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黔引迷迭香主要酚类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4种黔引迷迭香的多酚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3种方法评价多酚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4种材料均富含类黄酮、酚酸和二萜酚等多酚类化合物,总酚含量介于4 345.5~5 673.0 mg/100 g。其中槲皮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绿原酸和鼠尾草酸是迷迭香最主要的酚类物质。黔引迷迭香4号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利用DPPH、ABTS和FRAP等3种方法检测的结果依次为184.4、290.0、155.6μmol/g。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与总抗氧化活性能力显著相关,迷迭香酸对总抗氧化活性能力贡献最大,其次为鼠尾草酸、槲皮素和水杨酸。本研究对于了解黔引迷迭香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乳酸菌发酵对苦荞芽苗饮料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较优的乳酸菌发酵菌种,向苦荞芽苗饮料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比较发酵过程中饮料感官评分、乳酸菌活菌数、总糖、还原糖、总酸、总蛋白、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等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能够较好地在苦荞芽苗饮料中生长,植物乳杆菌的发酵活性较其他2种乳酸菌高,且植物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得到的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不同乳酸菌发酵造成饮料液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下降,发酵48h后总糖含量最多下降了24.8%,还原糖含量最多下降了34.2%。植物乳杆菌在发酵48h产酸量最多,嗜热链球菌产酸能力最弱。饮料液中的蛋白质被乳酸菌作为氮源利用,发酵48h后其总蛋白含量最多降低了58.6%。乳酸发酵对芦丁基本没有影响,但会造成槲皮素和山奈酚-3-O-芸香糖苷少量分解。


基于热带玉米种质的高效诱导自交系筛选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热带玉米群体苏湾1号、苏兰3号和QR273/LCH645的F2后代为受体亲本,4份具有不同来源的诱导系作父本,组配规模为20个果穗/组合的杂交后代。根据子粒的胚和胚乳显色差异鉴定出单倍体子粒,评估不同诱导系和母本群体的诱导率。结果表明,苏湾1号呈现出较其改良材料低的诱导率,随着温带血缘的增加,诱导率逐渐增加。针对相同受体材料,不同诱导系的诱导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诱导系1619表现出最高的诱导率(6.28±0.20~7.94±0.85),诱导系1613表现出最低的诱导率(1.93±0.19~3.68±0.05),诱导系1619在诱导热带种质产生单倍体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


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平塘县农业水足迹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 2018 CSCD
摘要:平塘县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农业生产使得水资源匮乏日益加剧,因此,该地区急需明晰农业水资源利用关键影响因素,以达到构建低水耗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目标。利用水足迹核算模型,定量测算2001-2015年平塘县农业用水状况,在经典IPAT环境压力等式基础上,从人口、经济、技术、城镇化、膳食结构、气候6个方面,构建水足迹STIRPAT扩展模型,剖析平塘县农业水足迹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平塘县农业水足迹从2001年6. 02×108m3增加到2015年8. 60×108m3,增加了42. 86%,绿水、蓝水的增加主要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技术改进、作物新品种推广等,灰水水足迹快速增长主要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平塘县农业水足迹驱动因子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膳食结构>降水量>人口>经济>技术>城镇化,上述驱动因子每变化1%,分别导致农业水足迹总量变化-0. 1071%、0. 09393%、0. 0684%、0. 0585%、0. 0581%、0. 0453%。平塘县属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区,由于特殊"二元"结构特征,地表调蓄功能极弱,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导致灰水对农业用水增长率的贡献率较大,而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在一定程度节省农业用水。
关键词: 农业水足迹 驱动力 STIRPAT扩展模型 喀斯特峰丛洼地


闭锁繁殖藏猪群体不同世代间胴体和肉质性能的比较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闭锁繁殖群体中藏猪的胴体和肉质性能在不同世代间的变化。对一个闭锁繁殖藏猪群内的第1世代和第4,5世代的藏猪进行屠宰并对胴体性能和肉质性能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第1世代藏猪与第4,5世代藏猪的胴体性能没有明显差异。对3个世代的肉质性能测定发现,第1世代和4,5世代pH值和L值没有显著差异(P> 0. 05),而第1世代藏猪具有较好的熟肉率(P <0. 05),第4,5世代藏猪具有更好的嫩度和韧性(P <0. 05),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肉质性能在第1世代和第4,5世代间存在差异。在对3个世代藏猪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测定发现,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构在第1世代和第4,5世代间也存在差异。结果说明,闭锁繁殖到第4代时,藏猪的胴体性能没有发生改变而肉质性能部分发生改变。总体结果表明,经历了长期的放牧饲养后,藏猪已经适应了这种闭锁繁殖的粗放饲养模式,群体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三种土壤条件下紫茎泽兰根际的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状况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茎泽兰被列为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侵植物,为探索其侵入机制,以四川省凉山州的3种主要土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距离根系约20 cm)的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果表明,尽管土壤类型不同,根际酶活性(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及微生物量碳氮显著高于非根际,说明紫茎泽兰的根系生命活动促进根际微生物生长繁殖,数量增加,活性增强,有益于土壤养分供应,促进紫茎泽兰生长,提高生存竞争优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紫茎泽兰根际细菌的分类单元数和主成分方差比非根际降低或无显著变化,说明紫茎泽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因土壤而异。3种土壤的优势菌株种类差异极大,根际20种优势细菌中仅链霉菌1(Streptomyces 1)为共有菌株,非根际仅有绿弯菌(Chloroflexi KD4-96)为共有菌株,说明紫茎泽兰能在细菌群落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但是,3种土壤的优势细菌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合计占细菌总量的60.69%—78.75%;就同一种土壤而言,根际20种优势细菌中有8—11株与非根际相同。因此,土壤类型是决定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但因紫茎泽兰入侵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新型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腐植酸含量尿素对贵州地区玉米产量、生物量、养分积累和利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贵州山地玉米生产的新型腐植酸尿素,以玉米品种西都森玉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N、P2O5、K2O总投入量相同的条件下,以施用普通尿素为对照,分析施用1‰、2‰、3‰、4‰、5‰、6‰腐植酸尿素(腐植酸含量分别为1‰、2‰、3‰、4‰、5‰、6‰,N 46%)对玉米产量、养分积累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尿素处理,除6‰腐植酸尿素处理外,其他5种含量的腐植酸尿素处理均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其中以2‰腐植酸尿素处理产量最高,为11. 24 t/hm~2,增产率为14. 34%; 6种腐植酸尿素处理的植株地上部总干质量均显著增加,其中以2‰腐植酸尿素处理最高,为371. 33 g/株;施用1‰、2‰、4‰、6‰腐植酸尿素显著增加植株对氮的积累,施用1‰、2‰、3‰、4‰、5‰腐植酸尿素后显著增加植株对磷的积累,其中,以2‰腐植酸尿素处理植株对氮、磷的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71. 50 kg/hm~2和122. 95 kg/hm~2;施用2‰腐植酸尿素处理的玉米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27. 20%、95. 28 kg/kg、62. 46 kg/kg和13. 26 kg/kg。综上所述,在贵州地区玉米生产中适宜推广使用2‰腐植酸尿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