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晚熟黄桃新品种‘锦硕’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锦硕’是从母本(‘迎庆’)、父本(‘阳桃’)的杂交群体中选育的鲜食晚熟黄桃新品种。生长势中等,可通过修剪调控树形和生长势。花为蔷薇型,无花粉,花期相近的桃或油桃都可作为授粉树。果实近圆形,果皮和果肉黄色。单果质量为226~258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3.0%~15.2%,肉质致密,黏核;品质上。在上海地区9月上中旬成熟,果实发育期158~164 d。萌芽率和成枝力较高,抗涝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合上海周边地区栽培,丰产性中等。建园地以保水保肥的中性砂质土壤为佳。


桑黄菌丝体和子实体中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比较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桑黄发酵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与子实体的差异性,探讨其替代子实体的可能性。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化学法比较菌丝体和子实体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4个萃取相中的成分差异,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和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TEAC)作为抗氧化活性的指标、HepG2和MCF-7癌细胞的抑制率作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指标,比较其活性差异。结果表明,菌丝体和子实体4个萃取相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在活性方面,菌丝体各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高于子实体,而子实体抗肿瘤活性优于菌丝体。菌丝体醇提取的总黄酮含量高于子实体醇提物,抗氧化活性和总黄酮含量有显著相关性,发酵菌丝体在抗氧化活性方面具有替代子实体的可行性。


乡村振兴视野下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流变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上海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当代农耕文化的复兴是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梳理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不同时期农耕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背景,归纳整理出上海地区历史上部分重要民俗节庆.研究发现: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流变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传承期、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并行与耦合期、农耕文化的式微期、农耕文化的复兴与转型期等四个阶段,其流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体上体现为农耕社会-半农耕半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过程.上海农耕文化的流变始终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它既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蚯蚓防控西瓜枯萎病的效果及其机理探索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蚯蚓对西瓜枯萎病的影响机制,开拓西瓜枯萎病防控的新思路,本试验以西瓜连作土壤为基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的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西瓜长势、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结合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数量、土壤微生物总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脱氢酶活性)以及土壤总酚酸的动态变化,探索蚯蚓对西瓜植株枯萎病的防控机理。结果表明,西瓜定植后45 d,试验组的西瓜蔓长、鲜质量较不投放蚯蚓对照分别增长了18.57%~67.27%、39.29%~87.24%。西瓜定植后30 d、45 d,对照的西瓜植株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62.15%、85.32%,显著高于蚯蚓试验组(P<0.05)。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蚯蚓密度能有效促进西瓜生长,减缓枯萎病发生。在蚯蚓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威廉环毛蚓的促生防病效果优于赤子爱胜蚓。0~45 d的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土壤中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数量、总酚酸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36.63%~69.39%、31.0%~77.4%,45 d时试验组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脱氢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15.10~175.71 mg/kg、1.41~2.40μg/(g·h)。蚯蚓能有效降低西瓜植株枯萎病的发病率,促进植株生长,其防控机理可能为:蚯蚓的穴居、取食等活动直接抑制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快速繁殖,同时蚯蚓通过降解土壤化感物质(总酚酸),提升微生物总量和活性等方式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有效防控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关键词: 西瓜枯萎病 蚯蚓 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 总酚酸 土壤微生物量碳 脱氢酶


具氯氰菊酯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上海郊区某农药厂附近生长的牛筋草中分离到一株能以氯氰菊酯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植物内生菌,命名为A-24。该菌在48 h内对20 mg·L-1的氯氰菊酯的降解率为91.8%,72 h内可完全降解氯氰菊酯。通过生理生化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Achromobacter sp.。菌株A-24降解氯氰菊酯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当菌株A-24的接种量≥2%时,其对20 mg·L-1氯氰菊酯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在80%以上;当氯氰菊酯浓度≤50 mg·L-1时,菌株A-24对氯氰菊酯有较高的降解率,降解率在70%以上。通过HPLC鉴定降解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推测氯氰菊酯通过酯键断裂生成二氯菊酸和3-苯氧基苯甲醛,然后3-苯氧基苯甲醛生成3-苯氧基苯甲酸。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功能内生细菌调控植物代谢氯氰菊酯,进而有效规避作物污染风险提供新途径。


上海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设计和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加,种质资源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种质资源利用的逐步深入,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对农作物的应用研究和基础性研究至关重要。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借助于本中心保存的近21万份种质资源的信息,开发了一套上海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本文主要阐述了该数据库设计和构建的目的、原则和数据库的架构、运行环境以及主要功能模块。上海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采用了B/S结构,平台系统利用多层逻辑架构实现了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外部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平台系统,浏览查询种质资源信息。内部管理员可使用平台的受限功能,需要认证成功后才可使用后台管理功能,实现对整个平台数据的管理。注册用户还可通过基因资源数据库提交引种申请,管理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外供种全流程的网络化,借此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流程的透明度。


唾液乳杆菌SNK-6对新杨黑羽蛋鸡鸡蛋暗斑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唾液乳杆菌SNK-6对新杨黑羽蛋鸡鸡蛋暗斑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45周龄、产暗斑鸡蛋的新杨黑羽蛋鸡64只,随机分成7个组,对照组(16只鸡)饲喂基础饲粮,其他6组(每组8只鸡)饲喂唾液乳杆菌SNK-6活菌数量分别为1.0×10~6、5.0×10~6、2.5×10~7、1.25×10~8、6.25×10~8和3.125×10~9CFU/只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每日检测鸡蛋暗斑,试验结束后采集肠道内容物样品,用于宏基因组学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饲喂2.5×107CFU/只唾液乳杆菌SNK-6能降低鸡蛋暗斑程度,持续减少鸡蛋暗斑;继续增加唾液乳杆菌SNK-6饲喂水平则不能降低鸡蛋暗斑。2)宏基因组学研究发现,饲喂2.5×10~7CFU/只唾液乳杆菌SNK-6蛋鸡的肠道微生物种类较多,回肠新增微生物物种是对照组的31%,盲肠差异物种为对照组的8%。2.5×10~7CFU/只唾液乳杆菌SNK-6提高回肠唾液乳杆菌数239%,减少回肠衣原体数50%,减少回肠大肠杆菌数28%。3)饲喂2.5×10~7CFU/只唾液乳杆菌SNK-6的肠道内容物基因功能较多,EggNOG注释的肠道代谢量是对照组的130%,CAZy注释蛋白酶是对照组的139%,KEGG注释的代谢过程是对照组的128%,疾病过程是对照组的82%。由此可见,唾液乳杆菌SNK-6能够降低鸡蛋暗斑,调控肠道菌群,提高肠道代谢,降低疾病风险。
关键词: 唾液乳杆菌 蛋鸡 鸡蛋暗斑 肠道菌群 宏基因组学 肠道代谢


应用枇杷二代测序数据进行染色体步移研究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枇杷基因组数据尚未公布,限制了枇杷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当前很多研究集中在上游转录因子和下游基因启动子之间的调控关系上,所以获得目的基因的启动子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方法使用PCR方式进行染色体步移来获得启动子区域,耗时且难出结果。【方法】对‘火炬’枇杷进行二代测序,二代测序为双端测序,片段含盖200到500bp的序列。根据下游基因序列通过测序片段来实现染色体步移。使用现有程序Magicblast和新开发的Promoter_Scan脚本程序来快速获取目的基因启动子区域。Promoter_Scan对每对Reads构建10 bp的索引序列,先使用索引匹配目的基因,匹配后使用目的基因前30 bp序列再次匹配目标Reads,最后完成拼接。【结果】通过二代测序共获得61.77 GB的‘火炬’枇杷基因组数据,测序深度约为85倍。使用Magicblast检索匹配Reads耗时长,难以二次开发,需要手动拼接延伸,每个基因启动子挖掘需要9.5 h。新开发Promoter_Scan脚本程序通过两次匹配,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启动子序列。对枇杷中8个基因进行启动子查找,向上延长2 000 bp序列平均需要拼接11.7次,耗时21.3 min。根据步移后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anger测序结果和预测的序列高度一致。【结论】使用Magicblast检索方式能够达到实验要求,不需要编程技能,但是耗时长。Promoter_Scan能够实现自动延伸,显著缩短启动子挖掘时间。本研究中的两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枇杷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其他未公布基因组数据的物种同样适用。


甜瓜种子细菌性果斑病菌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携带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s avenae subsp. citrulli)的甜瓜种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引物、不同种子处理方式、不同浸提液及不同提取时间对细菌性果斑病菌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完整带菌种子浸提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操作最简单且特异条带亮度最高,"种壳+种仁"处理次之,而以磨碎种子浸提液为模板,未能扩增出特异条带.以无菌水作为浸提液的PCR扩增效果明显优于磷酸缓冲液和液体KB培养基,浸提时间以3-12 h为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普通PCR一致.在3对特异引物中,引物BX-L1/BX-S-R2的普通PCR扩增效果最佳,引物SEQID4m/SEQID5更适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