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氏沼虾蚤状幼体发育特征及其与罗氏沼虾幼体的形态差异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氏沼虾(Macrobrachium malcolmsonii)的幼体从孵化到变态为幼虾要经过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均伴随形态及附肢特征的改变。采用显微观测摄像法对马氏沼虾Z1-Z12各期幼体样本30尾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表明Z2与Z1在复眼上存在较大差异,Z3与Z2、Z4与Z5的主要分期特征均位于尾节上,Z6的腹部出现腹足萌芽,Z7与Z8的形态差异在于第一触角内鞭和外鞭的附肢变化,判别Z9-Z12的主要分期依据为步足、腹足和额角形态。因此通过观察Z1-Z12幼体第1触角上的内鞭和外鞭,第2触角上的触角鞭和触角片,头胸甲上的额角、背刺、复眼和第1、2对步足,腹部的附肢、尾节和尾扇等形态变化,及测定各期幼体附肢的分节数和刚毛数等可量性状上的差异,可为马氏沼虾蚤状幼体分期提供生物学依据;此外还对马氏沼虾与罗氏沼虾幼体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测定幼体触角鞭的分节数量,为两种沼虾幼体之间的鉴别提供参考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环境响应关系,采用1997-2002年开展的"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所取得的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局部插值法构建景观分析模型,对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03(4 179×104个/m3,总平均为87.2×104个/m3,夏冬春秋四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由高至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总体近海高于远海,且在近海海域呈斑块状分布格局,斑块一般出现在北部湾中北部上升流区、粤东遮浪上升流区、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和粤西沿岸电白-阳江上升流区等南海北部几个重要上升流区内。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值斑块一般随着季风和沿岸流的季节转换而交替向东或向西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漂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葫芦岛附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5、8、10和12月,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葫芦岛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到鱼卵44粒,仔稚鱼79尾,共鉴定出13个种,隶属于6目10科11属,其中有2种舌鳎类的鱼卵未能鉴定到种。优势种为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沙氏下鱵鱼(Hyporhamphus sajo-ri)、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春季垂直拖网采集到5粒鱼卵、8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5%和33.33%,平均密度分别为24.272和38.835ind/100m3;夏季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31粒鱼卵、47尾仔稚鱼和5粒鱼卵、24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0%、66.67%和20%、73.33%,平均密度分别为4.463、6.767ind/100m2和17.934、86.083ind/100m3;秋季和冬季都仅在水平拖网采到鱼卵,出现频率分别为10%和25%,密度分别为0.259和0.324ind/100m2。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暖水种、暖温种、冷温种间出现交替。春、秋、冬季鱼卵、仔稚鱼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均较低,且各值均低于夏季,说明夏季种类结构相对其余3季稳定,多样性指数高、种类组成复杂、种间分布较均匀。本研究结果与该海域1998年同期(5、8月)调查结果在数量分布上有明显差异,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蠡湖4种鲔鱼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并测量了蠡湖水域 173尾鲌鱼样本的 8个常规形态指标和 18个框架形态指标.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法,根据 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对 4种 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类形态性状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 (P<0.05).翘嘴鲌(Culteralburnus)和蒙古鲌(C.mongolicus)形态特征最接近,蒙古鲌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erythropterus)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共析出 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 70.86%.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 4种 鱼的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 100%.结果表明达氏鲌(C.dabryi)和蒙古鲌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背鳍后区,而它们与翘嘴鲌及红鳍原鲌的差异则集中于头部至背鳍区
关键词: 蠡湖 翘嘴鲌 达氏鲐 蒙古鲌 红鳍原自自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扩展CPN的OWL-S过程语义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
《计算机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OWL-S过程语义的建模与分析是语义Web服务相关领域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分析了目前OWL-S过程语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扩展的着色Petri网PM_net(过程模型网,Process Model net)来对OWL-S的过程语义进行转化与分析。结合OWL-S过程模型元素的特点,PM_net对基本着色Petri网的变迁和触发规则进行了扩展,使OWL-S的原子过程、组合过程和数据流等核心元素能够等价映射到PM_net。同时说明了如何基于PM_net对OWL-S的过程语义一致性进行分析,为OWL-S本体演化、语义Web服务组合和验证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过程语义 OWL-S 过程模型网 着色Petri网 本体演化 语义We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中下游鲮早期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7年通过网定点周年采样和圆锥网流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西江肇庆江段对珠江中下游鲮(Cirrhina motitorella)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鲮全年有多次产卵活动,鲮鱼苗主要出现在5–9月;鲮鱼苗全长(5.5±0.4)mm,主要发育到鳔一室期至卵黄吸尽期。根据发育期和平均流速推断,鲮产卵场主要位于距离采样点170~380 km的黔江和浔江江段。鲮鱼苗占漂流性鱼苗总量的3.71%。鲮鱼苗晚上的密度显著高于早上和中午(n=29;P<0.05)。鱼苗总密度与采样点离岸距离有关,靠近两岸的鱼苗总密度极显著高于河中央鱼苗总密度(n=6;P<0.01)。鱼苗总密度、鲮鱼苗密度与水温、径流量、水位和浊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水温、采样时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J-1株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11 CSCD
摘要:目的改进嗜水气单胞菌J-1株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提高培养效率。方法采用改良培养基和产毒素培养基,利用机械式通风搅拌培养J-1菌株,确定发酵培养时间,并比较两种培养基的培养效果;用摇瓶灭活和罐灭活J-1菌株培养液,比较不同浓度甲醛的灭活效果。结果用机械搅拌发酵罐培养J-1菌株,菌体生长12~14 h达峰值,产毒素培养基菌液活菌数平均为102×108 CFU/ml,改良培养基活菌数平均为216×108 CFU/ml,较产毒素培养基提高了111.7%,活菌数最大可达300×108 CFU/ml;改良培养基培养J-1菌株,培养液毒力略高于产毒素培养基;0.3%的福尔马林于37℃灭活24 h,可完全灭活J-1菌株培养液,且制备的灭活疫苗福尔马林残留量符合质量标准。结论改良培养基培养J-1菌株的效果明显优于产毒素培养基,机械式搅拌发酵罐培养嗜水气单胞菌,可比原工艺缩短培养时间一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免疫相关酶在鲟鱼组织内的分布及活性比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对小体鲟、西伯利亚鲟及杂交鲟I(♂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和杂交鲟II(♂施氏鲟×♀达氏鳇)4个群体的肝、肾、鳃、肌肉和血液组织中免疫相关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鲟体内ACP活性由大到小分布为:肾脏、肝脏、鳃、血浆、肌肉,且在肝脏及肾脏组织中,西伯利亚鲟酶活性最高,其次为杂交鲟II;鲟体内AKP活性大小分布依次为:肾脏、鳃、肝脏、血浆、肌肉,且肾脏组织中酶活性明显高于另外4种组织,而西伯利亚鲟体内酶活性远远高于其它3种鲟;鲟体内CAT活性大小分布依次为:肝脏、肾脏、鳃、红细胞、肌肉,且肝脏组织中酶活性明显高于另外4种组织,而杂交鲟I略高于西伯利亚鲟,小体鲟最低;鲟体内SOD活性分布大小依次为:肝脏、肌肉、肾脏、血浆、鳃、红细胞,且肝脏组织中酶活性明显高于另外5种组织,而红细胞中酶活性也远远低于其它5种组织,肝脏中活性大小依次为:杂交鲟I、杂交鲟II、西伯利亚鲟、小体鲟、而肾脏、鳃、肌肉及血浆中SOD活性值较接近,差距不大。了解和掌握各种鲟及杂交品种体内各种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对于促进鲟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完善并推广鲟鱼全人工繁育、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