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纤维特异/优势表达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棉花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纤维是研究植物细胞伸长和细胞壁建成以及纤维素生物合成的优良模型,迄今为止,已经分离了许多纤维特异/优势表达的基因。为了便于这些基因的图位克隆使其能够应用于棉花纤维品质的改良中,本研究采用分离群体定位法和Blast分析法对这些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利用陆地棉、海岛棉BC1种间分离群体,将GhCFE定位在第6染色体,GhGLP1-250定位在第19染色体。Blast分析将11个基因定位到棉花染色体上。这些基因与棉纤维的伸长和细胞壁的合成相关,与这些基因连锁标记的获得有助于棉花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关键词: 棉花 纤维特异/优势表达基因 Blast分析 染色体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PRNP遗传多样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遗传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朊蛋白(Prionprotein,PrP)是近年来被确认的引起人畜共患病的新型病原体,也是目前证明的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能力的蛋白质。PrP在多种动物体内表达并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其空间结构改变被认为是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的根源,研究发现朊蛋白编码基因(PRNP)遗传多样性与绵羊对瘙痒病的抗病性具有显著相关性。文章主要介绍了绵羊PRNP遗传多样性与痒病抗病性的关系以及PRNP遗传多样性对繁殖力和其他主要生产性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为绵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下长期滴灌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累积效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滴灌年限两个方面对新疆棉田膜下滴灌盐分的运移与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土壤质地,壤土中的盐分分布大致呈抛物线型,在40~60 cm处盐分积累量达到最大值。粘土中盐分分布大致呈"S"型,在60~80 cm处土壤盐分积累达到最大值;不同滴灌年限中随着滴灌年限越长,棉田中地表盐分积累越少,而在40~60 cm的盐分积累则越多。分析认为棉田土壤仅通过膜下滴灌淋洗盐分是不够的,必须与一定的灌排水技术相配合才能很好地防止棉田次生盐渍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固相分散-气相色谱法测定胡萝卜中百菌清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分析胡萝卜中百菌清和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方法。样品以乙酸乙酯为洗脱剂经基质固相分散(matrix solid-phase dispersion,MSPD)提取和净化,DB-5毛细管柱分离,采用GC-μECD分析、外标法定量。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5%~107.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方法检出限为0.003~0.006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符合蔬菜中百菌清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基质固相分散(MSPD) 胡萝卜 百菌清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气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棉区地膜应用及污染现状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残膜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棉区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以黄河流域棉区(河北邯郸)和西北内陆棉区(新疆兵团)典型覆膜棉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的方式,对地膜的应用、回收及污染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两个棉区地膜投入量差异很大,河北邯郸地区地膜投入量为33.0kg·hm-2,农田覆膜比例为46.4%,而新疆地区地膜投入量为61.4kg·hm-2,农田覆膜比例高达84.8%。两个棉区地膜回收率基本相当,但由于投入量不同,新疆地区棉田土壤残膜量远大于邯郸地区,河北邯郸地区棉田0~30cm土层残膜量平均为80.5kg·hm-2,而新疆地区则达到208.5kg·hm-2,是邯郸地区的2.59倍。残膜在土壤中主要分布在0~20cm的耕层中,从各层次残膜分布比重来看,新疆棉田土壤残膜污染程度更深。农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已经意识到地膜污染的危害性,特别是在新疆地区,但在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等方面还存在技术制约,影响了残膜的回收和污染治理。
中黄35超高产大豆群体的生理参数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新疆绿洲农田生态条件下大豆超高产(≥5625kghm-2)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在2006年和2007年超高产栽培试验中测定了中黄35的群体生理指标和生态参数,分析了品种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中黄35和新大豆1号(对照)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分别为4.31和3.64,LAI>3的天数分别持续50d和36d;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LAD)分别为2766375m2 d和2385645m2 d;中黄35生育前期(出苗后第16~58天群体的光合生产率为3.3~5.2gm-2 d-1,而后期(出苗后第72~114天)则为2.52~5.0gm-2 d-1,对照分别为3.8~6.0和0.6~3.5gm-2 d-1;中黄35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为13943.2kghm-2、5521.5kghm-2和39.6%,对照则为1 3108.1kg hm-2、4666.5kg hm-2和35.63%。和对照相比,中黄35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长,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高,后期群体的光合生产率大,经济系数高是达到超高产目标的基础。中黄35在新疆绿洲农田栽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糖分积累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甜高粱的种植密度入手,研究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甜高粱茎秆糖分累积的规律,以选择该地区甜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石河子地区种植的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其茎秆中总糖含量均经历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M"形变化趋势。但各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有差异,通过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密度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与密度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