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水中磺胺类药物残留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了海水中5种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经OasisHLB固相柱萃取,磺胺类药物与干扰物分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乙腈(pH≈3)∶水(pH≈3)=20∶80作为流动相,于270nm波长处对5种磺胺类药物进行同时检测。结果表明,5种药物在0.05~5.00mg/L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两个添加浓度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5%~92%,相对标准偏差皆小于10%。该方法海水中最低检出浓度为:磺胺嘧啶(SD)20ng/L、磺胺甲基嘧啶(SM1)20ng/L、磺胺二甲基嘧啶(SM2)20ng/L、磺胺甲基异恶唑(SMZ)30ng/L、磺胺喹恶啉(SQ)40ng/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南泉水域水体及水华蓝藻中常量元素Ca Na Mg K和Al的特征和变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的太湖蓝藻水华持续暴发,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2009年太湖南泉水域蓝藻发生过程中藻类群落组成的变化,并同步研究了蓝藻体内及其水环境中常量元素Ca、Na、Mg、K和Al元素浓度的周年变化,分析了三者之间可能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太湖蓝藻发生时间为6—10月,期间水温保持在20℃以上,pH值在水华发生后期可升高至9.8;水体中元素浓度依次为Na>Ca>Mg>K>Al,而水华蓝藻中元素浓度依次为Ca>K>Mg>Na>Al;藻体对水体环境中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Al>K>Mg>Ca>Na。研究结果既为选择最佳物理除藻时期来有效降低湖泊中常量元素的负荷量,从而进行水华控制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将富含元素的水华蓝藻作为"生物矿源"加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银鱼的胚胎发育及仔鱼习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ixera Penguin 600CL数码照像机对大银鱼ProtosaIartx hyalocranius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及仔鱼的开口饵料、仔鱼养殖过程中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银鱼受精卵在4~9℃下孵化全程约需852 h,胚胎发育经历了9个生理阶段共30个发育期;出膜后仔鱼平均体长为4.76 mm,全长为4.86mm;出膜后约20 d卵黄完全吸收;平游期鱼苗平均体长为5.85 mm,全长为6.09 mm。在显微镜下对不投饵养殖条件下的仔鱼进行观察,发现仔鱼早期(10~20 d)以浮游植物为开口饵料,20~40 d时可主动摄取轮虫,仔鱼对轮虫壳及休眠卵无法消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据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野生唇的种群遗传结构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不同地理种群唇(Hemibarbu labeo)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亲缘地理演化过程,研究分析了乌苏里江、长江、黑龙江、鸭绿江和牡丹江5大水系,8个地理群体(n=42)的mtDNA控制区404 bp片段的变异,该片段共有26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6.43%,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 5。42尾样本共检测到18个单倍型,这8个地理群体是以HT1和HT2单倍型为中心向外辐射演化的。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变异为59.29%,同一水系群体间变异为23.50%,不同水系群体间变异为17.20%,以上变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群体间配对FST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水系内有些群体间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发现,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率法(ML)结果基本一致,嘉荫群体(HRJY)和四川群体(YRSC)绝大部分个体被聚在一支,鸭绿江群体(YRLJ)聚在一支,这与单倍型网络的分析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唇的遗传多样较为丰富,黑龙江流域的唇保持了祖先单倍型,其他地理群体为黑龙江流域内群体向不同方向演化的结果,并且部分地理群体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单倍型。
关键词: 唇(Hemibarbus labeo) 线粒体控制区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结构特征及繁殖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6~9月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i)渔业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群体成熟度指数等等基础性的渔业生物学参数,阐述了该海域柔鱼的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月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中雌性个体数量大于雄性,且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及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生殖群体中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关系的差异极为显著;相同胴长组下雄性个体的性成熟率要高于雌性;北太平洋柔鱼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为261.83 mm;ML50%♂为255.60 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显著小于雌性;东部海区(170°W~178°W)生殖群体比例及个体大小明显高于西部海区传统作业渔场(150°E~160°E)。判断东西部海区柔鱼是否是同一群体,还需要连续性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其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利用耳石信息分析技术来确定,还可以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分析以及标志放流法来判定,结论更为准确。
关键词: 柔鱼 北太平洋 种群结构 生殖群体 初次性成熟胴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PDM模型的上海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动力因素探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上海远洋渔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中国远洋渔业产业中名列前茅,分析和总结上海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对国内其他区域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渔业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运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以上海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历程为主线,从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和其他产业等方面总结、提炼了上海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因,并结合当前新的经济形势,对上海远洋渔业产业优先发展的主导动力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外部机会、政府行为、竞争压力和消费需求与消费方式的变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因,而远洋渔业资源、技术资源、资金、深加工、物流、市场和专业人才的投入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动力所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产品期货市场构建的可行性实证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水产品现货市场规模、产业内因素、期货市场发展水平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将我国与其他14个主要水产品生产及期货交易较活跃的国家相比较,对我国水产品期货上市的可行性从整体上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各国水产品期货合约上市可行性的综合得分,得出我国在所有国家中水产品期货市场建立可能性总体排名第三的结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菱鲆隐核虫病及其治疗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形态、病理分析,确定了感染大菱鲆的寄生虫为刺激隐核虫,并进行了几种常用药物及自主研发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的离体杀灭试验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双氧水(H2O2)和复方中草药"HD-2"对该病有良好的杀灭和治疗效果。使用复方中草药"HD-2",同时结合100~200 mL/m3的双氧水药浴,可达到迅速控制病情、病症消失的良好治愈效果。本项研究率先提出了复方中草药和双氧水可替代甲醛治疗隐核虫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之优点,为有效防治隐核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防止滥用化学药物、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