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种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养殖效果对比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为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大菱鲆养殖业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流水养殖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密度、成活率、饵料系数及成本进行比较。[结果]经过60 d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养殖密度由15.65 kg/m2增加到24.09 kg/m2,成活率99.52%,饵料系数0.71,养殖成本为18.78元/kg;流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由7.36 kg/m2增加到11.68 kg/m2,成活率97.91%,饵料系数0.77,单位成本为24.28元/kg。[结论]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效果比流水养殖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氟沙星在西伯利亚鲟体内蓄积规律及其对组织的病理损伤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诺氟沙星在鲟养殖中的科学使用方法,对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情况下诺氟沙星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体内蓄积规律及毒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以0、30 mg/kg、50 mg/kg、100 mg/kg的剂量对西伯利亚鲟连续口灌诺氟沙星3~5 d,每天1次,并于停药后24 h及240 h采集实验鱼血、肝、肾及软骨组织,对4种组织中药物蓄积量进行测定,并对肝、肾和软骨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增多,实验鱼4种组织中诺氟沙星浓度逐渐升高,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为:肾、软骨、肝、血清,且血清中药物浓度远远低于另外3种组织。相同给药剂量、不同给药次数时血清中药物浓度无显著差异;而肝、肾和软骨中均差异显著,停药240 h后,显著性消失。切片结果表明,50 mg/kg剂量连续给药5 d后,实验鲟肝、肾组织开始结构损伤变化,100 mg/kg剂量连续给药3~5 d后,损伤情况持续加重,停药240 h后,肝组织损伤情况有逐渐恢复趋势,而肾组织未见明显恢复趋势;而100 mg/kg连续给药3~5 d后,软骨组织出现软骨膜内层细胞减少;停药240 h后有恢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鲟中使用剂量应小于50 mg/kg,连续给药次数低于5次,以避免对鲟肝组织造成损伤,引起肾不可逆损伤及影响软骨细胞发育和再生,对软骨组织造成潜在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特征和吕泗渔场的成因分析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饵料变化规律和吕泗渔场的形成机制,于2012年5月(春季)和2012年9月(秋季)采集了苏北浅滩辐射沙洲核心海域浮游动物样品,通过聚集强度、方差贡献、优势度及逐步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分析了苏北浅滩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与辐射沙洲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分布均表现出沙脊水域高于潮沟水域,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不同水域平均生物量分别为沙脊水域606.63 mg/m3、沟底水域428 mg/m3、沟口水域为178.55 mg/m3,秋季为沙脊水域208.01 mg/m3、沟底水域181.30 mg/m3、沟口水域60.47 mg/m3;春季不同水域平均丰度分别为沙脊水域560.76个/m3、沟底水域389.39个/m3、沟口水域161.28个/m3,秋季为沙脊水域184.15个/m3、沟底水域56.42个/m3、沟口水域112.14个/m3。春、秋季桡足类均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研究水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与地形和潮波系统有关,沙脊水域的浮游动物数量高于潮沟水域,其原因一方面是潮沟地形造成沙脊上流速较小,潮沟中流速较大,另一方面东海前进潮波与南黄海旋转潮在沙脊线附近汇合,导致处于交汇处的沙脊水域水动力较弱,因此浮游动物容易在沙脊水域集聚和摄食。苏北浅滩潮沟系统海域的饵料水平远高于其他水域,其优势种群主体为桡足类,是经济鱼类主要的饵料组分,这是吕泗渔场成为我国著名渔场的重要环境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耳石微化学的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了解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大辽河口6 ind红狼牙鰕虎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元素微化学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生境履历十分复杂,耳石锶钙比值的波动可以分为4~6个差异极其显著的阶段(最低LH01为1.56±0.91,最高LH02为9.28±1.66)(P<0.01)。耳石锶含量面分布结果可以进一步直观地显示,自核心到边缘区域中对应于淡水(蓝色)、半咸水(绿色)、海水(黄红色)生境不同颜色同心环轮的变化过程。根据耳石核心区域(第一阶段)的锶钙比值以及对应的面分布特征,推测大辽河口的红狼牙鰕虎鱼可能存在3个生活史类型(淡水孵化、半咸水孵化和海水孵化),红狼牙鰕虎鱼在孵化和早期生活史阶段可以适应从淡水到海水的广盐度水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雌性特异基因CSW3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SW3基因序列来源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全基因组测序项目,是经过筛选得到的雌性特异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探索了半滑舌鳎雌性相关基因CSW3的表达与应用,构建了半滑舌鳎雌性特异CSW3基因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大肠杆菌进行了体外重组表达,对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蛋白转染的方法研究了纯化的蛋白对几个性别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雌性特异CSW3重组蛋白注射鱼体后对半滑舌鳎性腺foxl2、sox9a、amh这3种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能够引起雌性相关基因foxl2表达上调、雄性相关基因sox9a和amh表达下降。从蛋白水平对雌性相关基因CSW3的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半滑舌鳎性别控制及全雌苗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及技术方法。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重组蛋白 CSW3 蛋白转染 性别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菱鲆肌肉中羧甲基赖氨酸含量
《分析化学 》 201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大菱鲆肌肉中羧甲基赖氨酸(CML)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方法。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选用三氯甲烷/丙酮对样品进行脱脂,经硼氢化钠还原、蛋白水解、净化、衍生化(酯化与酰化)后,进行GC-MS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检测。选取m/z 392为定量离子,m/z 392,365,333,305为定性离子。结果表明,CML三氟乙酰甲酯化衍生物峰面积与浓度在1~2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 mg/kg,定量限为5 mg/kg,3个加标水平(10,150和350 mg/kg)下的平均回收率在100%~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5%(n=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和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分析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池塘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饵料、水环境及底质等的关系,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等7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牙鲆肠道(B1)中以厚壁菌门(30.49%)、变形菌门(19.16%)和梭杆菌门(11.11%)为主,其中芽孢杆菌属(27.66%)占绝对优势,弧菌属(0.16%)丰度最小;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B5)中以变形菌门(44.31%)、厚壁菌门(11.57%)和放线菌门(4.79%)为主,其中不动杆菌属(10.37%)丰度最大,弧菌属(4.05%)相对B1丰度较高。牙鲆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与营养代谢调节相关,同时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也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饵料中菌群关系密切,此外受养殖水环境中菌群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今后牙鲆养殖专用高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养殖环境微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牙鲆 肠道菌群结构 16S rRNA MiSeq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Tetraspanin-3与WSSV的体外相互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etraspanin-3是四跨膜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在信号转导和免疫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Tetraspanin-3(FcT_3)的大胞外环区(Large extracellular loop,LEL)基因片段克隆,与原核表达载体p BAD/gⅢA连接,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 BAD/gⅢA-T3L,转化入大肠杆菌TOP 10中,用L-阿拉伯糖(L-Arab)诱导并经钴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重组蛋白。质谱分析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为FcT_3。用地高辛将FcT_3L标记并与WSSV作用,Far-western分析显示,FcT_3L与VP26结合。ELISA实验结果显示,FcT_3L与VP26蛋白的相互作用随VP26量的增加而增强。推测FcT_3通过与VP26作用介导病毒核衣壳的入胞过程。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Tetraspanin-3 WSSV 相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I序列比较中国和科威特养殖鲳鱼群体的遗传差异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中国和科威特鲳鱼(Pampus)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两个鲳鱼群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COI)部分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共获得COI基因片段47条,定义了8个单倍型。两个群体的COI序列的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在中国养殖群体中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在科威特群体中检测到14个。两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较高(0.566~0.643),但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均较低(0.0022~0.0030)。NJ系统发生树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和科威特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较大,高于种内差异水平,因此两个养殖群体并非同一种鲳属鱼类。
关键词: 鲳鱼(Pampus)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DNA CO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