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拟穴青蟹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克隆及SNPs位点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线粒体全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双向测序法,克隆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部分序列(761 bp),并筛选、分析了拟穴青蟹的SNPs位点。共分析了采自福建省宁德市的16只拟穴青蟹,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了31条前人提交的拟穴青蟹COI基因序列(长度在425-522 bp之间)。利用MEGA4.0软件对所有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7.8%、28.9%和15.7%,G+C的含量平均为33.5%。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克隆的761 bp的COI基因序列中共发现29个SNPs位点,其出现频率为3.8%。在这29个SNPs位点中,13个为C/T转换(占44.8%),12个为A/G转换(占41.4%),2个为A/T颠换(占6.90%),1个为G/C颠换(占3.45%),另有一个位点(201 bp处)发生了A/C颠换和C/T转换两种类型的碱基替换。氨基酸分析表明,在29个SNPs位点中,有9个位点属于非同义突变,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他20个位点属于同义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这将为拟穴青蟹遗传背景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新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形态框架数据的淞江鲈种群鉴别(英文)
《动物分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框架数据阐明了中国3个现存的淞江鲈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每条鱼测量22个形态度量参数,用Burnaby的多变量方法校正形态度量参数,采用聚类和判别分析来区别种群的差异。结果显示:1)3个地理种群可以分成两组,第1组包括青龙河种群和富春江种群,第2组包括鸭绿江种群;2)根据F-remove值,挑选出最大的5个形态参数:D(2-3)、D(7-9)、D(6-5)、D(6-8)、D(2-1),用挑选后的5个形态参数进行判别分析的判别准确率达100%,显示这3个地理种群是形态上可辨别的种群。地理隔离和环境因子也许是淞江鲈种群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形态度量对于判别淞江鲈的种群有效,但对于其种群结构的进一步确认研究是必要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海洋与湖沼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8058e0.0287D;体重与日龄的关系式为W=0.0004e0.0825D;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e0.103L,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4、0.9054、0.7982。云纹石斑鱼摄食状况测量结果表明,在人工投喂条件下,5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0%,18日龄仔鱼饱食率为100%。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全天光照条件下,仔鱼16:00—18:00达摄食高峰;自然昼夜条件下,仔鱼14:00达摄食高峰;在全天黑暗条件下,仔鱼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说明仔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白天摄食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水产地衣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基优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菌CJ001,经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测序,鉴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48 h内COD的降解率达86.8%,水温30℃时的降解率最高,达到85.7%.为优化培养基组成,选出由单因素试验确定的营养物质(红糖、玉米粉、豆粕、尿素)和NaH2PO4,进行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J00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糖3%、玉米粉1%、豆粕3%、尿素0.25%、NaH2PO40.15%,其活菌数可达11.15×109cfu.mL-1.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水产养殖 化学需氧量 培养基优化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技术在中国明对虾SNP基因分型中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8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调整内外引物浓度和采取Touchdown PCR程序可优化扩增效果,80组引物中有20组引物得到良好的分型效果。群体多态性分析表明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范围分别为1.127~1.993、0.136~0.607、0.119~0.492和0.145~0.373。结果显示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SNP基因分型的方法。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分型 中国明对虾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鳙杂种亲本连锁图标记加密和共线性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杂种的养殖性能优于亲本,在水产养殖中利用广泛。为促进鲢、鳙遗传资源管理、经济性状定位等研究,已构建了鲢鳙种间杂种亲本的遗传连锁图,但图谱以AFLP标记为主,利用范围有限。为提高图谱质量和可用性,本研究采用新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加密了鲢鳙杂种亲本连锁图。雌性亲本鳙的连锁图标记总数从153增加到288(包括新开发微卫星标记93个),雄性亲本鲢的连锁图标记总数从271增加到511(包括新开发微卫星标记136)。鳙图谱总长度从852.0cM增加到965.8cM,鲢图谱总长度从952.2cM增加到1049.6cM。鲢、鳙图谱共线性比较甄别出22个同缘连锁群,标记排列只存在轻微重排现象。亲本间共享的76个微卫星标记界定的标记间隔总长度在亲本间无差异(雌:雄=1:1),与鲢鲢种内杂种亲本共享微卫星标记界定间隔的总长度雌雄比(1:0.45)显著不同。与模拟自然受精(种内杂种)相比,混精受精(种间杂种)可增加雄性亲本基因组范围的重组率。鲢鳙形态相似,染色体组型相同,杂种可育,鲢鳙杂交对重组率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混精授精回避了精子竞争,强化了全基因组重排,不利于新形成的和已有的优良单倍型的保留,是鲢鳙养殖性能退化的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