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褐菖鲉的诱集效应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Cuvier etValencienne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A6区域),出现率为63.87%,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A8区域)的平均出现率低于1%;放入鱼礁模型后,鱼礁区(A3、A8区域)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59.47%(B礁)、52.40%(C礁)、57.33%(D礁)、44.40%(E礁)、71.07%(F礁),而原密集区A1和A6区域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降至38.93%(B礁)、12.67%(C礁)、25.73%(D礁)、43.73%(E礁)、27.73%(F礁)。统计数据表明,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较大的F礁效果最好。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褐菖鲉 集鱼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珊瑚礁区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全面地了解南海诸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系统整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东沙、西沙和中沙及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的历史资料,研究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分类学多样性。种类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东沙记录鱼类种类514种,西沙和中沙632种,南沙548种;各礁区记录鱼类物种数目少于预测数目,也少于全球其他生境相似的海域记录的鱼类种数。估算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和∧+分别为55.1、121;西沙、中沙△+为60.2,∧+为164;南沙△+为56.6、∧+为150;各礁区海域鱼类△+值均小于东海陆架海域,而∧+值均高于东海陆架海域。在种和科的分类水平上,计算了南海珊瑚礁海域与卡拉棉群岛、米尔恩湾、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和南海北部陆架海域鱼类的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西、中沙群岛与其他礁区海域鱼类在种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相差较大,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在科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较为接近;另外,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均高于其与陆架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对南海珊瑚礁、卡拉棉群岛和米尔恩湾等海域典型礁栖性鱼类的科的物种相对丰富度进行了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分类多样性较低是南海珊瑚礁鱼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南海 珊瑚礁 鱼类 分类学多样性 相似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分离株HZ08基因组L节段的全长克隆与序列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品,取症状明显病鱼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进行病毒分离。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了解该病毒的特性,应用单引物扩增技术获得了该病毒基因组L节段的全长。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完整的L1、L2、L3节段分别由3 927、3 870、3 753个碱基对组成,每个节段正链RNA仅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通过同源性比较,推测分别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VP1、VP2、VP3,其中VP1推测为病毒RNA转录的鸟苷酸转移酶和甲基化酶,VP2为病毒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VP3为病毒NTP酶及解旋酶。3个推测结构蛋白的序列与GCRV 873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31%、45%、36%,并且具有与其他呼肠孤病毒相同的基序(motif)。各节段都具有相同的5'端和3'端保守序列,即5'-GUAAUUU......UUCAUC-3'。利用RdRp构建系统进化树,HZ08株与水生呼肠孤病毒聚为一簇,但单独列为1支,应为水生呼肠孤病毒属新成员。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序列分析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通如东滩涂文蛤产地环境中石油烃污染评价

生态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通如东滩涂是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重要产地,本研究于2010年3、5、8和11月对该地区文蛤生长环境及体内的石油烃(TPHs)含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表层海水中各季均出现油类轻度污染站位,其中夏秋2季的油类污染程度略高于冬春;虽然4季沉积物中油类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Ⅰ类标准,但沉积物中油类含量的季节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夏季,这可能与该时间段内的潮流冲刷等因素导致的沉积物机械组成不同有关;文蛤体内TPHs平均含量的季节分布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文蛤体内TPHs含量易受沉积物和水体中油类含量的影响。

关键词: 文蛤 产地 油类污染 季节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镁对草鱼生长、形体、肝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纯化日粮(镁含量76.9 mg/kg)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镁(0、150、300、600、1200和2400 mg/kg),研究镁对体重为(10.68±0.14)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形体、肝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时间为10周。结果显示:日粮中适当添加镁显著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和体重/体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当饲料镁含量为692.0 mg/kg时,前4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最小值;日粮中适当添加镁(600 mg/kg)显著增强草鱼的肝功能(P<0.05),而高镁日粮(1200 mg/kg)会使草鱼肝脏功能轻度受损,并显著提高脾脏指数(P<0.05)。随日粮镁水平增加,肝脏谷草谷丙转氨酶(GOT和GPT)呈下降趋势,而GOT/GPT比值呈先升后降趋势,肝脏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趋势刚好相反,二者分别在692.0 mg/kg水平组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P<0.05);日粮中适当添加镁显著提高了肝脏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促进了肝糖原的沉积(P<0.05)。高镁日粮(添加量=1200 mg/kg)显著降低了草鱼血糖水平(P<0.05),其它组间血糖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生长 肝功能 血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的洄游路线。结果显示,东黄海大黄鱼只有一个种群,两处越冬场。其中,外海越冬场主要位于30°00′N~32°00′N,124°00′E~126°00′E水域,近海越冬场位于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每年3-4月,外海越冬场鱼群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5月,这部分鱼群部分向西北进入吕泗渔场沿海产卵,另一部分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的岱衢洋、大衢洋、黄泽洋和大目洋等水域产卵;到了6月,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索饵场的大黄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近海越冬的大黄鱼群体,在春季产卵洄游中,部分北上在舟山渔场与外海来的鱼群汇合,进一步游向吕泗渔场和舟山群岛沿海产卵,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猫头洋、洞头洋、乐清湾、官井洋和东引岛等水域产卵,产卵后的群体在产卵场附近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关键词: 大黄鱼 洄游 种群 东海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黄颡(Pelteobagrus vachelli)和乌苏里拟鳞(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杂交F1代形态差异

湖泊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乌苏里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运用卡方分析和多无分析方法,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分可数性状上是一致的.但在胸鳍鳍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胸鳍鳍条数可以作为区别杂交F1代与双亲的重要参数,在臀鳍和尾鳍性状上.杂交F1代与江黄颡亲本差异明显,而与乌苏里拟鲿亲本无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雌鱼组合与雄鱼组合之间、正交F1与反交F1实验鱼组合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但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性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组合的实验鱼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由鱼体体高的长度差异引起;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 6个判别方程,其综合判别率为97.9%.三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形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正、反杂交子代在形态上较接近于乌苏里拟鲿.

关键词: 江黄颡 乌苏里拟鳞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鳢、斑鳢及杂交种养殖研究现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乌鳢和斑鳢为亲本,正反交得到杂交子代:斑乌鳢(斑鳢♀×乌鳢♂)或乌斑鳢(乌鳢♀×斑鳢♂)。与父母本相比,杂交子代具有优良的性状,在成活率、抗逆性、生长速度等性状上均得到了改良,在养殖中得到推广。概述了乌鳢、斑鳢及杂交鳢的养殖研究现状,指出了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杂交鳢养殖进行展望。

关键词: 乌鳢 斑鳢 杂交鳢 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对鲻鱼幼鱼鳃丝Na~+/K~+-ATP酶活力和体含水量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环境盐度急性胁迫对鲻鱼幼鱼(Mugil cephalus)鳃丝Na+/K+-ATPase(NKA)活性及体内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幼鱼从S33(盐度33)的对照组中直接转移至S0(盐度0)、S10(盐度10)、S20(盐度20)、S33和S40(盐度40)的水体中,随盐度降低各盐度处理的死亡率迅速升高。各处理组鱼的鳃丝NKA活性在最初3 d内出现一定波动,随后变化平稳。实验结束时(12 d),NKA活性随盐度梯度呈"∩"型分布,最终(12 d时),S10、S20处理组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S33处理组活性最低。不同盐度的去内脏组和全鱼组含水量比较结果均为S0>S20>S10>S33>S40。从总体结果来看,鲻鱼幼鱼在9 d左右适应不同盐度的水环境。在稳定期,全鱼组(12 d)与去内脏组(14 d)比较,除S0处理组的鲻鱼含水量去内脏组大于全鱼组,其余各组都是全鱼组大于去内脏组。

关键词: 盐度胁迫 鲻鱼 Na+/K+-ATP酶 体含水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中铝的化学形态分析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对我国主要养殖海藻中的总铝含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藻中总铝含量差异很大,含量在53.2~2714.6 mg/kg,其中坛紫菜中总铝含量最高。利用连续平衡静态浸提法研究了海带和紫菜中铝的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海藻中铝存在多种形态,主要以稳定的、不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有机铝(AlONL)形态存在,占总铝的82.0%~87.6%,而毒性较高的无机态铝含量很低,占3.75%~4.94%。本实验进一步证明,以总铝含量作为评价海藻铝食用安全的评价标准具有一定局限性,亟需针对不同形态铝建立不同限量标准,对海藻及其制品进行科学的食用安全评价,以保障海藻产业顺利发展。

关键词: 海藻 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