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基于GIS的贵州省稻田土壤养分及pH时空演变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贵州水稻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施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2005-2015年贵州省9个地(州、市)水稻种植区采集的177 944个代表性耕层土壤养分测定数据为基础,运用Arc GIS地统计方法和Kriging理论模型对贵州水稻土壤养分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时间序列上,贵州省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及p H与第二次(1991年)土壤普查数据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有效磷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贵州省稻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p H的差异较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差异较小;东南大部分地区的稻田土壤偏酸性,全氮、有机质含量较高,速效钾含量较低;黔东北的思南、石阡一带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偏低。在不同稻田土壤类型中,潴育型稻田土壤的各种养分含量均较高,潜育型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含量较高,但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低。【结论】贵州省稻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p H与1991年普查数据相比呈下降趋势,不同区域稻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类型稻田土壤中以潴育型稻田土壤的各种养分含量均较高。

关键词: GIS 稻田 土壤养分 p H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酒用糯高梁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干旱是影响酒用糯高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鉴定酒用糯高粱资源成株期的抗旱性,筛选抗旱指标,培育抗旱品种,对高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50份酒用糯高梁资源为材料,于2 01 5年和201 6年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在旱棚内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株高、穗长、茎粗、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值)、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干旱胁迫对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茎粗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不显著的正相关.频次分析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反应的敏感程度依次为产量、穗粒数、分蘖数、单株粒重、千粒重、茎粗、穗长和株高.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可代表酒用糯高粱抗旱性84.26%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供试酒用糯高梁材料抗旱性排序相近.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DC值与D值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产量、分蘖数、穗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穗长、茎粗和株高,这与各指标DC值与WDC值的密切程度基本吻合.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酒用糯高梁材料划分为5个抗旱级别,其中Ⅰ级2份、Ⅱ级1 6份、Ⅲ级28份、Ⅳ级2份、Ⅴ级2份.除茎粗和分蘖数外,其余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DC值、D值和WDC值均随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与D值密切相关的指标有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粒重.[结论]干旱胁迫对酒用糯高粱资源成株期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确定了D值为适宜的抗旱性鉴定方法.筛选出成株期抗旱性强的酒用糯高梁材料分别为粱丰141-3和粱丰247-3,可为酒用糯高粱抗旱育种、抗旱机理及干旱调控缓解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可作为酒用糯高梁资源成株期简单、直观的抗旱性评价指标.

关键词: 高粱 成株期 抗旱性 抗旱指标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黄菌veA基因全长克隆与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ve A基因在竹黄菌中的调节机制,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CR)、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及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获得了ve A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 780 bp,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104 bp,编码367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0.887 5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8.95,含42个负电荷氨基酸和46个正电荷氨基酸,是一种弱酸性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偃麦草核腔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的ve A蛋白序列(XM_001933944.1)及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的velvet-like protein(JF826791.1)的同源性最高,其identity分别为78%和79%;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α-螺旋(alpha helix)占11.72%,延伸链(extended strand)占24.52%,β-转角(beta turn)占9.54%,无规卷曲(random coil)占54.22%;对其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一个Velvet superfamily结构域;利用同源模建方法预测其三级结构,结果显示该蛋白的三级结构模型与隔孢腔菌目中其他物种的ve A异源二聚体的相似性为46%。

关键词: 竹黄菌 veA基因 RACE 染色体步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中性洗涤纤维(NDF)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取6只健康成年黔北麻羊为试验动物,将其分为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饲粮NFC/NDF分别为2.14∶1.00、1.05∶1.00、0.40∶1.00(实测值)。试验分3期,每期15 d,包括10 d预试期和5 d正试期。检测指标包括:饲粮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pH、缓冲力、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纤维素酶活性)、血浆生化指标(脂多糖、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含量及过氧化氢酶、谷草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显示:1)3个试验组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各养分消化率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试验Ⅱ组(P<0.05)。2)试验Ⅰ组瘤胃液pH显著低于试验Ⅱ组、试验Ⅲ组(P<0.05);试验Ⅲ组瘤胃液缓冲力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纤维二糖酶活性、乙酸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瘤胃液乙酸/丙酸依次升高、丙酸浓度依次下降,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3组间瘤胃液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微晶纤维素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血浆脂多糖含量依次显著下降(P<0.05),其余血浆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过高NFC/NDF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浆生化指标有不良影响,本试验条件下,饲粮NFC/NDF以1.05∶1.00为宜。

关键词: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 瘤胃发酵参数 血浆生化指标 养分消化率 黔北麻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雌性半不育突变体M21的细胞学研究和基因的初步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雌配子的发育直接影响水稻的育性。由于雌配子败育的机理复杂,使得雌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研究以EMS诱变获得的半不育突变体M21为研究材料,采用细胞学技术发现M21是由胚囊部分败育造成的。以M21//M21/N22回交群体BC1F1为作图群体全基因组分析,构建全长为2674.2 cM的遗传图谱,包含了189对SSR标记,平均遗传距离为14.1 cM;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QTL定位,在第11号染色体检测到一个新的雌配子半不育QTL qPS-a,初定位在标记RM26761和RM26841之间,其贡献率为20.2%。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水稻雌性半不育的遗传机制。

关键词: 水稻 雌配子 半不育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肥料对贵州黄壤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适合贵州黄壤区玉米轻简化栽培模式的新型肥料品种,【方法】以玉米品种黔单24为试验对象,采用大田试验探索不同养分释放原理的新型肥料(稳定性长效缓释肥、沃夫特缓释肥、千里马缓控释肥和长效氮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入新型肥料和传统多次追肥模式与不施肥相比,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总量,其中沃夫特缓释肥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显著高于传统施肥,其他3种新型肥料则与传统施肥无显著差异。不同新型肥料的养分释放时期和释放速率存在差异,造成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情况不同,稳定性长效缓释肥和沃夫特缓释肥处理籽粒N吸收量与传统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千里马缓控释肥和长效氮肥处理籽粒N吸收量显著低于传统施肥处理;稳定性长效缓释肥、沃夫特缓释肥和千里马缓控释肥处理显著提高籽粒中P吸收量;新型肥料处理籽粒中K吸收量与传统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稳定性长效缓释肥氮素收获指数最高,达67.92%。【结论】与耗时费工的传统施肥方式相比,稳定性长效缓释肥和沃夫特缓释肥省时省工,提高玉米整株干物质积累量,且产量无显著变化,二者更适合在贵州黄壤区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型肥料 玉米 养分吸收 氮素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铁皮石斛2n花粉诱导及其形成的细胞机制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铁皮石斛花蕾为材料,研究不同秋水仙素处理对2n花粉诱导的影响,并探讨2n花粉形成的细胞机制。结果表明:用0.1%秋水仙素微量注射长5.53mm、宽2.3mm左右的花蕾,每天注射1次,共注射3次,诱导2n花粉效果最好,2n花粉诱导率达6.22%,2n花粉粒直径比n花粉粒直径增大49%。减数分裂中期Ⅱ发现纺锤体定位异常,表现为平行纺锤体、三级纺锤体,四分体时期观察到三分体和二分体,故纺锤体定位异常可能是铁皮石斛2n配子形成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其2n花粉在遗传上等同于FDR型。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秋水仙素 2n花粉 细胞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靛果多酚冻干粉稳定性及其总抗氧化能力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长白山的蓝靛果忍冬冻果经提取、纯化,并制成蓝靛果多酚冻干粉,研究p H、光照、温度、氧化剂H2O2、还原剂Na_2SO3、防腐剂苯甲酸钠和葡萄糖、蔗糖、D-果糖对蓝靛果多酚冻干粉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测试,进一步分析了蓝靛果多酚冻干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蓝靛果多酚在p H为2和3、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效果较好,蓝靛果多酚耐还原能力比耐氧化能力强,防腐剂苯甲酸钠对蓝靛果多酚稳定性无显著影响(p>0.05),糖的加入有助于多酚保存率的提高,使其稳定性增强;通过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试发现,在p H为2、3时,蓝靛果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受试p H范围(p<0.05),温度、光照对蓝靛果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氧化剂H2O2会降低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糖类对蓝靛果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

关键词: 蓝靛果 多酚 稳定性 总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属牧草分子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快速有效的高粱属牧草品种鉴定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基于DNA混池的ISSR分子标记技术,遵循多态性高、稳定性强的原则,构建高粱(Sorghum bicolor)、甜高粱(Sorghum dochna)、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4个高粱属牧草共12个品种的数字指纹,并进行鉴定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利用DNA混池技术从11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3个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扩增引物,计算出12个高粱属牧草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867~0.9036。当Gs为0.786时,12个品种可以聚为4类,第一类群包括6个高丹草品种和2个高粱品种;第二类群为2个甜高粱品种;第三类群为苏丹草品种超级丹;第四类群为苏丹草品种布鲁赛。根据引物扩增位点的特异性,挑选出3条核心引物(引物S37结合S35和S50),构建出能区分12个高粱属牧草品种的ISSR数字指纹。【结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能有效鉴定高粱属牧草品种的纯度、真伪,揭示品种间遗传差异。

关键词: 高粱属牧草 ISSR 数字指纹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小白及内生真菌多样性与产抗病活性物质菌株的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贵州小白及内生真菌多样性规律,挖掘农业病原菌微生物防治新资源,采用组织块分离法结合形态学和ITS r DN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法,对从贵州小白及(Bletilla formosana)叶、根和茎中分离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并以烟草黑胫、水稻纹枯和小麦赤霉3种常见农业病原菌作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抗病活性菌株。结果表明:1共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37株,归为12目18科22属。其中,优势菌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三者分别占总属数的17.07%、12.19%和9.76%;小白及内生真菌的辛普森指数(D)为0.923,香农指数(H)为2.8342,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2筛选出10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其中,木霉属GZFJ021和隔孢球壳属GZLG033菌株对3种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为79.47%~98.82%。

关键词: 小白及 内生真菌 多样性指数 抗病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