丹、氯丹、五氯苯酚、三氯杀螨醇的负面影响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硫丹 氯丹 五氯苯酚 三氯杀螨醇 毒性效应 残留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长江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的影响状况,揭示生境条件对生物资源影响的机理,根据2010年5–6月在长江口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用根据扫海面积计算的栖息密度研究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状况,以及5–6月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年5–6月共记录鱼类40种。种类数目较多的科分别是鳀科和虾虎鱼科(均为5种),其次为石首鱼科(4种)及舌鳎科(3种);鱼类栖息密度以当年卵化幼鱼为主,矛尾虾虎鱼、棘头梅童鱼、凤鲚和刀鲚为栖息密度最大的4种鱼类,占调查区域鱼类栖息密度的94.11%。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发现,春季鱼类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水深、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对河口内部鱼类丰度和栖息密度影响最大,而底层pH值、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则对河口外部鱼类群落影响最大。与历史资料相比,目前记录的鱼类物种数目(40种)少于1985年5月或6月(69种,62种),而栖息密度(5.20×104ind/km2)高于1985年5月或6月(1.72×104 ind/km2,2.29×104 ind/km2)。本研究表明虽然长江口仍为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但是鱼类群落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结构 栖息密度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氧化肽纳米柔性脂质体的制备及配方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扇贝裙边抗氧化肽为研究对象,制备纳米柔性脂质体,考察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考察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不同温度、不同样品浓度、不同pH值、不同转速、不同超声时间等对脂质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条件进行优化。制得的纳米脂质体为单室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55±60nm,包封率为58.39%±0.34%,4℃下粒径稳定性无明显变化。因此,抗氧化肽脂质体包封率和稳定性较高,重现性好。

关键词: 抗氧化肽 脂质体 包封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碳水化合物日粮对异育银鲫血浆皮质醇含量和HSP70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是否会引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应激反应,选用体质量为(35.60±1.11)g的异育银鲫168尾,随机分成2组,一组设为对照组(NS),投喂碳水化合物水平为35%的日粮;另一组设为高碳水化合物实验组(HS),投喂碳水化合物水平为50%的日粮,每组3个重复。在控温的循环水系统中饲养35 d和70 d后,测定异育银鲫血浆皮质醇激素含量及其肝、心脏、脾、肾中HSP70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高碳水化合物实验组35 d时血浆皮质醇激素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肝和心脏HSP70基因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70 d时血浆皮质醇激素含量升高,且70 d时高碳水化合物组肝、心脏、脾和肾HSP70基因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全部增强。各组饲养70 d后,饥饿24 h后重新投喂的0 h、6 h、12 h、24 h、48 h,高碳水化合物实验组(HS)皮质醇含量在6 h、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6 h、12 h、48 h肝HSP70基因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增强(P<0.05),说明异育银鲫对50%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饲料的耐受性比较差,鱼体产生了应激反应。结果说明,当异育银鲫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升高时,其肝中HSP70基因mRNA的表达量却降低,反之亦然。本研究旨在为水生动物营养应激及营养免疫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开辟鱼类应激的营养调节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异育银鲫 碳水化合物 皮质醇 HSP70基因mRNA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两种稻田养殖模式的生物学比较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研究克氏原螯虾两种稻田不同育苗、养殖模式,即在稻虾轮作中一种是稻田投放亲本虾自行繁殖育苗,自然越冬养殖即A模式;另一种是稻田搭建育苗大棚保温越冬养殖即B模式。从当年10月份至翌年3月份,测定包括产卵孵化的时间和比例、幼虾生长速度、成虾规格比例以及成本效益等指标,评估两种模式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模式B较模式A亲虾产卵孵化时间明显提前,比例明显提高,幼虾生长速度加快,差异显著。6月份成虾起捕抽样统计,A模式30 g以上占30.8%,20~30 g占45.5%,20 g以下占23.7%,B模式30 g以上占52.6%,20~30 g占30.9%,20 g以下占16.5%,表明B模式的养殖效果明显优于A模式。试验同时进行了几种投饲模式的养殖比较,显示投喂人工颗粒饲料搭配小杂鱼或单独投喂小杂鱼其饲养效果要优于单独投喂人工颗粒饲料组。根据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研究从而确定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科学合理的苗种投放、养殖生态环境以及饲料投喂模式,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提供科学合理的推广模式、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稻田养殖 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饲料原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采用鱼粉、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Kuntze、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海泥5种主要原料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长为4.18±0.23cm、体重为5.99±0.26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为期8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鼠尾藻饲料、浒苔饲料和动物性饲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95.36%/d、92.29%/d和84.87%/d。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长效果要好于投喂海带饲料和海泥饲料的刺参。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虽然刺参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但是可以将动物性蛋白作为刺参的辅助性饲料成分,配制出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浒苔作为刺参幼参的养殖饲料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海带粗加工产品不适于用做刺参饲料的主要成分。

关键词: 刺参 饲料 浒苔 生长 体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