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鰤诺卡氏菌灭活疫苗对大口黑鲈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灭活疫苗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变化过程,为预防鰤诺卡氏菌病提供理论依据,可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大口黑鲈平均体长(10±2)cm、平均体重(30±2)g,鰤诺卡氏菌从患病大口黑鲈身上分离鉴定获得。600尾大口黑鲈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每组300尾,免疫组通过腹腔注射菌浓度为1.0×10~9CFU/mL的鰤诺卡氏菌灭活疫苗0.5 mL/尾,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免疫后的第1、7、14、21、28和35天采集血液样品,测定血细胞数量、吞噬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酸性磷酸酶活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非特异性指标。免疫接种第35天后进行攻毒试验,计算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免疫组血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均于第7天达峰值,分别为(4.49±0.23)×10~6个/mm~3和(3.88±0.24)×10~3个/mm~3;免疫组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比均在第7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65和29.85%;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均于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99.98 U/mL和29.88 U/m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于免疫后第14天达到峰值,为37.59 U/m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口黑鲈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1.54%。鰤诺卡氏菌灭活疫苗能显著诱导大口黑鲈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主要通过增加血细胞数量,提高吞噬细胞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等增强机体抵抗鰤诺卡氏菌的能力。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悬浮颗粒物去除装备研究进展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循环水养殖系统已成为国内外养殖集约化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养殖集约化带来的悬浮颗粒物问题引起了环保部门以及相关养殖企业的重视。悬浮颗粒物去除装备能够高效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物,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装备。从沉降、旋流、泡沫分离、臭氧氧化、孔过滤和生物过滤方面,介绍悬浮颗粒物去除装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各式悬浮颗粒物去除装备技术的优缺点,旨在为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悬浮颗粒物去除装备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云南淡水渔业种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了充分发挥云南的资源和气候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东南亚,乃至全球渔业发展,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的战略构想.[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综合分析论述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和重要意义,在气候条件、种质资源、淡水资源等必备条件方面论证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不可替代的优势.[结果](1)云南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特有渔业种质资源、充足的淡水资源,为建设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滇南地区日照充足,积温高,鱼类可周年生长,提早性成熟,缩短繁育周期,提高良种选育效率,为快出良种、出优质良种提供了极佳的气候条件.(3)云南是我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的宝库,分布鱼类达629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类总数的39.93%,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其中有大量性状优良的特有物种,开发利用潜力巨大.(4)云南淡水资源蕴藏量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人均的2.3倍,澜沧江下游的西双版纳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4.6倍,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5.7%,发展渔业是符合大食物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云南完全具备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的必备条件.[结论]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省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是可行和必要的,将服务于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优化云南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将支撑我国淡水养殖业升级换代,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还可以澜沧江—湄公河下游的中南半岛国家为依托,向全世界提供中国新品种和中国技术方案.


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年际变化及禁渔效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2018年,2020~2022年在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的监测数据,4年间共监测到鱼类62种,隶属于4目10科37属.其中鲤形目优势明显,有41种,占总种数的66.1%.不同年份间的鱼类种类数差别较大,2021年监测到的鱼类种类数要多于其他年份.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各年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波动较小,各年份之间相差不大,2021年的Shannon-Wiener指数值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要大于其他3个年份.ABC曲线及W统计表明2018年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优势种以大个体的种类为主.2020~2021年鱼类群落主要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的种类为主.2022年较2020~2021年鱼类规格有所提升,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分为两组,但ANOSIM检验表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SIMPER分析表明,2020~2022年较2018年适应流水环境、底栖杂食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减少,适应静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增加.总体上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群落较为稳定,且鱼类规格有增大的趋势.


黑水河红尾副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最适生境条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水河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时空分布特征与最适生境,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2019年3月、2019年5月和2019年8月调查了黑水河中下游流域23个点位的红尾副鳅资源现状和相关环境因子,使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资源密度(CPUE)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确定最适条件范围。结果显示,海拔、月份、温度和流速对红尾副鳅的CPUE均有极显著影响,溶解氧对红尾副鳅的CPUE有显著影响,且海拔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33.7%,其次是月份(32.8%),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12.5%。黑水河红尾副鳅CPUE具有极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黑水河红尾副鳅CPUE的变化具有波动性,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3月和5月,红尾副鳅CPUE较高,在5―10月,CPUE逐渐下降。影响红尾副鳅CPUE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流速和溶解氧。GAM模型中,水温和流速与红尾副鳅CPUE具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溶解氧与红尾副鳅CPUE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在11.7~25.9℃,随着水温的上升,红尾副鳅CPUE呈先下降后有短暂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而流速和溶解氧与红尾副鳅CPUE之间均呈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红尾副鳅最适流速为0.6~0.9 m/s,最适溶解氧为7.9~9.5 mg/L,最适水温为14.5~20.0℃。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黑水河红尾副鳅温度、流速、溶解氧、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最适条件范围。
关键词: 红尾副鳅 CPUE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黑水河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向家坝坝下江段,随着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运行和“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可能会发生改变。为探究“十年禁渔”前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基于该江段2017—2019年渔获物监测数据,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物种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4种,隶属于7目21科83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27种,外来物种有12种,分别占总种类数20.15%和8.96%。鱼类群落以底层、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宜宾、泸州与合江可以聚为一组,巴南、江津分别独立成组。保护区干流优势种共有14种,其中瓦氏黄颡鱼是整个研究区域的优势种,在合江站点的优势度最高,IRI值为27.00%。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25~3.306、0.883~0.942、5.833~8.811和0.699~0.773,表明保护区干流鱼类物种丰富,群落分布均匀度较高。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江津站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其余站点鱼类群落结构均受到中度干扰。本研究补充了保护区干流鱼类群落研究的基础数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十年禁渔”生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3种抗氧化剂处理对干制鲅鱼脂肪氧化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肉类研究 》 2023
摘要:以新鲜鲅鱼为原料,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trolox)和L-半胱氨酸(L-cysteine,L-Cys)对干制鲅鱼脂肪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检测并分析鱼肉pH值、脂肪氧化(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0.02%抗氧化剂浸泡处理后鱼肉的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分别至少降低1.18 mg/g、0.28 g/100 g、66.68 mg/kg,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9.80%,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抗氧化效果表现为Trolox>L-Cys>TBHQ;此外,抗氧化剂处理降低了干制鲅鱼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相对含量;在TBHQ组、Trolox组、L-Cys组和对照组中,含有关键风味成分的数量分别为11、3、11、13种,仅L-Cys组中的关键风味成分与对照组接近,对干制鲅鱼特有风味的影响最小。综上,氨基酸类抗氧化剂L-Cys可以取代合成类抗氧化剂用于抑制干制鱼制品的脂肪氧化。


鳙种质资源利用及遗传改良现状、进展
《科学养鱼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渔业资源丰富,淡水养殖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养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很多名特优水产品种的养殖比例不断升高,但从整体市场的消费需求来看,“四大家鱼”仍然是广大老百姓选择的主体,“四大家鱼”的养殖在淡水养殖中仍然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


长江如皋段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素的关系
《湿地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如皋段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在长江如皋段长青沙岛和民主沙岛附近水域中,共布设9个采样断面、22个采样点,分别于2021年5月、6月和7月中旬,开展了浮游动物野外调查,采集了浮游动物和江水样品,并进行了浮游动物物种鉴定和水样测试分析;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研究长江如皋段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采样日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差异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浮游动物密度值、生物量值与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关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17种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长江如皋段,共记录浮游动物30属39种,其中,枝角类的物种数量最多,浮游动物群落有8种优势物种;长江如皋段的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5月和7月采样日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高于6月采样日;浮游动物密度以原生动物密度和轮虫密度为主,6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密度明显偏大;浮游动物生物量以轮虫生物量和枝角类生物量为主,6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明显大于5月和7月采样日;水体中的总磷含量、磷酸盐含量和氨氮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