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南澎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3个主要岛礁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35科80种,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藻类植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4%,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31.31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1867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藻类居首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iner多样性指数(H′)属甚高水平,分布范围在3.32~3.57,平均为3.42;均匀度(J)为0.81~0.87,平均为0.84。
关键词: 潮间带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 南澎列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近岸海域不同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的时空变化及其污染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东海近岸海域采集了4种贝类,对不同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006年6月调查海域4种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范围为0.25~0.59mg·kg-1,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体内残留量最高;2007年6月残留量范围为0.80~1.50mg·kg-1,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残留量最高。在2次采样间4种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的平均值表现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牡蛎<紫贻贝。2006年6月调查海域各站点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范围为ND~0.78mg·kg-1,平均值为0.31mg·kg-1;2007年6月残留量范围为0.20~2.22mg·kg-1,平均值为1.19mg·kg-1。2次采样间贝类体内挥发性酚在调查海域的分布格局为东海中部>东海南部>东海北部。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量主要受自身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海湾银杏齿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组织中的DDT
《海洋环境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Agilent 6890N型气相色谱仪,HP-1701型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0.32 mm×0.25μm)63Ni放射源-μECD检测器测定了搁浅于广东红海湾的银杏齿喙鲸(Mesoplodon ginkgodens)组织中的∑DDT,包括其代谢物pp′-DDE、pp′-DDD和异构体op-DDT、pp′-DDT,并分析了∑DDT在组织中的含量水平、组成特征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银杏齿喙鲸鲸脂中的∑DDT含量最高,为177.1×10-9(湿重,下同),在肺中含量最低为15.2×10-9。∑DDT含量在鲸体各组织中的顺序为鲸脂>肝脏>胃>心脏>肾脏>肌肉>胰>肺。在各组织中(pp′-DDE+pp′-DDD)/∑DDT的比值均值为0.39,表明可能有新的污染源注入此鲸所栖息的海域环境。与国外其他海域鲸类的鲸脂中∑DDT含量相比,本次测定的鲸脂中∑DDT含量相对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8种中草药煎液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抑、杀菌效果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测定了五倍子等18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对这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五倍子、苏木、地锦草、石榴皮、黄芩、虎杖和山楂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强;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对2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为1.56~6.25 mg/mL之间,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12.5 mg/mL之间,其中五倍子的抑菌和杀菌浓度最低,分别为1.56 mg/mL和3.12 mg/mL;而金银花等11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小。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8种中草药中五倍子对防治由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最为有效。
关键词: 中草药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秋季则最低,分别为274ind/m2和2.34/g/m2.食底泥者是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差异均不显著。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夏季锌、铜、铅、磷酸盐和透明度等5个因子与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性显著;秋季为铵氮;冬季和春季则分别为透明度和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新引进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的26个微卫星位点,对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的、由60个家系组成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6个微卫星位点在吉富罗非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7个,平均4.8个。片段长度104~322 bp,平均杂合度观测值为0.622 1,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642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 4。所检测的26个位点中,有25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占所检测位点的96.15%;1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结果表明,该吉富罗非鱼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因而该群体仍然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开展进一步的选育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侧孢短芽孢杆菌S-12-86溶菌酶的分离纯化与冻干技术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微生物溶菌酶发酵液经低温离心、超滤浓缩、乙醇提取、Superdex 75 10/300凝胶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纯化得到电泳纯海洋溶菌酶,分子量为17.1 kD,比活达到3 987.7 U/mg,纯度提高41.98倍,活力回收率为21.7%。对该酶冷冻干燥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海藻糖、蔗糖和麦芽糖对该酶均有一定的冻干保护作用。其中,以海藻糖的保护效果最佳。0.5 mol/L海藻糖与20 mg/ml吐温80复合作为冻干保护剂,使冻干后的溶菌酶活性维持在95%以上,为该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稳定的酶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草鱼群体MHC Class ⅡB的多态性和进化分析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及测序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长江3个群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lass II B基因编码β1和β2区的第2和第3个外显子及两个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分析了草鱼MHC的进化模式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实验共定义了34个等位基因,每条序列包括长为130~136 bp的第2个外显子,长为218 bp的第3个外显子以及长81~371 bp的内含子。序列分析揭示,第2个外显子有10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78%)和40个氨基酸变异位点(88%),而第3个外显子有10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45%)和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56%),β1变异要大于β2区。用β1和β2区序列分别构建的邻接(NJ)系统树均显示5个具有高支持率的谱系,结合序列变异特点和内含子长度,推测草鱼至少存在5个MHC Class II座位。分别计算β1的肽结合位点(PBR)、非肽结合位点及β2的非同义替换率(dN)和同义替换率(dS),PBR的dN/dS为2.03(P<0.05),非肽结合位点和β2则小于1,表明草鱼MHC受到歧化选择作用。根据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作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出FST为0.37%,提示长江草鱼MHC没有遗传分化。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遗传变异 进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TRA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动物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鲤(Cyprinus carpio)这一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设计了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target regi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TRAP)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对影响TRAP反应体系的各参数,包括Mg2+、dNTPs、TaqDNA聚合酶、模板DNA和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鲤的、稳定、可重复的TRAP-PCR反应体系。在15μlPCR反应体系中,Mg2+浓度为1.5mmol/L、dNTPs浓度为0.35mmol/L、两个随机引物浓度均为3pmol/L、固定引物浓度为10pmol/L、含DNA模板60ng、TaqDNA聚合酶1.0U。鲤的TRAP反应程序为:94℃4min,1个循环;94℃45s,35℃45s,72℃1min,5个循环;94℃45s,53℃45s,72℃1min,35个循环;72℃10min,1个循环。这一优化体系的建立为今后进行鲤群体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遗传连锁图谱及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