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温度对哲罗鲑幼鱼生长的影响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循环控温水族箱试验,研究了哲罗鲑幼鱼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哲罗鲑幼鱼体长生长率、体重增长率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哲罗鲑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18℃,上限温度为24℃。Quadratic和Boltzmann模型能很好估计不同温度下的哲罗鲑幼鱼的体长和体重生长过程,可以用来估计哲罗鲑的养殖产量。不同温度养殖条件下,投喂人工饲料的哲罗鱼幼鱼的肥满度,接近于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的肥满度,说明用于本试验的人工饲料的营养配比基本满足幼鱼的营养需求。

关键词: 哲罗鲑幼鱼 温度 生长模型 肥满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蛋白质水平对德国镜鲤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鱼粉、玉米蛋白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饲喂体质量为(165.24±8.07)g的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L.minor)60 d,研究不同温度(18,22,26℃)下不同蛋白质水平(29%、31%、34%、38%、40%)对德国镜鲤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蛋白水平对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蛋白酶以及肝胰脏和中肠脂肪酶的活性。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因不同部位而有所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肝胰脏脂肪酶活性在高蛋白质水平时活性比较高。18℃时,29%和31%蛋白质组的肝胰脏脂肪酶、34%蛋白质组中肠脂肪酶、40%蛋白质组前肠蛋白酶、29%和31%蛋白质组中肠蛋白酶、38%蛋白质组后肠蛋白酶活性最大;22℃时,34%蛋白质组的肝胰脏脂肪酶、40%蛋白质组中肠脂肪酶、38%蛋白质组肝胰脏蛋白酶、34%蛋白质组的后肠蛋白酶活性最大;26℃时,38%蛋白质组肝胰脏脂肪酶、34%蛋白质组肝胰脏蛋白酶、38%蛋白质组前肠蛋白酶、31%蛋白质组后肠蛋白酶活性最大。各个部位的蛋白酶活力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力为中、后肠>前肠>肝胰脏;肝胰脏淀粉酶活力最高,但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低于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低蛋白质组的蛋白酶活性比高蛋白质组的活性高。

关键词: 鲤鱼 温度 蛋白质水平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不同来源群体小片贝的育珠效果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广东湛江的2龄合浦珠母贝作为插核母贝,选取1.5龄、30~35 g之间的三亚贝、印度贝和广东贝作为小片贝,研究不同小片贝对珍珠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光泽来看,印度小片贝的优质珠比例(47.7%)显著高于三亚小片贝(40.0%)和广东小片贝(42.0%,P<0.05),但三亚小片贝的珍珠上层速度0.0538(±0.0046)mm/月显著高于广东小片贝珍珠的0.0521(±0.0045)mm/月。说明采用印度小片贝对提高优质珠的比例有一定的效果,采用三亚小片贝能提高珍珠质分泌的速度,小片贝和受体贝来源于相同群体时能增加商品珠比例。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地理种群 细胞小片贝 珍珠质上层速度 珍珠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胁迫对日本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及RNA/DNA比值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pH胁迫对日本对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及对虾肌肉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胁迫组(pH 7.2)和高pH胁迫组(pH 9.2)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力分别在31、2 h时达到最大;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力在3 h时达到最大值,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逐渐降低,至72 h趋于稳定,并表现出高pH变化免疫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两pH胁迫组酚氧化酶(PO)活力呈现峰值变化,在12 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至72 h后趋于稳定。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随着pH胁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同样表现出高pH变化免疫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另外,pH胁迫条件下日本对虾的肌肉RNA/DNA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日本对虾肌肉的RNA/DNA比值,这可能是由于pH胁迫影响了对虾体内的物质代谢所致。

关键词: pH胁迫 日本对虾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RNA/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的不同供应比例和频度对藻类水华形成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氮磷的不同供应比例和频度对藻类水华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7种氮磷添加比例(质量比):只添加氮(以+N表示)、50:1、20:1、7:1,1:1、1:7和只添加磷(以+P表示);2种添加频度:频度较大的L系列(实验前期每日均进行添加),频度较小的S系列(只在实验过程中添加1次)。两种添加频度下,相同添加比例的处理的营养盐添加量相近。在处理+N、50:1、20:1、7:1和1:1中以N浓度为基准进行相应比例的P添加,在处理1:1、1:7和+P中以P浓度为基准进行相应比例的N添加。在1:1处理缸中N、P净增加均约为2.4mg·L-1。实验水体来自一个浮游植物丰富但没有微囊藻水华的天然富营养池塘。实验于2007年8月1日—8月13日在室外采用玻璃缸进行。结果表明,两种添加频度以及不同氮磷添加比例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水华种类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 sspp.)水华,没有固氮藻类水华出现。在两种不同添加频度下,微囊藻水华在处理+N、50:1、20:1、7:1和1:1中明显形成,而处理+P和1:7中,微囊藻水华的出现会晚几天或者水华现象不明显,这表明本实验中单独添加氮比单独添加磷对微囊藻水华形成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些。水体中微囊藻水华的出现与适宜的氮磷比例添加有关,氮磷添加比例适宜时,两种不同的添加频度下均可出现微囊藻水华,但氮磷营养盐的不同添加比例和频度均没有导致固氮藻类水华的出现。

关键词: 营养盐 氮磷添加 藻类水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蟳微卫星富集文库的建立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日本蟳微卫星分子标记。日本蟳基因组DNA经Sau3 AⅠ酶切后,收集400~1 200 bp大小的片段并纯化,利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C)15从中筛选出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基因组文库,经PCR检测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从随机挑选的970个菌落中筛选出369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86.99%(321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占80.54%,非完美型占15.95%,混合型占4.28%。除使用的探针AC重复外,还得到GA、CT等重复序列。共设计出102对微卫星引物,其中65对能扩增出清晰条带,27对具有多态性。同时筛选出的微卫星标记可为今后研究日本蟳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遗传标记。

关键词: 日本蟳 微卫星 磁珠富集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研究现状与展望

海洋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滩涂贝类养殖是滩涂开发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伴随其养殖规模的扩大,滩涂底质的老化,以及陆源污染的加剧,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贝类病害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了滩涂贝类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的可开发空间,分别从滩涂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底栖生物以及化学污染角度,论述了滩涂贝类养殖环境各要素和污染因子监测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在养殖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养殖环境容量、贝类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应加强相关研究力度,以期为保持滩涂养殖环境的生态系统平衡、控制养殖环境的污染、促进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滩涂 贝类 养殖环境 污染物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盐度对鹿角海萝孢子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海水盐度突变对鹿角海萝孢子、孢子发生体和盘状体的影响。释放于盐度为31的鹿角海萝孢子分别移入不同盐度海水(16、21、26、31、36、39)中进行附着及培育30d;鹿角海萝孢子发生体(孢子在盐度为31海水中附着24 h)和盘状体(孢子在盐度为31海水中附着5 d)则分别移入不同盐度海水(10、16、31、52、57)中培育20 d。结果表明,鹿角海萝孢子附着、生长发育和存活的最合适盐度范围为26~36;孢子发生体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16~31,存活合适盐度范围为16~52;盘状体生长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0~31,存活的合适盐度范围为10~57。这些结果表明孢子不同萌发阶段对海水盐度突变的适应性不同。实验结果为鹿角海萝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提供了参考。研究亮点:海水盐度是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有关盐度对鹿角海萝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影响的文献极少。研究了海水盐度对鹿角海萝孢子附着、生长发育的影响且研究了孢子不同萌发阶段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为其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 鹿角海萝孢子 盐度 生长发育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和pH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3种规格的合浦珠母贝在不同盐度和pH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对合浦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盐度21—36的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单位体重耗氧率、排氨率随其个体的增大而变小;pH对合浦珠母贝的耗氧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单位体重耗氧率、排氨率也随其个体的增大而变小。在pH为5—9时,3种规格贝耗氧率、排氨率均先升后降,当pH为8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67、4.268、7.461mg/(g·h)和0.406、1.356、2.255mg/(g·h)。随着合浦珠母贝个体的变小,其O:N值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在试验盐度16—36范围内,O:N值随着盐度的升高有逐渐变大的趋势。而pH的变化对O:N的影响不明显。在本实验条件下,总体上O:N值较低,表明在盐度和pH的胁迫下合浦珠母贝以蛋白质代谢为主。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盐度 pH 耗氧率 排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塘养殖中后期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

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8月底到10月初,用现场稀释法对虾塘中≤200、≤100μm和≤20μm 3个粒级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研究。共进行了3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834-0.4498/d,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1212-0.2998/d,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生长率比值(g∶k)为0.4271-3.4901,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1.41%-25.90%,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48.20%-314.69%。≤20μm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占微型浮游动物(≤200μm)的相关比例范围为73.85%-97.69%、76.67%-97.91%、78.87%-98.59%。这表明≤20μm微型浮游动物比≥20μm的微型浮游动物在对虾养殖中后期虾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摄食压力 虾塘养殖中后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