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录组分析超表达MpICE1香蕉抗枯萎病机理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研究发现在香蕉中超表达大蕉(Musa spp. ‘Lingchuan Dajiao’)MpICE1能显著提高香蕉抗枯萎病能力,为进一步揭示其分子机理,通过转录组对接种Foc TR4前0 d和接种后7、14 d的野生型和超表达MpICE1香蕉(Musa spp. ‘Brazil’)的根部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前超表达MpICE1香蕉可诱导一系列基因的高表达,且这些高表达的基因富集在苯丙烷合成、黄酮合成、ABC转运蛋白、MAPK信号传导和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等途径中,与细胞壁结构和功能相关。MpICE1的超表达可能会增强香蕉的基础免疫反应,从而对Foc TR4的抗性增强。另外,接种Foc TR4后,超表达MpICE1香蕉接种前0 d高表达的大部分基因表达量开始下降,到7 d时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编码12–氧–植物二烯酸还原酶的基因(Ma06_g18840)可能是MpICE1的靶基因,且其表达量受MpICE1的抑制,与氧化脂质(JA和OPDA)代谢相关,可能通过JA或OPDA信号途径调节根部细胞壁结构。泛素碳端水解酶(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36/42)也受MpICE1的影响,但具体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家蚕品种五龄幼虫期与蛹期中肠细菌组成与功能差异分析
《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生命力及茧层率不同的家蚕Bombyx mori品种间中肠细菌组成的差异及其对生命力与蚕茧量等性状的影响.[方法]基于长期的家蚕资源饲养调查成绩,选取了高生命力家蚕品种932G和高丝量品种2041J作为实验材料,收集5龄幼虫和蛹的中肠,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中肠细菌16S rDNA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不同品种及不同发育阶段家蚕中肠细菌组成及其功能的差异.[结果]分别获得932G和2041J 5龄幼虫期中肠细菌399和45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蛹期OTU数目分别为138和162个.5龄幼虫期中肠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优势属是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丰度最高,其次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有多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在932G和2041J间差异显著,其中德沃斯菌属Devosia、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短杆菌属Brachy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葡萄球菌属及劳氏菌属Lawsonella等在932G 5龄幼虫中肠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在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的,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甲基杆菌属、不动杆菌属 Acinetobecter、管道杆菌属 Cloacibacterium、明串珠菌属 Leuconostoc、丙酸杆菌属 Prcpionibacteriaceae、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鞘氨醇菌属Sphingob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在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932G5龄幼虫中肠中的.932G和2041J 5龄幼虫中肠细菌分别有77%和78%的功能基因富集在KEGG代谢通路上,其次是富集在环境信息处理和遗传信息处理通路的功能基因;932G的5龄幼虫中肠中硝酸盐还原、氮气呼吸、硝酸盐呼吸、亚硝酸盐呼吸及固氮等功能菌群占比高于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的,2041J 5龄幼虫中肠中化学异养、尿素分解、甲醇氧化等功能菌群占比高于932G5龄幼虫中肠中的.5龄幼虫中肠细菌组成与蛹的显著不同,蛹中肠变形菌门欧文氏菌属Erwinia为优势属,且蛹期两个品种间欧文氏菌属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932G蛹中肠细菌氨基酸转运与代谢、胞外分泌与转运、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盐转运与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高于5龄幼虫中的.[结论]家蚕5龄幼虫期中肠细菌组成和预测功能在家蚕高生命力品种932G与高丝量品种2041J间差异显著,蛹期中肠细菌组成与功能与5龄期显著不同,且蛹期中肠细菌的相对丰度在两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讨肠道微生物在家蚕抗逆、耐药、抗病及其蛋白质合成与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家蚕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蚕 品种 高通量测序 肠道微生物 5龄幼虫期 蛹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鹰嘴桃果实组织海绵化病害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鹰嘴桃果实组织海绵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对鹰嘴桃病害果海绵组织、非病害组织和健康果实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在病害果海绵组织vs健康果实组织、非病害组织vs健康果实组织、病害果海绵组织vs非病害组织的转录组比较中,分别鉴定到4557、4446、672个差异表达基因。病害果海绵组织与健康果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新陈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等通路。与健康果或病害果非病变组织相比,鉴定出12个与细胞壁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PG-At1g48100、PG-QRT3、PG、6个XET2、BXL7、2个EXP-A4)在鹰嘴桃病害果海绵组织表达上调;此外,3个钙转运基因(ACA13)和2个钙传感器基因(CaM11、CML18)在鹰嘴桃病害果海绵组织表达上调。其他钙传感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害果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和下调。【结论】鉴定出12个与细胞壁代谢、3个与钙转运和23个与钙传感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钙代谢以及细胞壁代谢异常在果实组织海绵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非植酸磷饲粮添加植酸酶对蛋种鸭产蛋性能、种蛋蛋壳品质和孵化性能及子代骨骼发育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研究在低非植酸磷(NPP)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对蛋种鸭产蛋性能、种蛋蛋壳品质和孵化性能、子代骨骼指标和粪磷含量的影响,旨在明确低NPP水平饲粮与植酸酶在蛋种鸭中的应用效果。试验采用2×2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NPP水平分别为0.18%和0.25%,植酸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和500 FTU/kg。试验选取54周龄龙岩山麻鸭种母鸭24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单笼饲养。试验期27周。结果表明:1)0.25%NPP组蛋种鸭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0.18%NPP组(P<0.05)。饲粮NPP和植酸酶水平对蛋种鸭产蛋率、平均蛋重、日产蛋重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0.25%NPP组出壳雏鸭体重显著高于0.18%NPP组(P<0.05)。饲粮NPP和植酸酶水平对出壳雏鸭体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其中0.18%NPP+500 FTU/kg植酸酶组出壳雏鸭体重显著高于0.18%NPP+未添加植酸酶组(P<0.05),且与0.25%NPP+500 FTU/kg植酸酶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NPP和植酸酶水平对种蛋蛋壳相对重量、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3)0.25%NPP组蛋种鸭子代雏鸭龙骨长显著高于0.18%NPP组(P<0.05)。4)0.25%NPP组蛋种鸭血浆甲状旁腺素含量显著高于0.18%NPP组(P<0.05)。5)0.25%NPP组蛋种鸭粪水溶性磷含量显著高于0.18%NPP组(P<0.05)。与未添加植酸酶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FTU/kg植酸酶显著降低粪总磷含量(P<0.05)。由此可见,蛋种鸭饲粮NPP水平从0.18%提高至0.25%,能够显著提高雏鸭出壳体重和龙骨长;在NPP水平为0.18%的饲粮中添加500 FTU/kg植酸酶可显著改善雏鸭出壳体重,降低蛋种鸭粪磷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 寄生原虫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嘌呤核苷酸 药物靶标 抑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粮食作物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中国种业 》 2023
摘要:为摸清广东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优化广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以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过程产生的1956年、1981年和2014年80个县(市、区)的普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影响因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麦类资源已退出大面积种植舞台,杂粮类资源处于消失边缘,大豆和甘薯正在平稳减少,水稻因单产的提高保持了总产量,玉米、马铃薯和菜用豆类则在上升;地方品种占有额在减少,但由于其具有延用时间长的优势,能促进粮食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种植户的教育水平、气候特点及土地类型对广东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和资源品种数有重要影响。提高种植户文化水平和主动种植的意识,建立健全广东省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鉴评及开发利用,以此保障广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 种质资源 资源品种数 粮食作物 广东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锌转运蛋白基因StZIP12调控锌吸收功能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是全球2/3人口的主食,是锌生物强化策略的重要目标作物,因此研究马铃薯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锌转运蛋白调节植物锌吸收过程。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克隆了马铃薯锌转运蛋白基因StZIP12,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马铃薯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新叶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受到低锌诱导表达;利用异源酵母互补试验证实了StZIP12能够恢复锌吸收障碍酵母突变体ZHY3(zrt1zrt2)的锌吸收功能;利用转基因手段过表达StZIP12于马铃薯品种鄂薯3号,在缺锌处理下,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相比较,过表达StZIP12提高了转基因马铃薯株高,转基因组培苗的根长和总锌含量以及盆栽转基因植株块茎的锌含量增加,其中2个株系块茎锌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00%和32.95%。以上结果证明了StZIP12在马铃薯锌的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为马铃薯锌生物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种群杂交对后代生长发育和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明确敏感与抗性小菜蛾杂交对后代生长发育和抗药性的影响,探讨小菜蛾抗药性治理新思路.本研究选用室内敏感小菜蛾与田间抗性小菜蛾杂交,统计分析杂交后代F1代小菜蛾生长发育、对药剂的敏感性及体内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小菜蛾敏感种群与抗性种群杂交对小菜蛾产卵量、发育历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无显著影响;小菜蛾正交和反交种群F1代对茚虫威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敏感性均有提高,以正交小菜蛾F1代对茚虫威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降低更明显,与抗性自交种群相比,抗性倍数分别从27.47倍和41.00倍降低到6.82倍和21.50倍.小菜蛾杂交后代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显著降低,正交和反交种群小菜蛾体内酶活性分别降低67.29%和53.80%.敏感与抗性小菜蛾杂交后,可能通过调控代谢酶活性影响小菜蛾对药剂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小菜蛾的抗药性治理提供新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栖菜水提物-鱼明胶复凝聚反应表征及其应用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羊栖菜水提物(Sargassum fusiforme Aqueous Extract,SFE)富含多糖和多酚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食品配料在健康食品中应用.除营养健康功能外,SFE能否作为不稳定营养素的包埋材料,保障食品功效和安全.基于此,该研究为评价SFE的封装特性,探究SFE和鱼明胶蛋白(Fish Gelatin,FG)二者在室温下的复合凝聚反应规律.在不同质量比和pH条件下,通过追踪体系Zeta电位、粒径、浊度的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其产物的红外特征图谱,明确SFE和FG复合凝聚反应的合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SFE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随着pH的降低而增多;SFE可与带正电的FG发生复合凝聚反应,并确定了复合凝聚反应最佳条件为SFE:FG(1:3,m/m)、pH值4.2,此时SFE-FG复聚物产率高达83.73%;在此条件下,进一步发现壁材总质量分数为1%、芯壁比为2:8时,具有较好的花色苷包埋率,高达91.84%.说明SFE-FG复聚物作为包埋材料,具有良好的包埋作用,可作为微胶囊壁材的天然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姜荷花'红色印象'工厂化组培育苗技术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姜荷花‘红色印象’植株的多个部位作为外植体,进行丛生芽诱导、增殖扩繁、生根壮苗以及出瓶移栽育苗的研究,完善姜荷花工厂化组培快繁流程,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以姜荷花球茎、储藏根、球茎小芽、侧芽、幼嫩花芽、幼嫩叶片6个部位为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6-BA和NAA的MS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培养、丛生芽增殖培养、生根壮苗以及移栽育苗等步骤进行优化。姜荷花‘红色印象’最佳外植体为球茎小芽和侧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 mg/L或5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卡拉胶7 g/L,最佳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3 mg/L+NAA0.1mg/L+蔗糖30g/L+卡拉胶7g/L,生根壮苗培养基选用1/2MS+NAA0.1mg/L+蔗糖20g/L+卡拉胶7 g/L,经过炼苗后出瓶移栽,组培苗种植基质选用细泥炭和细椰糠1∶1混合基质最佳,出瓶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表型稳定。利用EST-SSR标记对母株和随机选择的组培苗进行扩增分析,证实DNA水平上无明显变异。通过对姜荷花‘红色印象’外植体和培养基的筛选,实现姜荷花组培快繁流程优化,建立高效完整的姜荷花工厂化组培育苗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