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秋、冬季节刺参养殖池塘浮游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和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对秋、冬季(2008年9月~2009年2月)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细菌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吖啶橙染色直接计数法(AODC)测得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1.0×106~2.1×107个/ml,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测得活菌总数的变化范围是4.0×105~5.7×106个/ml。异养细菌平板计数法(HPC)测得异养细菌数量为0.6×102~1.7×105CFU/ml。TCBS平板培养的弧菌数量在6.6×103CFU/ml以下。从时间分布看,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细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秋季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冬季(P<0.01)。从空间分布看,水体底层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表层(P<0.05)。利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同一样品不同计数方法获得的细菌总数数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流域哲罗鲑的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哲罗鲑(Hucho taimen)是中国土著濒危鱼类,仅黑龙江和新疆存在极小的繁殖群体,本研究利用17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黑龙江流域哲罗鲑4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哲罗鲑野生群体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种群数量具有相关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黑龙江流域哲罗鲑分化为2个遗传类型,HM遗传类型和WSL遗传类型,且WSL类型群体出现了进一步亚分化。黑龙江流域哲罗鲑各群体具有较小的有效群体,造成了各群体较大的近交压力。较小的有效群体主要是由于群体数量的变化及遗传瓶颈造成的。对黑龙江流域哲罗鲑野生群体近期和长期基因流检测发现,各群体间基因流不一致,迁入和迁出率不对称,表现为大群体向小群体流动。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环境的变迁、群体数量的下降等已造成黑龙江流域哲罗鲑遗传多样性的降低、遗传结构的分化,并导致了较小的有效群体数量,且对群体间基因流造成了障碍。本研究旨在为制定哲罗鲑的遗传保护措施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三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长江中上游流域黄颡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和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出10个黄颡鱼微卫星标记,并利用其对长江中上游流域3个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野生群体(赤水群体、乐山群体、洞庭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获得65个阳性克隆并测序,得到36个含有微卫星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22对微卫星引物,经筛选得到10对多态性稳定的引物,其中高多态性位点6个,中多态位点3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2-9个,平均4.8。3个群体(赤水、乐山和洞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38、0.4568和0.396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别为2.9928、2.5401和2.171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280、0.5277和0.4757,表明这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中赤水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洞庭群体最低。种群分化指数(Fst)和遗传距离(Ds)分析表明,洞庭群体和乐山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赤水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分析显示,乐山群体和洞庭群体聚为一支,赤水群体单独聚为一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体及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法,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体及鱼体中重金属Cr、Cu、Pb、Fe、Zn、Mn、Ni、Cd、As和Hg含量进行了检测,并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Cr、Pb和Hg为主要污染元素,超标率分别为22.2%、11.1%和5.6%,水体中不同季节Pb和Cr含量变化基本特征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河网不同江段变化特征不同,这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受水动力条件影响有关;鱼体中残留的重金属元素有Cr、Pb和As,超标率分别为36.7%、27.1%和6.3%,超标鱼类主要分布于肇庆-富湾及大塘-三水江段。不同鱼类重金属元素残留特征为底层鱼大于中上层鱼,肉食性鱼大于植食性鱼和杂食性鱼。Pb和Cr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体及鱼体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三个海鞘优势种的油脂成分分析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成分。海鞘是一类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对东海3个海鞘优势种皱瘤海鞘、乳突皮海鞘和长纹海鞘的油脂类成分进行相对含量分析比较,发现乳突皮海鞘油脂中含有EPA一种ω-3 PUFA,含量为5.20%;长纹海鞘油脂中含有EPA一种ω-3PUFA和二十碳四烯酸一种ω-6 PUFA,含量分别为12.7%和3.17%;皱瘤海鞘油脂中含有EPA、DHA两种ω-3 PUFAs,含量分别为10.9%和5.74%,以及亚油酸和二十碳四烯酸两种ω-6 PUFAs,含量分别为11.6%和5.94%。与磷虾油文献数据相比较,皱瘤海鞘油脂总体质量与磷虾油相近,显示了ω-3/ω-6 PUFAs较为均衡的特点。表明皱瘤海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皱瘤海鞘 乳突皮海鞘 长纹海鞘 海洋污损生物 多不饱和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钓鱼岛海域竹鱼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5年3月在钓鱼岛海域捕获的竹鱼产卵群体样品测定数据,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主要产卵期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钓鱼岛海域是春季东海南部竹鱼的主要产卵场,主要产卵期为3月中下旬。根据叉长和体重的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该产卵群体主要有3个叉长优势组,其中以200~220mm和230~240mm叉长组为主,260~270mm叉长组个体极少;体重的组成特征与叉长组成基本一致。由于所取样品处于产卵后期,因此条件生长因子相对较小。个体绝对生殖力在12264~37629粒/尾,个体平均绝对生殖力为27844±10179粒/尾;单位长度生殖力范围为50~157粒/mm,平均值为121±42粒/mm;单位纯体重生殖力为82~238粒/g,平均值为202±68粒/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强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
《应用光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角度检测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结构复杂,不易于实现在线测量的特点,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原理,提出了采用双LED进行差分光强检测折射率变化的方法。设计了参考光路,可以消除光源波动带来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这种方法比单LED光强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近1倍。由于没有使用角度检测装置及光谱仪,易于实现仪器的小型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编码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结构蛋白新基因ORF90.5L的鉴定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全基因组序列于2001年完成测定,全基因组为111362bp,含有124个推测的开放阅读框(ORF)。2007年,Eaton等对12株已完成序列测定的虹彩病毒代表株进行分析比较,除了已经推测的ORF外,认为ISKNV基因组中还存在一个的核心基因(Core gene)ORF90.5L。本研究以ISKNV的cDNA为模板,根据Eaton等报道中推测的上下游位点设计引物扩增出一段963bp的PCR产物。该序列编码一个32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推测分子量为35kD,含有预测的跨膜区,与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其他成员编码的肉豆蔻基膜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将该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pET90.5L免疫昆明鼠获得高效价多克隆抗体。利用抗pET90.5L抗体与纯化病毒进行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抗pET90.5L的多抗可以特异性识别病毒粒子中大小约为35kD的蛋白条带,ORF90.5L编码的蛋白应为病毒的结构蛋白。本研究旨在为ISKN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和病源侵染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核心基因 病毒结构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蟹笼渔具的选择性研究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东海区普遍使用的蟹笼(笼径60cm,笼高25cm,外罩网衣网目尺寸2a=32mm)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资源损害较严重的现状,选择设计了在其框架结构上开设横向幼蟹释放口的选择性蟹笼,于2009年11月在32°30'~33°00'N、124°00'~124°30'E海域进行了海上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释放口高度与可从其逃逸的三疣梭子蟹的最大甲高趋于一致,如以125g作为三疣梭子蟹的最小可捕体重标准,用甲高与体重的关系式可求得选择性释放口的高度为33mm;释放口的选择曲线可用分段函数表示且无50%选择甲高,这不同于拖网、捕虾衍拖网与帆式张网网囊及捕鳗笼的网目选择曲线,后者可以用"逻辑斯谛选择曲线"模拟,且存在50%选择体长;采用各甲高组的平均选择率表示尾数选择率,经过卡方(χ2)检验,其生产性试验值小于20%,同时释放效果明显;释放口对逃逸幼蟹的存活率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供管理部门在制定三疣梭子蟹的最小可捕标准时参考。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蟹笼 选择性 甲高 释放口 选择曲线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水体自然净化系统技术在鱼类人工繁育中应用研究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广州梅县鱼类苗种场为试验基地,研究了池塘水体自然净化系统技术在鱼类人工繁育中的应用。试验中应用成果的核心技术对该场老化鱼池和陈旧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形成了鱼类人工繁育两套鱼池水体自然净化系统。结果显示:经过2007—2008两年运行试验,25亩鱼池和繁育设施展现出高效功能,亲鱼成熟率和催产率达100%,受精率和孵化率达95%以上,年鱼苗生产总量达5亿多尾的规模化程度,比试验前提高效率达38.7%;育成10 cm以上的草鱼鱼种成活率达80%以上。结果表明,该两套系统特别适合水源较为缺乏,水质不同程度污染区域应用;也可作为鱼池建设和改造升级的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