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盐度和水流对青蟹蜕壳及存活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水泥池条件下,对平均体质量为65.3 g±1.52 g的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进行了30 d的养殖实验,分别测定其在两种不同盐度和有无水流条件下的蜕壳率和存活率。实验结果表明,盐度15组和25组青蟹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 0.05),但在蜕壳方面盐度15组明显快于盐度25组(P 0.05);水流对青蟹的蜕壳无明显促进作用,但有水流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水流组(P 0.05)。因此,软壳蟹养殖应在适当降低盐度情况下,增加一定量的水流。

关键词: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盐度 水流 蜕壳率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SRAP分子标记体系正交优化及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正交设计L16(45)对影响中国对虾SRAP分子标记分析的5个因素(Taq酶,Mg2+,模板DNA,dNTP和引物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了优化,筛选出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为:20μl反应体系中包含1.0UTaq酶,2.0mmol/L的Mg2+,40.0ng的模板DNA,0.125mmol/L的dNTP以及0.4μmol/L的引物,退火温度为53.5℃。研究表明,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扩增结果有显著影响,其中Mg2+影响最大,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Mg2+,Taq酶,引物,dNTP和模板DNA。利用优化的SRAP分子标记体系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第12世代选育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此标记技术可作为中国对虾遗传分析的良好技术工具。遗传多样性分析共筛选出8对可以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组合,共获得17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54个,占90.0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741,期望杂合度均值为0.421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055。上述参数值均高于应用AFLP技术对前几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正交设计 SRAP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常规营养测试方法对6尾梭鱼(雌雄各半)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其肌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80.90%,粗蛋白含量为17.25%,粗脂肪含量为0.76%,灰分含量为0.83%,碳水化合物为0.26%。肌肉中17种氨基酸的总量为干重的82.51%。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占干重的33.14%,占氨基酸总量的40.1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78.40%,符合FAO/WHO的标准。梭鱼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9.63。梭鱼肌肉中含有2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3:1;必需脂肪酸ω-6和ω-3家族的比例(6.11:1)合理;EPA+DHA的含量占干重的4.32%,高于其他一些经济鱼类。梭鱼微量元素的比例合理。

关键词: 梭鱼 肌肉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与产卵周期变化的观察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克氏原螯虾性腺(卵巢)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连续1 a(从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跟踪解剖观察,以期探明克氏原螯虾卵巢成熟发育机理和繁殖生理规律。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一般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和Ⅵ期6个时期,卵巢发育初期(Ⅰ期)呈白色透明状,未见卵粒;Ⅱ期和Ⅲ期卵巢中的卵粒颜色逐步变黄加深;发育至Ⅳ~Ⅴ期,卵黄沉积后的卵粒呈深褐色;产卵后的卵巢(Ⅵ期)呈空管状,残存有少量未成熟的卵子。在长江流域(江苏地区),2007年4~6月份的雌虾卵巢发育时期以Ⅱ~Ⅲ期为主,卵巢出现频率最高值为46.7%;2007年7~8月克氏原螯虾25 g以上的个体多数卵巢已达到Ⅳ期,卵巢出现频率为40.0%~50.0%;2007年9~11月卵巢成熟系数为1.99%~2.92%,均高于其他月份;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卵巢发育时期以产卵后的第Ⅵ期为主,出现频率最高达60.0%。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大部分个体一般1 a只产1次卵且主要集中在秋冬季,同时其繁殖孵幼存在明显的不同步性。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卵巢发育 产卵 周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腐败菌腐败能力分析与特定腐败菌鉴别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分别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无菌大黄鱼鱼块在5℃贮藏中的生长速率和腐败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以产生异臭味时的腐败菌数和腐败代谢产物的产量因子作为腐败菌腐败能力的定量指标。接种鱼块腐败时(产生明显异臭味)腐败希瓦氏菌与假单胞菌的菌数即最小腐败菌数(Ns)的对数值分别为9.14lg cfu/g和9.25lgcfu/g。由Gompertz方程得到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分别为0.0714和0.0700,最大菌数(Nmax)的对数值分别为9.45lg cfu/g和9.37lg cfu/g。结果表明,两种腐败菌在无菌大黄鱼鱼块中的μmax基本一致,且Nmax都超过Ns,这两种腐败菌都能引起大黄鱼的腐败。接种鱼块中腐败希瓦氏菌的腐败代谢产物(TVBN和TMA)的产量因子YTVBN/cfu和YTMA/cfu分别为1.38×10-10mg-N TVBN/cfu和1.31×10-10mg-N TMA/cfu,假单胞菌的腐败代谢产物(TVBN)的产量因子YTVBN/cfu为1.18×10-10mg-N TVBN/cfu,比较产量因子可得,两菌的腐败能力相当。因为大黄鱼低温贮藏中的优势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根据特定腐败菌的概念,大黄鱼低温贮藏过程中的特定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

关键词: 大黄鱼 腐败希瓦氏菌 假单胞菌 腐败能力 特定腐败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潮研究现状与问题

中国科学基金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暴发的绿潮现象,绿潮暴发的原因,绿潮藻的特点及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并针对我国黄海浒苔绿潮的防治及应用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绿潮 生态灾害 发生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视荧光硅橡胶标志用于西伯利亚鲟幼鱼标志的初步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渔业和水产养殖的研究中,常采用标记(Marking)或标志(Tagging)方法来区分不同的个体或种群[1]。标志技术在鱼类个体生长、存活和种群补充和生产力研究中广泛应用,标志回捕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荧光硅橡胶标志 生长 存活 标志保持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囊藻毒素MC-LR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注射剂量为500μg.kg-1 BW)胁迫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相关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C-LR能够对罗非鱼肝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MC-LR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GSH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被诱导;罗非鱼肝脏γ-GCS和GST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两次显著升高现象,在GST作用下,GSH与MC-LR结合会造成GSH的消耗,γ-GCS和GR的活性增强能够使GSH含量升高,从而使罗非鱼肝脏GSH能够维持一定水平;GR和GPx的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它们能有效调节罗非鱼肝脏GSH-GSSG缓冲系统,从而在减轻或消除由MC-LR侵入而造成的肝细胞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腹腔注射 罗非鱼 微囊藻毒素(MC-LR)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相关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藏鲤鱼鲜度特征和货架期预测模型建立

食品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0~15℃冷藏鲤鱼的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产品货架期,用指数相对腐败速率方程描述温度与鱼品鲜度的关系,进而构建货架期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0、5、10℃和15℃冷藏鲤鱼货架期分别为29.7、15.9、6.1d和3.6d,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分别为(7.23±0.29)、(6.67±0.33)、(6.96±0.37)lg(CFU/g),TVBN为(20.41±1.14)mg/100g。0~15℃冷藏鲤鱼的货架期预测模型为SL(T)=29.7/[Exp(0.15×T)],用0℃和15℃冷藏鲤鱼货架期实测值验证模型,相对误差为3.3%~23.8%。

关键词: 养殖鲤鱼 鲜度 货架期 建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水系三角帆蚌亲本及杂交、自交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集于长江和淮河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及正反交、自交组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形态差异显著。太湖三角帆蚌亲本群体较洪泽湖群体的壳顶位置偏向贝壳前端,壳高与壳长、壳宽与壳长的比值均极显著低于洪泽湖群体(P<0.01)。综合分析表明太湖三角帆蚌的壳型为长扁型,而洪泽湖三角帆蚌为圆润型。反交组(H0T)成熟钩介幼虫指数为(0.066 7±0.005 9),极显著高于正交组(T0H)和两个自交组(P<0.01),其杂交优势率为2.54%。以太湖三角帆蚌为母本的幼虫壳长与壳高的比值为(0.828 4±0.029 4),极显著低于以洪泽湖群体为母本的比值(0.848 2±0.034 5),而同一母本不同父本之间的钩介幼虫无显著差异(P=0.286,P=0.106),该性状表现为明显的母性遗传,这与已有的贝类杂交研究结论相似。而各组幼虫的寄生成活率、稚贝生长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三角帆蚌 亲本 杂交 钩介幼虫 形态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