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WSSV感染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吞噬和肝胰腺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其血细胞吞噬(Phagocytosis)活性,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规律,其目的是为WSSV感染与螯虾的免疫防御反应等研究提供依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时间的延长,血细胞吞噬活性、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也随之改变,其中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规律性比较明显,可作为WSSV感染的敏感指标,也可以用作间接指示克氏原螯虾健康状况的指标。而在不同的感染时间,克氏原螯虾肝胰腺ACP与AKP的活性波动较大,无明显的规律可循,难以作为WSSV感染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WSSV 克氏原螯虾 吞噬活性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氨基酸对哲罗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了低鱼粉含量配合饲料中添加4种晶体氨基酸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摄食、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1个对照组,4个处理组,处理组分别添加0.5%L-谷氨酸(L-Glu)、0.5%L-丙氨酸(L-Ala)、0.5%甘氨酸(Gly)、0.5%L-脯氨酸(L-Pro)。每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50尾鱼。哲罗鱼初重为9.29±0.34 g,流水饲养56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5%L-Glu、0.5%L-Ala、0.5%Gly或0.5%L-Pro后,哲罗鱼的摄食率分别为112.33%±10.58%,112.57%±5.20%,115.27%±16.67%,119.09%±12.75%;增重率分别为66.63%±10.34%,67.94%±1.51%,66.75%±8.28%,67.94%±4.93%;饲料系数分别为1.70%±0.12%,1.66%±0.06%,1.74%±0.72%,1.75%±0.06%;但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添加4种晶体氨基酸对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组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和肝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甘油三酯等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4种晶体氨基酸对哲罗鱼促摄食效果不明显,对鱼体营养成分、消化和免疫机能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鲱鲇年龄鉴定及生长特征
《动物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9~2010年采自澜沧江下游的188尾中华鲱鲇(Clupisoma sinensis)进行了年龄与生长的研究。采用耳石、脊椎骨、鳃盖骨、胸鳍棘4种材料对全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耳石年龄鉴定最为准确,4~5月是年轮形成高峰期。渔获种群由1~6龄共6个龄组组成,以1~4龄个体为主。体长与耳石半径呈线性函数关系。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属于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描述中华鲱鲇的生长特性。中华鲱鲇肥满度随年龄增长逐步升高,在3龄形成高峰。综合中华鲱鲇性成熟系数的变化状况分析中华鲱鲇繁殖期应处于4~8月期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吉富罗非鱼选育过程中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查明罗非鱼选育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变异,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FLP)方法,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基础群体F0、选育群体F6-9进行遗传差异分析.8对EcoR I/Mse I引物组合共产生308条清晰的DNA带.多态位点比例在群体间呈现出差异性,F0代为51.3%,F6代为48.7%,F7代为47.1%,F8代为46.1%,F9代为43.8%.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F0代为0.1834,F6代为0.176 5,F7代为0.1754,F8代为0.1620,F9代为0.1560.Shannon多样性指数F0代为0.2684,F6代为0.2626,F7代为0.2614,F8代为0.2415,F9代为0.2319.各项遗传多态性指标一致表明,F0代群体遗传多态性水平最高,随选育世代数的累进,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态性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吉富品系罗非鱼选育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水平(Nei,1972)较高,为0.9675~0.9875,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大小范围为0.0126~0.0331.经过偏差校正,Nei(1978)计算得到选育群体间遗传相似性大小为0.9726~0.9926,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74~0.0278.随选育世代数的累进,选育群体与基础群体间的Nei(1972,1978)遗传相似性呈减弱趋势,而Nei(1972,1978)遗传距离逐渐呈现出增大趋势.引物组合E-AAG/M-CTA产生一条大小为502 bp的特异性DNA条带,该条带在不同选育世代间随世代数的累进呈现出频率增高的趋势.
关键词: 罗非鱼 选育 遗传变异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特异性条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大规模家系选育优良家系的生长发育规律
《海洋与湖沼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3种生长模型分别对大菱鲆的5个优良家系E♂1×E♀2、F♂4×N♀3、F♂2×E♀4、E♂2×F♀1、F♂1×F♀4及对照组群体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家系E♂1×E♀2、F♂2×E♀4和E♂2×F♀1的最优拟合模型为Gompertz模型,家系F♂4×N♀3和F♂1×F♀4的最优拟合模型为vonBertalanffy模型,而对照组则更适应于Logistic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不同月龄家系的瞬时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大多数相对生长率高于对照组,拐点月龄均较对照组拖后,拐点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快速生长区间的始速点均比对照组提前,快速生长区间长度均大于对照组。瞬时生长加速率在不同月龄则存在较大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骤降对点篮子鱼存活率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体盐度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为了解急性盐度胁迫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存活率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设定盐度30(对照)、盐度20、盐度10、盐度5和淡水5个盐度梯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96 h内各组死亡率均为0%,182 h淡水组死亡率为100%,其余4组死亡率为0%.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将点篮子鱼直接放入盐度10和盐度20的水体中,SOD、CAT和GSH-PX活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放入盐度5的水体中,SOD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CAT和GSH-PX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在24 h时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直接放入淡水中,3种酶活性均在3 h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SOD活性在12 h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CAT活性在48 h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GSH-PX活性在48 h时与对照组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96 h时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点篮子鱼对低盐的耐受力比较强,在盐度突然改变时能通过调节自身的抗氧化酶活力来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但对淡水环境耐受力比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设计与开发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养殖管理信息平台是利用Internet技术开发的Web管理信息系统(WebMIS),并应用WebGIS技术进一步扩展其系统功能。在J2EE平台下,基于JSP动态网页技术标准,以ArcIMS组件和JDBC数据库连接技术为核心,以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为平台,开发了对虾养殖管理决策支持空间信息系统。该系统以对虾养殖的基础地理数据和实时生产数据为信息源,实现了对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存储、分析等功能。该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信息管理平台,其主要服务对象有两个:一是面向对虾养殖生产者或生产单位,提供有关生产及管理信息,如苗种培育、养殖模式、疾病控制、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生产成本、产品销售等,从而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面向各级领导,提供有关对虾产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如品种分布、养殖产量、产值、病害情况、饲料供应、产品市场等,帮助他们掌握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等宏观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行业管理的政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蛤仔线粒体16SrRNA基因和CO I基因的序列比较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和CO 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S序列共有117个变异位点,CO I序列共有160个变异位点,CO I基因编码的219个氨基酸序列中有29个不同.根据16S序列和CO I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两种蛤仔与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之间的聚类结果并不一致,有必要对缀锦蛤亚科更多的相近种进行序列分析.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 mtDNA 16S rRNA基因 CO I基因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Ruditapes variegate mtDNA 16S rRNA gene CO I gen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大家鱼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32对微卫星(SSR)引物分别对四大家鱼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共获得12个特异性标记可作为四大家鱼的鉴定位点,其中青鱼6个(HL13、Q3214、BL12、Q3191-1、hljy2526、Q3205)、草鱼3个(Q3205、C3210、C41926)、鲢鱼3个(hljy2526、L718-2、L30814)、鳙鱼2个(Y11534、Y666)。用这些微卫星标记对2006年肇庆江段5~9月份采集的漂流性仔稚鱼(酒精保存样本)进行四大家鱼的识别,结果表明:四大家鱼在5、8月份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11.81%和22.8%,9月份次之,6、7月份比较少;在总量上,草鱼最多,青鱼最少,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基本一致,说明采用微卫星标记进行种类鉴定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tK基因和ITS序列探讨大叶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分析了15种大叶藻的matK基因和ITS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两个目的片段上含量均较低。ITS基因片段检测到228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249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matK基因和ITS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明显分为4大支,大叶藻亚属、异叶藻属、拟大叶藻亚属和虾形藻属分别构成一支。大叶藻亚属和拟大叶藻亚属的核苷酸差异值在29.09%—35.51%,超过了屈良鹄等提出的大部分被子植物ITS属间核苷酸差异值(9.60%—28.80%),在分子数据上两亚属都达到了属的水平。研究结果支持Tomlinson和Posluszny对大叶藻科的划分结果,建议将大叶藻科分为4个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