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牡蛎中副溶血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副溶血弧菌毒素调控基因(toxin regulations,toxR)作为靶标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以含toxR基因的质粒为模板,建立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分别采用含toxR基因质粒、纯培养的副溶血弧菌和添加副溶血弧菌的牡蛎(Ostrea)模拟样品进行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其灵敏度分别为15拷贝、18 CFU/mL和180 CFU/mL。同一个样品的30次重复性试验表明,试验内及试验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95%和1.5%。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副溶血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牡蛎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定量检测。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荧光定量PCR toxR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鲷精子诱导漠斑牙鲆减数雌核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线(UV)灭活的冷冻真鲷(Pagrosomus major)精子激发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卵子发育。冷冻真鲷精子适宜的UV灭活剂量为72 mJ/cm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胚胎的孵化率呈现哈特维希效应,其中40 s灭活组胚胎孵化率达到最高[(29±1.9)%],单倍体率100%。利用冷休克法抑制卵子第二极体排出,成功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仔鱼。冷休克处理温度为0~2℃,处理起始时间3 min、持续时间45 min时,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的孵化率最高,达(9.4±0.71)%,获得批量雌核发育仔鱼。雌核发育仔鱼经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倍性鉴定,均为二倍体(2n=48),未发现单倍体和非整倍体现象。雌核发育二倍体组和单倍体组与正常二倍体组组孵化时间差异显著,分别历时64 h 59 min和55 h 49 min。雌核发育二倍体仔鱼与正常二倍体仔鱼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单倍体仔鱼明显畸形。研究表明,采用适宜的紫外线剂量灭活的冷冻真鲷精子可成功诱导漠斑牙鲆雌核发育,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研究结果可为漠斑牙鲆全雌化苗种生产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漠斑牙鲆 异源精子 雌核发育 冷休克 胚胎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湾增殖放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2009年每年8~10月在杭州湾海域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后的跟踪调查资料,采用群落结构测度公式、群落的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探讨杭州湾增殖放流海域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湾增殖放流海域共出现游泳动物54种,其中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脊尾白虾(Exopalalaem o carinicauda)和葛氏长臂虾(Palaem on gravieri)为各次调查共有优势种。放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游泳动物群落在8~9月处于相对稳定,10月处于不稳定状态。2008年放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稳定性比2007年和2009年同期明显降低。随着秋季降温,部分生物迁移出该海域导致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动,而温、盐分布的异常是造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放流的大黄鱼(Larim ichthy croce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有效增加了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表明渔业资源增殖的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杭州湾 增殖放流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圆斑星鲽成熟卵子透明、光滑、无油球,卵径1.75±0.08mm(n=30)。在水温11±0.5℃、盐度31~32、DO≥5mg/L条件下,受精卵经159h脱膜孵出,胚胎发育下限温度为5.14℃,发育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初孵仔鱼体色透明,全长4.95±0.15mm(n=30),7日龄,仔鱼体覆黑色素,口和肛门贯通,口裂0.32mm时开始摄食轮虫;11日龄,卵黄囊耗尽,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方式,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17日龄,进入尾椎弯曲期,尾扇和下尾骨形成;28日龄,尾鳍色素沉积;33日龄,尾椎弯曲完成,仔鱼左眼开始向右侧翻转,进入变态期,尾鳍条增至18根;45日龄稚鱼体表色素带形成,背、腹鳍各覆4~5个棕黑色斑点;50日龄,变态完成,左眼完全翻转至右侧,开始营底栖生活;70日龄,幼鱼体被鳞片逐渐形成,各鳍条均发育至定数,体态和生活习性与成鱼无异。

关键词: 圆斑星鲽 胚胎发育 仔稚鱼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大型水母资源量动态变化对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渔业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大型水母资源量变化对渔业种类组成、分布和资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5月—2008年6月,大型水母的平均网获量和最高网获量增加,2008年6月平均网获量为222.2kg.h-1,最高网获量达到1800kg.h-1.大型水母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附近,及100m等深线以浅的东海沿岸流、长江径流和台湾暖流的锋面上,6月大型水母的集中分布范围与5月相比向北偏移,在2007年5月和2008年5月两次调查中均存在一个水母集中分布点(122.5°E,28.5°N).大型水母和渔业资源呈交错分布,大型水母集中分布的区域,渔业资源网获量降低,种类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水母网获量高的站位主要以小型种类(竹筴鱼、龙头鱼、发光鲷等)或中上层种类(刺鲳、长蛸)及带鱼为主,刺鲳在2008年6月的调查中占整个渔获量的23.7%,小黄鱼也占有较高的比重,但一些底层种类如黄鮟鱇等在水母集中分布区没有发现,虾蟹类也相对较少.大型水母对长江口渔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资源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水母可以通过营养级联反应改变系统的能流方式.因此,在保护渔业资源和制定相关的渔业管理措施时,建议将水母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类群来考虑.

关键词: 长江口 大型水母 渔业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添加剂对南极大磷虾蛋白自溶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氨基态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指标,研究了食品添加剂对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蛋白自溶的影响。结果显示,氯化镁和柠檬酸对南极大磷虾蛋白的自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作用显著的添加量分别为2%和0.2%,结合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固形物指标,促进作用最显著的为添加0.2%柠檬酸;葡萄糖和氯化钙对南极大磷虾蛋白的自溶影响不大;氯化钾、氯化钠、EDTA-2Na对南极大磷虾蛋白的自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氯化钠和EDTA-2Na的抑制作用相近,但优于氯化钾,三者作用显著的添加量分别为2%、4%、0.05%,考虑到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抑制作用最显著为添加0.05%EDTA-2Na。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南极大磷虾 自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鲆鲽类产地溯源编码设计及标识技术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溯源编码与标识技术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的关键,参照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通过研究EAN/UCC-13码和EAN/UCC-128码,建立了基于EAN/UCC-128编码方式的鲆鲽类产地溯源的编码方案;在研究确定标签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尾部捆扎、不同部位嵌挂等不同标识方法,建立了单尾标签标识技术,系统的建立了产地标识方法,为鲆鲽类产品进行产地追溯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方法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养殖到消费终端的全程可追溯。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标识标签脱落率小于2%,标签浸泡30 d条码信息识别准确率可达到近100%。

关键词: 鲆鲽类 追溯 EAN.UCC 质量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不同无色孔雀石绿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无色孔雀石绿(LMG)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建立LMG残留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改进的碳二亚胺法制备无色孔雀石绿-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LMG-BSA)与副品红-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PA-BSA),用紫外扫描、质谱法方法鉴定偶联物。利用制备的LMG-BSA与PA-BSA作为免疫原,免疫4~5周龄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LMG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效价、亲和力、灵敏度和特异性等进行分析。【结果】LMG-BSA与PA-BSA的偶联比率分别为7∶1和37∶1;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筛选,由LMG-BSA和PA-BSA抗原各获得1株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L-1、P-1。这2株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纯化后,经测定效价分别为1.25×105和6.25×106,亲和力常数分别为4.92×109和1.44×108L/mol,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达8.03和10.5μg/L。L-1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仅与孔雀石绿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为100%;P-1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孔雀石绿及副品红均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分别为80%与100%。【结论】成功获得了2株LMG单克隆抗体,其均可用于水产品中LMG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无色孔雀石绿 副品红 半抗原 抗体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盐度变化(24、14、4及对照34)对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质量(19.59±0.25)g]相关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不同盐度处理后1、3、6和9 d检测鳃丝Na+/K+-ATP酶、血清中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溶菌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H.E染色观察鳃丝氯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Na+/K+-ATP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均在第3天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第6天达到稳定。鳃丝氯细胞数量在盐度24试验组中变化不大,在盐度14试验组中则略有减少,在盐度4试验组中鳃丝氯细胞6 d后出现变化,氯细胞数量减少,胞核较大,H.E染色较深,细胞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糖水平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第6天到达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AST水平在盐度24、盐度4试验组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在第9天后到达各自的最高值,盐度14试验组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第3天时各试验组达最小值,但试验组间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溶菌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试验组在第6天达到的峰值,随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通过盐度驯养,由盐度34水体逐渐淡化至盐度为24、14、4的水体中,能较快适应盐度低至4的水环境。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盐度胁迫 Na+/K+-ATP酶 氯细胞 血糖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溶菌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Largemouth bass ulcerative syndrome virus,LBUSV)的甲基转移酶(MTase)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及TaqMan-MGB探针,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建立了LBUSV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含有MTase基因的质粒pDNA-MT系列稀释作为标准品模板,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PCR反应,绘制标准曲线,斜率为-3.24,R2=0.999,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1.04.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PCR反应24个循环时可以检测到的质粒最小浓度是102拷贝数/μL.选用107、106、105、104拷贝数/μL 4个浓度梯度质粒做模板,变异系数在1.1%~3.4%范围内,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该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感染LBUSV的病鱼,特异性强.

关键词: 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 TaqMan-MGB探针 定量PCR 病毒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