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HP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品中喹烯酮、喹乙醇和5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残留

分析试验室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喹烯酮、喹乙醇和5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向样品中加入无水硫酸钠,以乙酸乙酯-乙腈的混合溶液为提取剂,用正己烷净化。以乙腈-10 mmol/L甲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以Hypersil GOLD为色谱分离柱,用配有电喷雾离子源的三重四极杆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1~1000 ng/mL范围内,7种药物呈良好线性关系。在鲫鱼、南美白对虾和甲鱼空白肌肉中添加水平为2~10μg/kg时,该方法的回收率为67.52%~108.89%,相对标准偏差为4.2%~14%,方法检测限为1μg/kg,定量限为2μg/kg。方法适用于同时测定水产品中喹烯酮、喹乙醇和5种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残留量。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喹烯酮 喹乙醇 大环内酯类 水产品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18S和ITS序列揭示8种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动物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鲇鱼(Silurus asot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6种鱼类的18S和两个内转录间隔区(包括全长ITS1-5.8S-ITS2)基因,结合GenBank中双须缺鳍鲇(Kryptopterus bicirrhis)和脂鳍胡鲇(Dinotopterus cunningtoni)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8种鱼18S的长度为1814~1842bp,同源性达97%以上,5.8S均为157bp,同源性也高达99.36%~100%;(2)8种鱼ITS1长度为335~620bp,其中,黄颡鱼的最长,为618~620bp,斑点叉尾的最短,为335~336bp;ITS2长度为265~459bp,其中,脂鳍胡鲇最长,为459bp,斑点叉尾的最短,约为270bp。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29.45%~88.21%,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ITS2序列的同源性为41.59%~94.07%,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3)分别以鲤鱼(Cyprinus carpio)18S和ITS为外群,采用NJ法构建18S、ITS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鲇科与胡鲇科的关系最近,鲿科与这两科关系较远,科与另外3科关系最远。鲿科中属和黄颡鱼属的关系较鳠属更近;胡鲇科的胡鲇属和脂鳍胡鲇属是关系很近的两个属;鲇科的鲇属和缺鳍鲇属是关系较远的两属。

关键词: 鲇形目 18S ITS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扎那纹胸鮡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遗传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怒江水电开发将对扎那纹胸鮡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解扎那纹胸鮡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文章测定了采自怒江中下游怒江州地区的贡山、古登和泸水及保山市地区的道街、勐糯和木城6个扎那纹胸鮡群体共102个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在1137bp序列中共检测到8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6个单元型。总样品的单元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51±0.028和0.01356±0.0008。扎那纹胸鮡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但怒江州种群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保山市种群。群体间分化指数(FST)(0.475~0.846)明显高于群体内分化指数(0.002~0.108),且各群体间分化指数和地理距离呈线性正相关。利用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对遗传分化进行分割,群体间和群体内分别占53.65%和46.35%,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5365(P<0.01),扎那纹胸鮡在怒江州和保山种群分化显著。单元型分子系统树和简约网络图显示,扎那纹胸鮡单元型聚为两个独立的支系:怒江州支系和保山市支系。这些鱼类至少代表一个管理单位,但也可能是一个进化显著单位。因此,建议保护扎那纹胸鮡种群,在水电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扎那纹胸鮡种群结构现状,避免不同区域的种群之间发生基因交流。

关键词: 扎那纹胸鮡 Cyt b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天然食用成分对副溶血性弧菌抑菌作用研究

食品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本实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醋酸、酒精与茶多酚3种天然食用成分对菌悬液中副溶血性弧菌存活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经体积分数高于50%酒精或质量浓度为0.5mg/mL的茶多酚处理5min能完全杀灭菌悬液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经pH2的醋酸溶液处理也能使菌悬液中副溶血性弧菌降低4.79lg(CFU/m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酒精体积分数、茶多酚质量浓度和酸度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效果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pH2.8、酒精体积分数20%及茶多酚质量浓度0.125mg/mL或pH2.4、酒精体积分数12%及茶多酚质量浓度0.125mg/mL的混合体系均能有效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这些研究结果说明食用酒精、醋酸和茶叶提取物的适当配合将有可能作为复合杀菌剂用于水产食品中,从而降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风险。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酒精 醋酸 茶多酚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rRNA部分序列探讨中国近海十三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海洋渔业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首鱼科鱼类种类繁多,形态相似,难以确定种属界限,一些种类的归属尚未确定。本文获得了中国沿海石首鱼科9属13个种合计48个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长约484 bp,共检测到28个单倍型,170个变异位点。结合来自GenBank的5种石首鱼科鱼类的相应片段序列通过模式验证后构建最大似然进化树。根据所得分子生物学数据并结合已知形态学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果:银牙鱼或和红牙鱼或同属于一个亚科,而尖头黄鳍牙鱼或不属于牙鱼或亚科,并推测尖头黄鳍牙鱼或可能属于拟牙鱼或属或者黄唇鱼亚科;叫姑鱼亚科和石首鱼亚科是石首鱼亚科中较早分化的种类;黄姑鱼属有可能不属于白姑鱼亚科,而可能归于一个新的亚科。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分子依据。

关键词: 石首鱼类 16SrRNA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及代谢规律研究

淡水渔业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1±1)℃水温条件下,研究了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血浆中药时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3.952660(e-0.027279t-e-0.127279t),吸收半衰期(T1/2kα)为5.4469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25.4093 h,达峰时间(Tp)为15.4045 h,达峰浓度(Cmax)为20.3985 mg/L,表观分布容积(Vd)为2.5763(mg/kg)/(mg/L)。肌肉、肝、肾中吸收半衰期(T1/2kα)分别为3.5582、4.1884、5.4397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50.8081、23.3504、23.7242 h,达峰时间(Tp)为14.6766、12.6524、14.9967 h,达峰浓度(Cmax)为7.6449、22.9249、40.6047 mg/L,表观分布容积(Vd)为8.5657、2.3970、1.2712(mg/kg)/(mg/L)。结果表明:药物在体内吸收迅速,药物浓度较高,分布广泛,消除较为缓慢。以80 mg/kg剂量混饲口灌3 d后,各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总体呈现肾脏>肝脏>肌肉。停止灌药后第5天肌肉中及第7天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低于我国(2008)卫生部公布的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和欧盟对中国进口产品设定了三聚氰胺的最大残留限2.5 mg/kg。

关键词: 三聚氰胺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残留 代谢 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部分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已构建好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F2代遗传连锁图谱上,使用WinQTLcart2.5软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定位,通过置换实验(1000次重复)确定连锁群显著性水平阈值。在对体重、各腹节长和尾节长8个性状的QTL定位分析中,共检测到29个QTL,其中与体重相关的QTL(BW1.2)、腹节1长相关的QTL(A1L2.1、A1L9.2、A1L17.3、A1L26.4)、腹节3长相关的QTL(A3L16.1)、腹节4长相关的QTL(A4L26.1)、腹节6长相关的QTL(A6L20.3)及尾节长相关的QTL(T3L17.3)等9个达到连锁群显著水平(P=0.05),对性状的贡献率为11.14%—23.60%,其中位于第16连锁群(LG16)上的与腹节3长相关的QTL(A3L16.1)的贡献率为23.60%,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但它们的加性方向并不一样,除了与腹节1长相关的QTL(A1L2.1)和与腹节6长相关的QTL(A6L20.3)方向为负以外,其余7个主效QTL均呈正方向。本研究同时发现了与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如位于第1连锁群(LG1)上的分子标记D9f446、位于第17连锁群(LG17)上的M10f246、位于第26连锁群(LG26)上的SX18和位于第30连锁群(LG30)上的B2f260等,这些与QTL距离仅为0.01cM(厘摩)的分子标记,将为QTL精细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遗传连锁图谱 体重 腹节长 尾节长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环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8月在调查中发现长江口以南浙江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低氧区,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低氧区内外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低氧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低氧区内是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高值区;CLUSTER和MDS标序把底栖动物分为了两个生物群落组群,一个组群属于低氧环境下的组群,近一步用ANOSIM检验发现,这两个组群差异显著(R=0.347,P=0.75%);低氧区内的多样性指数(H′=1.71)小于低氧区外的相应值(H′=2.53)。说明了低氧环境已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丰度、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低氧区 大型底栖动物 长江口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色鲤、蓝色鲤、红色鲤杂交的体色及鳞被遗传特性

动物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黄色鲤(Cyprinus carpio)、蓝色鲤及红色鲤的自交和杂交试验,统计分析子代的体色及鳞被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实验选择的亲本,红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纯合基因型;蓝色鲤的体色是纯合型,鳞被是杂合型;黄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杂合型。它们彼此杂交的体色遗传规律较复杂,子代中不但具有亲本的红、黄、蓝体色,还出现了其他色彩,如青灰色、白色、青黄色和蓝白色,部分红色个体的背部还呈暗黑色。同时,实验还观察了不同体色鲤的鳞片、鳍条色素细胞分布情况,分析和讨论了鲤杂交的体色遗传特性。

关键词: 体色 鳞被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芩苷对中国对虾细胞色素P450酶及谷光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中国对虾肝胰腺及鳃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几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探讨黄芩苷对上述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肝胰腺和鳃丝APND活性分别为3.172和2.242 nmol/(min.mgprotein-1)、ECOD活性分别为0.325 0和0.357 9 pmol/(min.mgprotein-1)、GST活性分别为70.59和13.97 nmol/(min.mgprotein-1)。中国对虾连续7 d投喂黄芩苷药饵(100 mg/kg)后,黄芩苷对几种酶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酶的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肝胰腺和鳃丝APND活性均在3 h左右达到最高,ECOD活性均在1 h左右达到最高,而GST活性迟于CYP450酶被诱导,2种组织GST活性分别在6,12 h达到最高水平。在临床用药中应考虑到黄芩苷对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作用,适当用药,合理配伍。

关键词: 黄芩苷 中国对虾 CYP450s GST 诱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