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养殖模式对亚东鲑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亚东鲑(Salmon trutta)多元化养殖模式,以初始体质量(100.05±1.12)g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循环水和开放流水模式养殖比较,试验周期180d,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在开放流水模式下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指数、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P<0.05),存活率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循环水模式下补体C4、总蛋白和生长激素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但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反(P<0.05),补体C3、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球蛋白在两种模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开放流水模式高于循环水模式,氨基酸组成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中油酸、α-亚麻酸、C20﹕1、C20﹕2和MUFA含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P<0.05),而EPA+DHA、SAFA和PUFA含量相反,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矿物质镁含量循环水模式显著高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钙含量相反(P<0.05),锌、铁和硒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综上,在西藏地区进行亚东鲑循环水养殖,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太阳能、地热资源或依托温室进行水温调控,同时进一步优化水体微生态净化能力,使其生长条件更贴近开放流水养殖环境,进而提升亚东鲑养殖效益,保证营养品质.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开放流水养殖 养殖模式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营养成分 亚东鲑


环棱螺"蠡湖1号"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下)
《科学养鱼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三、稻田养殖(一)养殖稻田1.环棱螺“蠡湖1号”套养稻田综合种养时套养环棱螺“蠡湖1号”,养殖稻田应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1135.1-2017)的要求。2.环棱螺“蠡湖1号”主养低产、易受水淹浸泡、荒芜的稻田经改造后要确保田埂高约60厘米、宽30~50厘米,蓄水深40~50厘米。预埋直径11厘米并带弯头的PVC管作为进、排水管。进水口安装尼龙筛绢网兜用于水体过滤,网兜规格为50目、长100厘米、直径30厘米。排水口用镀锌钢丝网栅栏防逃,网目为20目。


高通量测序分析西沙晋卿岛两种草食性鱼类对大型海藻的摄食差异
《生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食性鱼类是控制珊瑚礁大型海藻暴发的关键生物。为揭示西沙珊瑚礁草食性鱼类对大型海藻种类选择性和摄食差异,本研究选取西沙晋卿岛常见的草食性鱼类横带刺尾鱼(Acanthurus triostegus)和黑身蓝子鱼(Siganus punctatissimus)为研究对象,运用18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比较了该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变化,并探讨了两种鱼对大型海藻的摄食差异。结果表明:两种鱼的食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横带刺尾鱼摄食的食物主要为红藻、褐藻和硅藻,而黑身蓝子鱼主要为多孔动物、褐藻和链形植物,两种鱼食物中优势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也基本不同;两种鱼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也有差异,横带刺尾鱼仅摄食8种大型海藻,而黑身蓝子鱼可摄食16种大型海藻,横带刺尾鱼为啃食类鱼类,对草皮海藻的摄食选择性较高,而黑身蓝子鱼对多叶大型海藻摄食选择性较强。研究发现,两种鱼类在摄食珊瑚礁大型藻类和海绵等珊瑚敌害生物方面发挥潜在生态功能。
关键词: 珊瑚礁 草食性鱼类 食物组成 大型海藻 18S rRNA基因


锈斑蟳人工育苗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为研究对象,将锈斑蟳发育阶段分为T1、T2、T3、T4、T5、T6及M期7个阶段进行锈斑蟳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①从蟹苗平均阶段存活率来看,秋季和春季育苗存活率最高是T1期,为100%;存活率最低是幼体发育阶段,为42.5%;其次是大眼幼体阶段,为51.1%,在锈斑蟳育苗过程中,T6期变态为大眼幼体以及大眼幼体变态为Ⅰ期幼蟹是最重要的时期.②锈斑蟳到T3期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的总体存活率为48.1%,T6期变态为大眼幼体时期的总体存活率为11.4%,最后发育成为I期幼蟹的育苗总体存活率为5.0%.
关键词: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 人工育苗 混合存活率 阶段存活率 发育周期


3种抗凝剂对大菱鲆血液抗凝效果、血细胞形态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血液极易凝结,经抗凝剂处理后的血液可充分满足各项生理指标检测,为衡量鱼体各项生理机能提供重要参考,同时,鱼类种属多样,在抗凝剂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研究以欧亚养殖良种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选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肝素钠和柠檬酸钠3种抗凝剂,通过对大菱鲆正常状态和急性低氧胁迫条件下[溶解氧浓度为(1.2±0.3) mg/L]抗凝效果评价、血细胞形态观察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筛选急性低氧胁迫条件下最佳血液抗凝剂。结果显示,正常溶解氧状态下,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效果显著,急性低氧胁迫下静置6h和12 h后,抗凝效果显著抗凝剂分别为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和肝素钠。正常溶解氧状态肝素钠抗凝剂下血细胞出现双核现象,柠檬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下分别出现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急性低氧胁迫导致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肝素钠、柠檬酸钠抗凝剂均观察到双核血细胞,其中,肝素钠和柠檬酸钠抗凝剂还分别出现微核和无核血细胞。急性低氧胁迫处理后,3种抗凝剂作用下血液白细胞数目均显著增高(P<0.05),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和肝素钠抗凝作用下,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柠檬酸钠抗凝剂作用下,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3种抗凝剂作用下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但肝素钠抗凝剂作用下,葡萄糖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柠檬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P<0.05)。综上所述,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可作为急性低氧胁迫条件下大菱鲆血液学分析的首选抗凝剂。
关键词: 大菱鲆 抗凝剂 抗凝效果 血细胞形态 血液生理生化


不同流速下中国鲎稚鲎游泳模式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量近30年来骤减,亟待保护与增殖恢复。为了确定不同水流速度对稚鲎行为的影响,水温(24±2)℃条件下,选择头胸甲宽(0.58±0.02) cm的增殖放流用中国鲎稚鲎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水流速度(0.00 cm/s,0.06 cm/s,0.07 cm/s,0.08 cm/s,0.10 cm/s,和0.12 cm/s)下的书鳃收缩频率、持续游泳时间和暴发-滑行游泳运动指标。结果显示,稚鲎在不同流速下的书鳃收缩频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y=2.02x–0.23,R~2=0.89,P<0.05)。稚鲎持续游泳时间先随流速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y=10~6x~3–387726x~2+36885x–1062.80,R~2=0.85,P<0.05)。各流速组稚鲎单次最大持续游泳时间均可达70 s。暴发游泳的平均暴发时间随水流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y=–239.53x+32.19,R~2=0.90,P<0.05)。平均暴发游泳距离在流速为0.06~0.07 cm/s时和0.08~0.12 cm/s时与水流速度成反比,在0.07~0.08 cm/s时与水流速度成正比(y=–185351x~2+37240x–1540.10,R~2=0.67,P<0.05)。平均对地暴发速度随流速增加先增加后减少(y=3×10~6x~3–868691x~2+79752x–2285,R~2=0.58,P<0.05)。研究结果表明,稚鲎在不同流速条件下游泳行为策略存在差异,0.06~0.08 cm/s为1龄稚鲎适宜生存流速,野外人工放流宜选择风浪较小海湾。本研究也为人工养殖稚鲎水体环境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国鲎 流速 书鳃收缩频率 持续游泳时间 暴发-滑行游泳


波浪作用下沉积物中总石油烃的迁移释放规律
《海洋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石油管线泄漏可能导致海床内部形成高浓度石油污染.在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易发生再悬浮甚至液化失稳现象,进而导致海床内部石油类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向水体再次释放并在土体内部发生迁移,造成更大范围的石油扩散.本研究以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设为代表性污染物,将污染泥浆以椭球状埋设在沉积物内部,采用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不同强度波浪作用下TPH向上覆水体的释放规律及在沉积物内部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沉积物静置固结阶段前期,TPH随孔隙水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体迁移释放,固结阶段前期TPH向上覆水体的释放量高于后期.在波浪作用未引起沉积物液化阶段,波浪促进石油类污染物向水体释放的作用较弱,由于悬浮泥沙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浓度略低于静置固结阶段.在波浪作用引起沉积物液化阶段,随着悬浮泥沙浓度升高,TPH向上覆水体释放量加大;TPH在沉积物内部垂向迁移及平面扩散迁移距离加大,平面迁移距离大于垂向迁移距离,垂向扩散深度与液化深度基本一致,污染土体体积占比约为土体未液化时的3倍.


梯级水电站运行条件下长江上游鲢早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在金沙江梯级水电站运行的影响下,长江上游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早期资源分布及补充机制,选取2017—2019年5—7月长江上游早期资源调查数据,并运用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影响其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2017—2019年鱼卵密度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距离大坝最远,流量、水温最高,透明度较低的江津江段鲢鱼卵密度最高,宜宾江段未调查到鲢鱼卵;时间上, 6月的鱼卵密度显著高于5月和7月,推测6月为长江上游鲢的繁殖盛期。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显著影响鲢鱼卵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量、离坝距离、透明度和水温(P<0.05)。在水温21~23℃,流量6000~14000m3/s,透明度小于50 cm的范围内,鲢鱼卵密度分布较为集中。综合上述结果表明,金沙江梯级水电站运行下泄的低温、低流量和高透明度水严重影响了大坝附近江段的鲢自然繁殖,而随着与大坝距离的增加和沿江支流的汇入,大坝对鱼类繁殖的影响程度逐渐削弱,从而形成纵向恢复梯度。产卵量与水文指标相关分析表明,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和流量涨幅呈正相关(P<0.05)。当涨水时间持续4 d及以上,流量累积涨幅为5030 m3/s及以上时,有利于长江上游鲢自然繁殖。此外,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建成后,鲢产卵活动呈现向上游迁移的趋势,长江上游白沙镇至榕山镇江段为鲢的主要产卵场。因此,建议将距坝较远的江段,特别是库尾以上重庆至泸州江段作为重点繁殖区域加以保护,利于鲢补充群体的维持和壮大。
关键词: 鲢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Tweedie-GAM模型 长江上游


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pH、生物胺与挥发性气体变化规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各指标变化规律,寻找高生物胺鱼类适宜的储存方式,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两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及典型高生物胺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腐败过程中pH、生物胺含量和挥发性气体等指标,并对生物胺含量进行Logistic分析和对挥发性气体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冷冻条件(-20℃)储存鲐和鳀最为适宜;冷藏条件(4℃)下,两者储存不宜超过 3 d;室温条件(25℃)下,鲐储存超过 18 h,鳀储存超过 12 h,风味和安全性都会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提示pH、生物胺和挥发性气体指标对监测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进程的可靠性,并探讨了尸胺作为鳀腐败阶段标志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评价高生物胺鱼类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安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对预防高生物胺鱼类中毒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