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芩苷增强中国对虾组织免疫和解毒代谢能力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含不同浓度梯度(0、50、100、150 mg/kg)黄芩苷的饲料连续投喂健康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于给药第1、3、5、7、9、11天采集实验对虾的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组织,测定不同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INOS)、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研究黄芩苷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指标和解毒代谢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处理组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组织的ACP、INOS、SOD在第3天后呈上升趋势,分别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状态,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低浓度黄芩苷处理组各种酶活性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低、中、高浓度处理组血淋巴LSZ酶活性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各种酶活亦存在组织差异性,其中ACP、CAT在肝胰腺中活性最高,肌肉和血淋巴次之;而INOS、LSZ、SOD活性,血淋巴中最高,肌肉和肝胰腺次之。同时攻毒试验表明,黄芩苷能有效地降低试验组中国对虾的死亡率,提高免疫保护率。其中,中浓度处理组的保护效果最佳。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黄芩苷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氢酶 一氧化氮合酶 溶菌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鳗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和余氯对黑棘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模拟研究了电厂温排水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水温为16~18,22,26和30℃,ρ(余氯)为0.025,0.050,0.100,0.200,0.400和0.800 mg L,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取黑棘鲷受精卵进行试验,共进行30 h观测.结果表明,16~18℃下对照组无胚胎孵化,而在其他3个温度条件下,对照组的胚胎均已破膜并发育至前期仔鱼阶段.其中,22℃下对照组孵化率最高,为(93±2.0)%,而26和30℃下对照组孵化率分别为(81.9±2.0)%和(52.8±10.6)%.随着ρ(余氯)的升高,胚胎孵化率下降,当ρ(余氯)高于0.400 mg L时,各组孵化率均低于50%,当ρ(余氯)为0.800 mg L时,各组孵化率均低于10%,30℃组则没有胚胎孵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黑棘鲷胚胎孵化抑制率与水温和ρ(余氯)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5),表明这2种因子对胚胎孵化抑制具有协同毒性效应.经计算,30 h时22,26和30℃下,ρ(余氯)对黑棘鲷胚胎发育的半数影响浓度(30 h-EC50)分别为(0.243±0.062),(0.432±0.031)和(0.261±0.046)mg 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0.025,0.200和0.050 mg L,26和30℃下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0.100和0.025 mg 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清河湾扇贝养殖区夏季附着生物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6~9月,利用悬挂不同网目的试网方法,对夏季青岛流清河湾栉孔扇贝筏式养殖区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流清河湾附着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在6月份为麦秆虫和钩虾,7月份以后贻贝成为优势种。附着生物湿重随挂网时间延长而增加,8月份增长最快,特定增长率最高可达8.77%/d,主要是由于优势种贻贝的快速生长。玻璃海鞘等海鞘类在流清河湾较少出现。附着生物的数量受网目和水深的影响,总体上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较小网目上附着生物量较大。贻贝为群落优势种是流清河湾夏季附着生物数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染色体与多种显带的形态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圆斑星鲽染色体,研究其染色体C-带、Ag-NORs带及G-带的显带特征。结果发现,圆斑星鲽具有46条染色体,核型为2n=46t,染色体臂数为NF=46,所检个体全部为二倍体,未发现存在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的现象。带型研究表明,C-带特征为46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C-带,其中第22对染色体整体呈阳性深染,第19对染色体具有端部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30%;Ag-NORs带型特征为具有1对Ag-NORs,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为端部Ag-NORs;G-带特征为具有38条深染带,21条浅染带。研究结果为圆斑星鲽染色体组学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染色体 C-带 Ag-NORs带 G-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二段海鞘科相关属种的次生代谢产物最新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段海鞘科物种在我国有记录的有二段海鞘属、拟薄海鞘属、膜海鞘属和Diplosoma共4属11种。本文简介了中国二段海鞘科品种分布及资源状况,概述了2001年以来关于该科此4属物种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中国资源的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研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二段海鞘科 二段海鞘属 拟薄海鞘属 膜海鞘属 Diplosoma属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croRNAs对斑马鱼发育的调控
《遗传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非编码小R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真核生物中都广泛存在,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对动物发育、生理功能及病理过程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斑马鱼(Danio rerio)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模式动物,以斑马鱼为模型研究miRNAs可以揭示miRNAs在脊椎动物中的功能。文章就miRNAs整体缺失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及一些miRNAs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从而为探索miRNAs在脊椎动物中的功能及鱼类的生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TRAP标记分析5个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TRAP标记技术,选取10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组合对荷包红鲤、黄河鲤、建鲤、兴国红鲤和黑龙江野鲤等5个鲤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固定引物是根据目标候选基因GHR基因的序列设计。结果表明,共扩增出16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34个,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0.41%,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9。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群体内的方差贡献率达96.97%,表明各个鲤群体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种群再分效应固定指数(FST=0.030 26,P<0.05)表明不同鲤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基于目标候选基因的TRAP标记对5个鲤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建鲤和兴国红鲤首先聚成一类,然后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聚为一类,再与荷包红鲤聚为一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对大鳞鲃血清渗透压、离子含量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毒理实验,研究了盐度、碱度以及盐碱交互作用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Na+、K+、Cl、尿素氮)浓度和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影响。单因子实验中,随着含盐水平(8g/L、10g/L、12g/L、14g/L)的增大,大鳞鲃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K+、Cl)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鳃丝Na+/K+-ATP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受体内外渗透压差的影响最显著(P<0.05)。碱度的增大(19.05mmol/L、30.20mmol/L、47.86mmol/L、75.86mmol/L)能引起血清K+和尿素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但对血清渗透压和鳃丝ATP酶活力无显著影响。在双因子实验中,盐碱交互升高会引起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Cl、尿素氮)显著升高(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盐度、碱度及交互作用均对渗透压有显著影响,影响作用最大的是盐度,其次是碱度,交互作用最小。鳃丝Na+/K+-ATP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值出现在盐度10g/L、碱度30.20mmol/L的正交试验组。从实验结果可得出,大鳞鲃在盐度12g/L以下的水体中能生存,在盐碱共存的环境下,能耐受的上限为盐度10g/L、碱度30.20mmol。本研究旨在掌握大鳞鲃的生存盐碱度范围,以期为该物种的增养殖生产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大鳞鲃 渗透压 血清离子浓度 Na+/K+-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饥饿胁迫下(鱼免)鱼(Miichthys miiuy)早期生活阶段的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对(鱼免)鱼(1—7日龄前期仔鱼,26—35日龄后期仔鱼,42—53日龄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期饥饿(2天)会显著降低前期仔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在后期仔鱼和稚鱼中,产生这种影响的饥饿时间分别为饥饿后3和6天,表明(鱼免)鱼仔、稚鱼的生长与消化酶活性对饥饿的忍受能力随发育生长而增强。恢复摄食5天后,饥饿4天的后期仔鱼和饥饿6天的稚鱼消化酶活性可达到正常水平,但饥饿6天的后期仔鱼的消化酶活性不能从饥饿损伤中恢复。饥饿4—6天的后期仔鱼和稚鱼的生长在恢复摄食后均未达到正常投喂组个体的生长水平,表明恢复摄食后其生长恢复过程滞后于消化酶活性。(鱼免)鱼仔、稚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其遭受的饥饿程度和营养状况的指标。
关键词: (鱼免)鱼仔、稚鱼 生长存活 消化酶活性 耐饥饿能力 恢复摄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规格南美白对虾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鱼粉、豆粕、花生麸为主要蛋白源,配制7个蛋白质水平梯度的饲料,对3种规格的南美白对虾(初始体重分别为:0.6 g、4 g、10 g)进行3期养殖试验(Ⅰ:0.6~4 g;Ⅱ:4~10 g;Ⅲ:10~18 g),研究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对3种规格南美白对虾生长及体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0.6~4 g的对虾,摄食42.19%和44.38%饲料蛋白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摄食32.83%~38.11%饲料蛋白组(P<0.05),而39.55%饲料蛋白组与其他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10 g的对虾,摄食38.24%饲料蛋白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且显著高于32.65%、36.78%和39.43%饲料蛋白组(P<0.05);10~18 g对虾,摄食34.08%饲料蛋白时,可获得最低的饲料系数,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2.65%饲料蛋白组,但与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南美白对虾体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试验Ⅰ中,39.55%饲料组的对虾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2.83%、36.52%和42.19%饲料蛋白组(P<0.05);试验Ⅱ中42.07%饲料组的对虾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4.08%饲料蛋白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Ⅲ中,36.78%饲料蛋白组的对虾体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42.07%和44.35%饲料蛋白组(P<0.05),与其他饲料蛋白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对虾体重的增加,蛋白质的需要量降低,饲料系数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