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条石鲷线粒体COⅠ和Cytb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PCR扩增与测序分别获得了长度为642 bp和1 138 bp的条石鲷线粒体COⅠ和Cytb基因片段。分析表明,COⅠ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1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4次,颠换5次。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30.6%、18.8%和26.1%。Cytb序列共定义了11个单倍型,存在26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4次,颠换3次。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9%、28.3%、14.8%和32.0%。基于COⅠ和Cytb两基因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碱基差异(K)分别为0.795、0.008 83、5.667和0.770、0.003 54、4.025。结果表明,条石鲷群体的COⅠ和Cytb基因片段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条石鲷资源保护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条石鲷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活性验证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保真PCR方法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基因组DNA中分离出β-actin基因启动子序列,将β-actin基因启动子插入pN1-EGFP构建成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β-actin,并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载体导入人胚肾上皮细胞HEK 293T,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外源基因EGFP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β-actin基因启动子调控区具有典型的启动子特征,含有TATA Box、CArG和CCAAT Box 3个重要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50%~60%的HEK 293T细胞中发出绿色荧光,显示尼罗罗非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能够驱动EGFP的转录和表达,具有较好的活性,为构建"全鱼"转基因罗非鱼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β-肌动蛋白 启动子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部沿海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及特征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零售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血清型和分子特征。共采集了288个贝类样品,采用MPN-PCR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分离得到的菌株用RAPD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并考察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贝类中副溶血弧菌含量季节分布明显,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共分离得到172株副溶血弧菌,其中157株可区分其O群,42株可区分其K型,O3群菌株最多,占19.1%;RAPD结果显示,172株菌共有73种带型,可分成18个类群;共检测到2株菌含tdh基因,5株菌含trh基因,未检测到同时含上述两种基因的菌株;2株含tdh基因菌株的血清型分别为O3:K6和O4:K68,RAPD结果显示它们属于同一个类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组选择及其应用
《遗传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品种选育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育种值估计是品种选育的核心。随着遗传标记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术,使得从基因组水平估计育种值成为可能,即基因组选择。文章将基因组选择的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估计等位基因效应来预测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如最小二乘法,随机回归-最佳线性无偏预测(RR-BLUP)、Baye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二是基于遗传关系矩阵来预测GEBV,通过采用高通量标记构建个体间的遗传关系矩阵,然后用线性混合模型来预测育种值,即GBLUP法,并以这两种分类简要介绍了基因组选择各种方法的大致原理。影响基因组选择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标记类型和密度、单倍型长度、参考群体大小和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连锁不平衡(LD)大小等;在基因组选择的各种方法中,一般说来Bayes方法和GBLUP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最小二乘法最差;GBLUP计算速度快,能够将标记和系谱结合起来,因而比其他方法更具优势。尽管基因组选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理论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联合育种、长期选择的遗传进展及如何解析与性状有关和无关的标记等。基因组选择在一些动植物育种上已经开始应用,在人类遗传倾向预测和进化动力学研究中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基因组选择在个体间亲缘关系的量化上有了突破,比传统方法更加精确,因此,基因组选择将会是动植物育种史上革命性的事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突降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盐度突降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用水由海水和淡水配制成20%、40%、60%、80%和100%SW,其盐度分别为6.4、12.8、19.2、25.6和32.0。在不同环境盐度突降条件下,盐度6.4处理组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在24 h内全部死亡;盐度12.8、19.2、25.6和32.0处理组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幼体蜕皮持续时间分别为2、2、3和4 d;当发育至C1期第2天时,盐度12.8处理组体重平均增量低于盐度19.2、25.6和32.0处理组,且差异显著(P<0.05)。盐度6.4处理组酶活性从实验开始即急速增加,至6 h时与其它各组呈显著差异(P<0.05);盐度32.0处理组酶活性从实验开始就下降,至72 h后变化趋于平缓;盐度12.8、19.2和25.6处理组酶活性在6 h内逐渐上升,之后迅速下降,于72 h时降至最低,之后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在96~120 h内,盐度12.8处理组酶活性始终显著高于25.6和32.0处理组(P<0.05)。结果表明,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生长的最适盐度为19.2,适宜生长盐度下限在12.8~19.2之间,生存盐度下限在6.4~12.8之间。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大眼幼体 盐度 生长发育 Na+/-K+-ATPase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伽马辐照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伽马辐照处理对冰藏鲜鱼的保鲜效果,试验分析了大黄鱼冰藏期间微生物、生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变化,探讨了低剂量辐照处理(1kGy和2kGy)对大黄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大黄鱼的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产硫化氢细菌数量显著减少;在贮藏期间辐照处理的大黄鱼各种菌数量始终比对照组少;辐照处理可显著减缓大黄鱼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的增加;但会促进脂肪的氧化,2kGy组大黄鱼在贮藏后期能闻到脂肪酸败的味道,而1kGy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始终没有闻到这种味道。辐照处理可增加大黄鱼的货架期,对照组货架期为17d,而辐照剂量为1kGy和2kGy的货架期可延长至30d和26d。本试验为辐照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鲷幼鱼的诱集效果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实际投放的10种礁体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在距离水槽中心40~70 cm的区域出现频次最高,且在试验水槽中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将10种礁体模型放入水槽后,对有礁及无礁时试验鱼随距离出现的频次进行曲线趋势回归显示,1-8号礁体模型试验中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为距离水槽中心20~50 cm,而9号和10号礁为体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距离水槽中心10~40 cm,分别比对照组试验鱼最大出现频次区域向中心点近移了20 cm和30 cm,说明10种礁体模型对试验鱼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对试验结果做模型礁诱集效率指数显示,模型礁体对试验鱼的诱集效果由强到弱分别为10号礁>9号礁>1号礁>2号礁>7号礁>4号礁>5号礁>6号礁>8号礁>3号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澄湖水体PI、BOD_5与TOC的相关性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阳澄湖中湖网围养殖区的下层水样,测定高锰酸指数(PI)、生化需氧量(BOD)5及总有机碳含量(TOC)等水质检测指标,对TOC分别与PI、BOD5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用BOD5/TOC比值作为废水可生化性判定指标,对阳澄湖中湖的水质污染有机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阳澄湖水体的TOC与PI、BOD5存在显著的相关性,BOD5与PI、PI与TOC以及BOD5与TOC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800,但相关性存在季节变化,在7月高温季节,相关系数均高于0.900,冬季枯水期其相关系数下降至0.800及以下;阳澄湖中湖的BOD5/TOC值为0.48~0.72,平均0.59,各个季节的变化较大,非养殖季节或雨季的BOD5/TOC比值较低,暗示阳澄湖中湖的污染物成分较复杂,除了养殖活动及生活污水造成的有机污染外,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占有较大的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DNA提取方法对WSSV检测结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酚-氯仿法、煮沸法、试剂盒法3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对WSSV DNA提取效率、纯度及病毒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DNA提取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01.5、372.6、21.5 ng/μl;OD260/OD280范围分别是1.979~2.175(平均值为2.070)、1.699~1.932(平均值为1.796)、1.784~2.075(平均值为1.951);OIE巢式PCR阳性率分别为60%、50%、70%;TaqMan定量PCR检测的病毒阳性率均为100%,病毒拷贝含量分别为916.0~2.23×106、63.3~1.78×106、479.7~2.70×106Copies/μl 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和许氏平鱼由声反射特征与体重和体长关系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渤海、东海主要养殖鱼类许氏平鲉和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在消声水池中选用KF-668双屏彩色探渔仪等仪器,在50、200 kHz工作频率下对研究对象目标强度及背向反射声截面与体重和体长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体重和体长均可用做定量表述上述两种鱼类目标强度的参数.TS大黄鱼在50kHz频率下身体各向目标强度值介于-32.85~-58.01dB;200kHz频率下身体各向目标强度介于-29.3~-56.99 dB.TS许氏平鲉在50 kHz频率下身体各向目标强度值介于-31.74~-75.87 dB;200kHz频率下身体各向目标强度介于-31.74~-74.75 dB.大黄鱼和许氏平鲉身体各向目标强度大小为TS侧向>TS背向>TS头向>TS尾向.50 kHz:TS大黄鱼=24.8 1og L(cm)-73.9(侧向);200 kHz:TS大黄鱼=23.9 1og L(cm)-71.3(侧向).50 kHz:TS许氏平鲉=25.7 1og L(cm)-69.16(侧向);200 kHz:TS许氏平鲉=26.4 1og L(cm)-70.8(侧向).试验结果为声学水下监测仪器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