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丰度及其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0—2008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产数据与海洋卫星反演资料,分析了近9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变化及其与主要的生态因子(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鱼种的年平均资源丰度在近9年出现了较大变化,以2004年为转折点,之前呈下降的趋势,至2004年降至最低,2005年后逐年上升;在该时期,这两个生态因子与该鱼种资源丰度的变动存在一定的关系:2000—2003年该海域年均海表温度波动较大,但资源丰度较平稳,两者的变动之间未发现存在明显的关系,2004—2008年年均海表温度和资源丰度的变动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2000—2004年年均叶绿素a与资源丰度的变动之间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2005—2008年年均叶绿素a与资源丰度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资源丰度 海表温度 叶绿素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苏北浅滩大丰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和8月在苏北浅滩33°04′~33°12′、121°02′~121°12′水域两个航次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该水域春夏季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春季(5月)主要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左突唇角水蚤(L.sinilob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夏季(8月)主要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各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呈现夏季暖温种减少、暖水种增多的趋势。春、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091.23 mg/m3和487.11 mg/m3,平均丰度为1 855.59个/m3和871.37个/m3,春季生物量和丰度都明显高于夏季。苏北浅滩大丰水域春夏季浮游动物数量较高,生物多样性好,群落结构稳定,可为该区各种鱼类及其仔稚幼鱼提供丰富饵料,是鱼类良好的产卵和育幼场所。

关键词: 浮游动物 苏北浅滩 生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mm,雌性为483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820±253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粒/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黄鮟鱇 黄海南部 繁殖 性腺指数 性比 肝脏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度胁迫对银鲳幼鱼肝脏抗氧化酶、鳃和肾脏ATP酶活力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逐级降低水体盐度的方法,将银鲳幼鱼分别在盐度25、20、15和10的条件下饲养120 h,检测不同盐度下、不同时间点银鲳幼鱼肝脏中抗氧化酶、鳃和肾脏ATP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总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除在盐度20的24 h和盐度15的48 h略有上升外,其他各时间点的酶活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P<0.05);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在盐度15的24 h时出现上升,随后下降到较低水平(P<0.05).鳃和肾脏中Na+/K+-ATP酶和Ga2+/Mg2+-ATP酶活力总体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只是在两种器官中ATP酶上升的起始盐度和时间有所不同.适当降低水体盐度可以激活和增强银鲳幼鱼肝脏中的抗氧化酶、鳃和肾脏ATP酶活力,消除机体中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和稳定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但不同酶被激活具有一定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和时序性,而且当达到机体的耐受极限后,酶活力反被抑制.

关键词: 银鲳 幼鱼 盐度 肝脏 肾脏 抗氧化酶 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沿岸贝类体内镉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和2009年对南海北部沿岸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文蛤(Meretrix meretrix)5种贝类的监测资料,对贝类体内Cd的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点估计的方法,评估贝类Cd的暴露量,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近江牡蛎、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翡翠贻贝和文蛤样品中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0、0.38、0.12、0.26和0.15 mg.kg-1,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92~2.39 mg.kg-1、0.31~0.46 mg.kg-1、0.10~0.13 mg.kg-1、0.21~0.30 mg.kg-1和0.08~0.22 mg.kg-1。与其他海域贝类调查的数据相比,此次调查贝类体内Cd含量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近江牡蛎的风险商HQ>1,表明人体存在过量摄入Cd的风险;其他4种贝类的HQ<1,处于安全范围内。评价结果还显示,儿童的Cd暴露量高于成年人。此次调查近江牡蛎样品中Cd/Zn的比值(0.005)低于0.015的临界值,从微量元素平衡的角度,近江牡蛎中Cd的健康风险低。

关键词: 贝类 健康风险评价 南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减流低形变网箱模型试验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圆柱形网箱箱体深度的1/2处设置一个中环,将原来的圆形重力式网箱改造成新型自减流低形变网箱(改造后的新型实物网箱周长50 m、中环周长75 m、深8 m)。通过在东海水产研究所内主尺度为90m×6 m×3 m的试验水池对新型自减流低形变模型网箱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其箱体内容积和流速的变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网箱的容积保持率明显优于原型网箱,在流速1kn时容积保持率仍能达到90.4%。不同流速下,新型网箱的减流效果比原型网箱提高5.8%~13.9%,内部流速比箱体外界流速减小25.0%~31.2%。该新型网箱可有效降低箱体内的海水流速、提高箱体的容积保持率,为养殖鱼类提供更为良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关键词: 模型试验 水动力性能 深水网箱 减流效果 容积保持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菜粕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肝脏组织结构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15.0%(对照组)、30.0%、45.0%、60.0%、75.0%的菜粕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质为34.0%)等能(总能为19.2 kJ/g)饲料,饲养吉富罗非鱼幼鱼[初始体质量(4.82±0.46)g]10周,考察饲料中不同菜粕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肝脏组织结构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60.0%和75.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0%和45.0%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肝体比、脏体比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全鱼营养成分,60.0%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30.0%(P<0.05),各处理组水分和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肝细胞核偏移和空泡变性的数量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加,肝脏组织结构受损程度加剧。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不断升高,且7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而下降,60.0%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菜粕的使用量不宜超过45.0%。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菜粕 生长 组织学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揭示光照、温度和盐度对鼠尾藻嫩芽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鼠尾藻嫩芽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强(25~220μmol/(m2.s))、温度(5~34℃)和盐度(0~6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测定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光系统II最大荧光产量(Fv/Fm)、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rET,max)、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等。结果表明:(1)鼠尾藻嫩芽易受强光、高温胁迫,在强光照射下,其Fv/Fm值明显降低,温度大于30℃时对其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2)5℃低温处理1 h或0~60盐度处理9 h对光系统Ⅱ均有明显影响,但24 h恢复后,除了盐度60组,其他组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可基本恢复正常。初步分析了鼠尾藻嫩芽的抗逆生理,可为鼠尾藻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胁迫条件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海洋牧场 资源养护 低碳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JX-0902株的分离和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收集江西南昌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脾、肾样品中发现大量病毒颗粒,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取病鱼肌肉、内脏研磨,组织液经离心、过滤除菌后进行鱼体人工感染试验和细胞感染实验,结果发现,人工感染试验鱼出现死亡,且具有典型出血症状;组织滤液感染草鱼肾细胞系(CIK)细胞后,盲传6代未观察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存在,与病鱼组织切片观察到的病毒形态一致。SDS-PAGE结果进一步揭示,新分离病毒株(暂命名JX-0902)基因组由11条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但基因组带型与GCRV 873株存在差异,而与HZ08株接近。根据GenBank上已提交的草鱼呼肠孤病毒S6序列(GQ896337)设计特异引物,以JX-0902株的cDNA作为模板,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基于S6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X-0902与GCRV HZ08株、GD108株S6同源性高达98%、99%,该分离株应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呼肠孤病毒 江西分离株 分离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