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ISSR分析崇明白山羊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崇明白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亲源关系,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使用12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对206只崇明白山羊进行PCR扩增.结果 表明:总计扩增出181条谱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产生15.08条,其中含有多态性条带163条;经统计分析,崇明白山羊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检测到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006±0.300 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7 8±0.365 6,Nei's基因多样度(h)为0.278 5±0.184 9,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0.06%,Shannon's信息指数(Ⅰ)为0.418 6+0.251 0,群体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79 7±0.034 0,群体内基因多样性(Hs)为0.226 7±0.025 8,遗传分化值(Gst)为0.189 4,崇明白山羊的遗传变异81.06%来源于种群内部.崇明白山羊的基因流(Nm)为2.1397,说明崇明白山羊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UPGMA聚类分析显示:样本相似系数为0.519 3---0.989 0,206个个体可分为11个群体,个体间虽然呈现差异,但具有较好的同质性.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灵芝中的灵芝烯酸B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建立一种快速从灵芝子实体中制备灵芝烯酸B的方法。以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为原料,经过D101大孔树脂粗分,用60%乙醇洗脱后,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对获得的灵芝酸性三萜进行分离制备。确定最佳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V/V/V/V,5:5:2:9),上相作为固定相,下相作为流动相,单因素法和正交实验设计确定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灵芝烯酸B的最佳工艺为:流速2.0mL/min,转速900r/min,一次上样量为500mg时,制备得到灵芝烯酸B化合物得率为(9.07±0.16)%,纯度为(85.04±3.45)%。用质谱、核磁对得到的灵芝烯酸B进行了结构鉴定。此法操作简单高效,为大量制备灵芝烯酸B提供了参考。


仿野生栽培不同品种铁皮石斛多品质指标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相同仿野生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铁皮石斛的生长指标、多糖含量和石斛碱含量的差异,比较不同铁皮石斛品种在上海林下的适生性,筛选出上海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适生性品种.测定了上海林下仿野生栽培的7个铁皮石斛品种的存活率、发芽率、含水量、茎长和茎粗等生长指标,多糖含量、石斛碱含量等营养物质含量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奉化青杆茎粗最大,其次是圣兰8号和雁荡红3号;该仿野生栽培条件下茎多糖含量较高的是晶品1号和奉化青杆,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石斛碱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大别山2号,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不同铁皮石斛品种之间品质差异较大.结合多糖含量和生长指标分析可知,奉化青杆、晶品1号和圣兰8号这3个铁皮石斛品种表现较优.该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地区筛选引进适生性优质铁皮石斛种源提供科学依据.


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稻鳅共作模式下的施肥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泥鳅平均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泥鳅体重差异显著,稻谷和稻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减氮50%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为6850 kg/hm2,无肥处理的稻谷(6100 kg/hm2)和稻秆产量均最低;无肥处理泥鳅平均成活率最高,但泥鳅体重显著低于减氮30%和减氮50%处理.施肥处理的溶解氧、总氮含量相较于无肥处理均有大幅上升,高温季节氨氮含量明显高于无肥处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减氮50%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综合效益最好,无肥处理综合得分最低,其中减氮50%处理泥鳅生长因子贡献最高,而无肥处理水稻产量因子贡献最低,常规施肥处理泥鳅成活因子贡献最低.研究结果表明:稻鳅共作模式应实行化肥减量,氮肥减量影响效果大于磷肥减量效果,以减氮50%(纯氮150 kg/hm2)综合效果最好.


草菇UBEV2蛋白同源模建筛选其小分子抑制剂
《食用菌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具有典型的低温自溶特征,基于草菇低温自溶与一个泛素结合酶E2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UBE2)高表达及活性相关,采用虚拟筛选法获得潜在的草菇UBEV2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结果 表明:在2轮虚拟筛选方法得到500个靶中化合物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可与UBEV2上的Thr73、Gly77、Ile78、Phe84、Gly85、Asp86、Tyr87、Asp79形成多个氢键,以及Ile78、Leu83、Phe84、Asp86、His138、Ile141等形成较强的疏水作用,最终人工挑选得到150个小分子化合物,对接打分值区间为6.58~8.06.抗冻实验结果提示筛选的化合物能够减轻低温对草菇的伤害.


鹅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鹅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性,及其在鹅肥肝形成过程肝脏中的表达变化.选用体型和体重相当的70日龄健康朗德鹅42只,正常填饲,填饲到21 d转为限制饲养.然后分别在填饲前(OF0)、填饲第7天(OF7)、填饲第14天(OF14)、填饲第21天(OF21)、限制饲养第7天(F7)、限制饲养第14天(F14)和限制饲养第21天(F21)7个填饲阶段各采集6只鹅肝脏组织样本;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获得朗德鹅ACAA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CAA1基因在朗德鹅不同填饲阶段肝脏中的表达.结果表明:鹅ACAA1基因cDNA全长为3 352 bp,其中CDS区为1 323 bp,5'UTR长度为77 bp,3'UTR长度为1 952 bp,编码441个氨基酸;在朗德鹅肥肝形成过程中,ACAA1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在填饲14 d的鹅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填饲结束限饲阶段的鹅肝脏中表达最低(P<0.05),限饲到21 d,其表达量恢复到填饲前水平.结果提示,ACAA1基因的表达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相关,为研究ACAA1基因在鹅肥肝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鹅 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基因 肥肝 克隆 表达


草菇9715液体菌种培养过程的生理变化及培养终点
《微生物学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草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其消费量逐年增加,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液体菌种应用于草菇栽培是其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目前关于草菇液体菌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配方和生长条件,有关草菇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菌丝活性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草菇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的生理活性变化,并确定其培养终点。【方法】对草菇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菌丝体干重、蛋白含量、培养液pH值、糖度、还原糖含量、酶活性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草菇液体菌种在培养84h后,菌丝干重增长减缓,pH值、糖度、还原糖含量逐渐减少,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逐渐降低,培养96 h后,菌丝体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培养液蛋白含量则呈上升趋势。【结论】草菇9715液体菌种培养终点应控制在84-96h,研究结果可为9715液体菌种应用于草菇工厂化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番红花转录组的碳氮代谢基因挖掘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红花球茎是其开花和新球茎形成的基础,促进番红花种球中营养物质积累、提高番红花繁殖效率是解决国内番红花产量供不应求的有效途径,而番红花种球生长和繁殖与生长发育期间碳氮代谢途径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番红花生长发育机理,尤其是碳氮代谢途径是番红花栽培和繁育体系优化的前提。通过对番红花已有转录组数据进行从头组装,得到62 105条unigene序列。注释结果表明,仅有55.89%序列能够注释到公共数据库,注释到GO分类和KEGG注释的unigene分别为36 661和14 185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番红花多个参与碳氮代谢的重要基因和转录因子,包含了蔗糖合成酶基因、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谷氨酸合成酶基因和碳酸酐酶基因等,以及转录因子GATA和DOF。研究结果可为番红花生长发育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