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产地独蒜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草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我国不同产区的23份独蒜兰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后续资源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类平均法(UPGMA)对23份独蒜兰资源进行PCR扩增和数据分析。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在23份独蒜兰资源中扩增出8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80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3.0%。23份独蒜兰资源被划分为2个类群,同一地区来源的大部分资源聚在同一类群或亚类群,也存在不同地区来源的资源间遗传关系较近的情况。结论 ISSR标记可为独蒜兰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品种培育提供一定依据。


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NFC/NDF底物条件下外源纤维素酶的适宜添加水平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on-fiber carbohydrates/neutral detergent fiber,NFC/NDF)的底物条件下外源纤维素酶(exogenous fibrolytic enzymes,EFE)对底物产气、降解和发酵特性的影响,找出不同底物条件下适宜的EFE添加水平。采用2×5交叉分组试验设计,5个NFC/NDF底物水平(0.85、1.02、1.19、1.36和1.53)分别添加5种水平的EFE(0,2,4,8和16mg/g DM)进行体外发酵。结果表明,1)不同NFC/NDF底物和EFE水平对体外总产气量(GP48)和产气参数(b、c和L)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且两因素互作显著(P<0.05);底物1中,GP48、b和c值随EFE剂量的增加显著地线性和二次提高(P<0.05),其中以16mg/g水平组较高,L值则呈相反趋势;底物2~4中,GP48、b和c值随EFE剂量增加显著地二次提高(P<0.05),其中以4mg/g水平组较高。2)不同底物对干物质消失率(DM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和氮降解率(ND)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除ND外,EFE水平的添加效应呈现相似结果;底物1条件下,随着EFE添加剂量的提高,DMD、ADFD和NDFD显著地线性提高(P<0.05),其中均以16 mg/g组最高(P<0.05);而底物2~4中则以4mg/g组最高(P<0.05)。3)不同NFC/NDF底物和EFE水平对瘤胃发酵参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除丙酸外,两种因素对其他指标的互作效应均显著(P<0.05);在底物1~4条件下,随着EFE添加剂量的提高,除丙酸以外的其他发酵参数显著地线性和二次提高或降低(P<0.05);底物1中,对照组pH值、氨态氮含量和丁酸摩尔浓度显著高于4、8和16mg/g组(P<0.05),相反,16mg/g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摩尔浓度和乙酸∶丙酸值较高;底物2~4条件下,pH值和氨态氮含量以4 mg/g组较低,而TVFA、乙酸摩尔浓度和乙酸∶丙酸值则呈相反的趋势。4)NFC/NDF=1.53时,添加EFE对体外产气参数、降解特性和发酵特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本试验发现,NFC/NDF底物影响了EFE的添加效应,NFC/NDF=0.85时,16mg/g EFE水平组有较好纤维降解效果;NFC/NDF分别为1.02、1.19和1.36时,EFE最适添加剂量为4mg/g;NFC/NDF=1.53时,底物中添加EFE没有正面效应。
关键词: 体外产气法 NFC/NDF 外源纤维素酶 适宜添加水平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关键词: 黄壤 基础地力 边界线分析 产量差 稳定性指数 可持续性指数


基于rps4基因探讨中国丛藓科苔藓植物系统学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中国丛藓科苔藓植物42个不同样品的rps4序列进行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rps4总长度为562 bp,其中包含201个变异位点,132个信息位点,碱基之间的转换与颠换比为1.77,平均G+C含量为27.5%,遗传距离值最小为0,最大的是小墙藓属与扭口藓属为0.3。基于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贝叶斯树分为3个大支,分别为毛口藓亚科、扭口藓亚科及丛藓亚科,同时支持毛口藓亚科为一并系群,扭口藓亚科为一单系群,表明rps4基因比较适合于研究中国丛藓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学。


饲用灌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及其对贵州石漠化地区的启示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工程需要,应用生态学、植物学、营养学等学科理论,综述了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饲用灌木资源,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以多花木兰(Magnolia multiflor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等为代表的饲用灌木不但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其抗逆性强,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并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饲用灌木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指出大力发展以饲用灌木为主的非常规饲料加工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保障,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有效途径。


大豆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大豆和百脉根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贵州毕节地区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溶磷菌株,从大豆根瘤中分离根瘤菌株。对分离出的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D/d值)在2.20以上的溶磷菌株分别进行溶磷能力、生长素(IAA)及有机酸分泌能力、产酸产碱性能测定,筛选出优良溶磷菌4株;对分离出的根瘤菌通过大豆试管苗回接及促生效应试验,筛选出高效根瘤菌2株。将筛选出的6株菌经拮抗反应试验后分别按单一溶磷菌接种剂、单一根瘤菌接种剂、溶磷菌+根瘤菌复合接种剂3种处理制备菌悬液,采用盆栽方法分别对大豆和百脉根进行促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除单一根瘤接种剂对增加大豆株高无效果外,另外2个处理对大豆株高有提升效果,所有处理对大豆茎粗、生物量、结荚数、荚重、单粒数及单粒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溶磷菌+根瘤菌复合菌液对大豆株高、茎粗、幼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出21.26%,40.79%,15.88%和42.19%。3个处理对百脉根的第一、二茬株高及地上生物量、全氮、全磷和粗蛋白含量均有明显的提升效应,其中依然是溶磷菌+根瘤菌复合菌液的处理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出20.82%,54.88%,106.14%,148.78%,19.34%,61.88%和19.34%,与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所筛选的菌株组合能产生良好的促生互作效应。
关键词: 大豆根际溶磷菌 大豆根瘤菌 分离筛选 大豆和百脉根 促生效应


无机磷溶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扁穗雀麦生长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扁穗雀麦根际溶磷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测定其溶磷、分泌IAA能力及对扁穗雀麦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无机磷底物具有选择性,以磷酸钙为磷源时,筛选的溶磷菌株都有溶磷活性,其中Br17的溶磷活性最高;以磷酸铝为磷源时,只有Br1、Br7与Br8具有溶磷活性,其中Br7溶磷活性最高。IAA测定结果显示Br4、Br8、Br17与Br24具有较强IAA分泌能力,添加生长素前体物质色氨酸时菌株分泌IAA能力增强。对培养基pH分析发现,筛选的8株溶磷菌株都为产酸型微生物。将纯化后的溶磷菌接种到扁穗雀麦无菌苗,对根长、根数、株高以及生物产量等性状考察发现接种Br8、Br13、Br17与Br24菌株对扁穗雀麦的根系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主根变短,根数变多。接种Br7、Br8、Br13与Br24菌株促进扁穗雀麦株高增高、产量增加。综合分析,Br24在贵州地区的应用潜力最大。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杀虫剂抗药性现状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与相对敏感基线比较,监测贵州省不同地理区域白背飞虱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了解贵州省各地理种群的抗药性现状和地区差异,为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与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5年田间采集的白背飞虱成虫或若虫于室内饲养一代后,取3龄若虫进行生物测定。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8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玉屏、黔西、平塘、播州、平坝、花溪、务川和兴仁)对7种杀虫剂(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毒力,并与报道的相对敏感基线比较,分析贵州省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结果]兴仁县、玉屏县、平坝县、务川县和播州区种群对噻嗪酮均有较高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67.6、128.7、123.6、93.5和53.9倍,抗性均已达到高抗水平;花溪、平塘和黔西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25.0、17.1和11.4倍,为中等水平抗性。花溪、平坝、务川和平塘种群对吡蚜酮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4.7、78.4、68.9和51.0倍,均属高抗水平;玉屏、播州、黔西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29.5、22.6和20.8倍,抗性为中等水平。兴仁、平塘、花溪、玉屏和播州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6.4、15.9、12.8、12.3和10.6倍,抗性均为中等水平;黔西、平坝和务川种群抗性倍数在10倍以下。对于吡虫啉,抗性倍数最高为务川种群(30.0倍);平塘和玉屏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13.0和11.9倍,为中等抗性水平;其余5地的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异丙威的LC50值均变化不大,抗性倍数均小于3倍。对噻虫嗪而言,除务川、平塘种群的抗性倍数稍高(16.3、5.5倍),抗性为中、低等水平外,其余6种群的抗性倍数均低于3倍。平坝(7.9倍)和务川(6.6倍)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稍高,为低水平抗性,其余种群的抗性倍数均低于3倍,基本属敏感状态,其中播州、花溪、兴仁种群对烯啶虫胺的LC50值甚至低于相对敏感基线值。[结论]2015年贵州省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吡蚜酮2种杀虫剂均已产生中等以上抗药性,因此,防治白背飞虱应避免使用这2种药剂。多数地区白背飞虱对毒死蜱与吡虫啉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少部分地区仍然敏感,因此这2种杀虫剂的使用应因地而异,在中等水平抗性地区,要避免使用或采取轮用和混用的方式,以延缓抗性进一步发展。多数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异丙威、噻虫嗪、烯啶虫胺仍然敏感,可作为防治白背飞虱的推荐药剂轮换使用。


贵州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测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省不同稻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情况,可为水稻纹枯病的科学防治和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贵州不同水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菌标样,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保存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8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及其交互抗性。【结果】所有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介于(0.026 4~0.380 2)μg/m L之间,平均EC_(50)为(0.071 2±0.059 4)μg/m L;所有供试菌株对己唑醇的EC_(50)值介于(0.003 6~0.090 7)μg/m L之间,平均EC_(50)为(0.025 1±0.015 8)μg/m L。不同地区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不同,贵阳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最高,铜仁地区的最低;黔南州的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最高,黔东南州的最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同地区菌株间敏感性不同。两药剂未产生交互抗性,可以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