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过瘤胃胆碱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胆碱(RPC)对成年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体况良好,年龄、体重[(35.0±1.2)kg]一致的成年黔北麻羊6只为试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RPC;试验组补饲10 g/d的RPC。试验持续30 d,分2期,每期15 d;每期最后1 d采集瘤胃液测定p H、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产量、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活性,同时采血测定血浆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浓度。结果显示:1)RPC对山羊采食速度没有影响,对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2)RPC对瘤胃液p H、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4种纤维素酶活性影响较小,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RPC对血浆生化指标影响较小,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补饲10 g/d的RPC对成年黔北麻羊的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浆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一株马比木植物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抗癌活性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研发天然抗癌活性产物新资源,丰富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多样性。方法从马比木植物中分离获得一株木霉属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编号为GX-8,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后得到一种甾体类化合物,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为体外抗肿瘤筛选模型,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筛选。结果该化合物体外对两种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37.35μmol·L~(-1)和50.83μmol·L~(-1)。结论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盐酸阿霉素,且呈现剂量-药效依赖关系,可作为一种微生物来源的抗癌活性产物新资源。


辣椒新品种‘老农908’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老农908’是F1代鲜食辣椒新品种。果长15.28 cm,果宽1.63 cm,果实线形,青熟果绿色,老熟果鲜红色,味辛辣,平均单果鲜质量14.14 g,平均鲜椒产量25 878.3 kg·hm~(-2)。抗逆性强,结果性强,适合贵州辣椒种植区及省外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栽培。


白酒糟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白酒糟(产自贵州美酒河流域)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6只年龄、体重基本一致的黔北麻羊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将其分成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以白酒糟分别替代基础饲粮中20%、40%的精料。试验期45 d,分3期,每期15 d,包括10 d预试期和5 d正试期。正试期采集血浆和瘤胃液样品,测定瘤胃液pH、缓冲力、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瘤胃液微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活性以及血浆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肌酐含量。结果显示:1)3组黔北麻羊瘤胃液pH、缓冲力差异不显著(P>0.05);氨态氮浓度均处于正常范围,试验1组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2)试验1组瘤胃液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瘤胃液微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1组瘤胃液乙酸浓度最高,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也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3组瘤胃液丙酸和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4)各组血浆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白酒糟替代40%以内精料不会对黔北麻羊瘤胃发酵与血浆生化指标产生不良影响,相比较而言,以20%水平较优。


荔波瑶山鸡TGFβ3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明荔波瑶山鸡TGFβ3基因与繁殖性状的关系,寻找可作为鸡繁殖性状的遗传标记。【方法】针对TGFβ3基因设计6对引物,采用PCR测序法筛选多态位点,并利用荔波瑶山鸡母系60个个体进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荔波瑶山鸡TGFβ3基因有17个多态位点,TGFβ3基因53(T→C)、1653(C→T)和1755(A→G)位点各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日龄、首次就巢持续时间、首次就巢至重新开产间隔和300日龄就巢次数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3343(C→T)与首次就巢持续时间、首次就巢至重新开产间隔和300日龄就巢次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3540(C→T)与开产日龄、300日龄产蛋量和首次就巢持续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4786(C→T)和7471(G→A)分别与300日龄产蛋量和首次就巢日龄均呈显著相关(P<0.05);7263(C→T)与首次就巢持续时间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TGFβ3基因53(T→C)、1653(C→T)、1755(A→G)、3343(C→T)、3540(C→T)、4786(C→T)、7263(C→T)和7471(G→A)与就巢性状关联显著,可作为降低就巢性提高繁殖力的辅助选择标记。
关键词: TGFβ3基因 基因多态位点 荔波瑶山鸡 繁殖性状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黔优790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黔优790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黔恢790与自育不育系黔209A配组育成的高产稳产迟熟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5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15002)。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制种技术。


持续干旱胁迫对青薯9号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青薯9号马铃薯新品种在贵州干旱石漠化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采用盆栽模拟干旱试验研究持续干旱胁迫对青薯9号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轻度干旱胁迫对青薯9号幼苗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但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和持续时间的延长,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明显;相对电解质渗出率(REC)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和持续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持续干旱第20天,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青薯9号叶片的REC和MDA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4.5%和39.7%、124.5%和116.3%、177.0%和152.0%。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青薯9号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Pro)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Pro含量随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在轻度干旱胁迫第15天达最大值,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第10天达最大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随持续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即在长期轻度、短期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青薯9号幼苗可以通过提高细胞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体内多余活性氧,维持膜稳定性,但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膜脂过氧化酶增强,植株受到严重伤害。


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施氮与不施氮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变异的影响,并定位相关QTLs。【方法】以玉米的骨干自交系综3为供体亲本,许178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以许178为遗传背景的综3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SSLs)群体,其中包含160个单片段代换系。以这套SSSLs以及许17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施氮(N+)和不施氮(N–)条件下,通过一年三点(贵州贵阳、德江和云南罗平)的表型评价,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散粉期、吐丝期和散粉–吐丝间隔期(ASI)3个开花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基因组范围内,2种氮处理条件下共定位到54个开花期相关性状QTLs,主要定位在第1、3、6、9和10染色体上。其中5个QTLs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施氮条件下,吐丝期(DTS)相关位点q DTS9a,位于第9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05%;吐丝散粉间隔期(ASI)相关位点q ASI10a,位于第10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0.74%。不施氮条件下,散粉期(DTP)相关位点q DTP9,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43%;吐丝期相关位点q DTS9a,位于第9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08%;ASI相关位点q ASI10,位于第10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0.28%。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定位结果比较发现,不施氮条件下检测到的QTLs数目显著高于施氮条件下的检测数量。【结论】不同氮素处理下存在一些共有的控制玉米开花期相关的遗传区段,分别位于Bin9.02(umc1170-umc1636-bnlg1401-umc1271)和Bin10.04(umc1077-umc1053-umc2350),这些区段可能在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下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玉米开花期相关基因的重要候选区域。
关键词: 玉米 SSSL 不同氮处理 开花期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


高羊茅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及生理生化特性
《植物生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羊茅不育株ms6111和可育株MF111为试验材料,对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及其相关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s6111的小孢子母细胞从减数分裂前期I至单核靠边期明显存在着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断片、微核、单价染色体、不均等分离、分裂不同步、游离染色体、三分体、五分体、60°纺锤体、染色体缺失、染色体减少等异常现象,初步分析这些异常现象是导致ms6111花粉败育的重要细胞学原因。造孢细胞期至散粉期,ms6111花药中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CAT活性显著低于同时期的MF111,但MDA含量、POD活性却始终高于MF111,随着小孢子发育,MDA含量和POD活性呈逐步上升趋势。体内糖类物质、抗氧化酶代谢紊乱、游离脯氨酸亏损及MDA积累可能是引起ms6111小孢子败育的生理学原因之一。


无机磷溶解菌对扁穗雀麦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 2017 CSCD
摘要:对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根际溶磷菌进行分离,得到6株溶磷菌株。采用盆栽试验,比较接种6种不同溶磷菌株对扁穗雀麦的株高、分蘖数、根长、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产量等的影响,同时也进行了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全磷和全钙)的测定。结果发现:溶磷菌肥能促进扁穗雀麦根系生物量的增加,Br24,Br7和Br17的效果最明显;溶磷菌对株高和产量的促进作用在植物生长早期要优于后期,Br24与Br7效果最好。施加溶磷菌肥能够显著提高了植物总磷含量,降低了总钙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除Br8与Br17),促生效果较好的菌株粗蛋白含量略有下降(P>0.05),而促生效果不显著的菌株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综合分析,生产应用潜力最大的2个菌株为Br24与Br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