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活力5′-磷酸二酯酶制备及水解RNA的研究
《生物技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高活力5′-磷酸二酯酶液,提高核酸RNA酶解效率。方法:采用超滤和盐析技术对从麦芽根浸提液中纯化5′-磷酸二酯酶工艺进行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法优化酶解工艺条件。结果:浸提液依次经过5万Da超滤膜浓缩、40%饱和度硫酸铵盐析、5万Da超滤膜脱盐后,酶活力可达1 500U/ml;第1次超滤膜透过液可作为浸提液循环使用,酶活力是水浸提的1.15倍;第2次超滤膜透过液浓缩5倍后,可回收56.46%硫酸铵,浓缩母液可按1∶2比例循环使用;在底物浓度5.8%、酶用量8%、反应时间2h条件下,RNA酶解率可达95%。结论:初步建立了适合工业化规模的核苷酸生产新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光合细菌菌株RPD-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菲律宾蛤仔育苗中的应用
《海洋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PD-1菌株分离自青岛栈桥近岸海水,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为紫色非硫菌科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菌株RPD-1适盐范围较广,在NaCl含量为0~8%的培养基中均可生长,在NaCl为3%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在初始pH为6.0~9.0的培养基中均可生长,pH为7.5时生长最快;不同光源的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不同,白炽灯光照下,生长速度快,日光灯照下,生长速度慢;RPD-1菌株蛋白质含量为58.5%,含各种必需氨基酸。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实验结果表明,RPD-1菌株能提高菲律宾蛤仔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水体氨态氮测定结果表明,RPD-1菌株能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
关键词: 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存活率 变态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食用安全毒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基因鲤和非转基因鲤鱼肉(受试物)作为大鼠的饲料基础蛋白成分,从毒性方面开展转基因鲤的食用安全检测分析。急性经口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受试动物未见明显的中毒表现,无死亡,尸检中主要脏器亦未见异常,说明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食用无毒。将转基因鲤以不同质量分数(10%、5%、2.5%)掺入饲料喂饲大鼠90d,检测结果表明,受试动物活动自如,被毛有光泽,鼻、眼、口腔无异常分泌物。一般毒性检测指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见该受试物对大鼠的血液学指标、血生化指标、尿常规和生化指标、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指标有不良影响。据此评价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在大鼠实验阶段属无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稚鱼氨基酸的需要量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生物价的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的蛋白饲料(PD)和无蛋白饲料(FPD)饲养哲罗鱼稚鱼(6.8~7.3g),通过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鱼体氨基酸的组成,研究氨基酸的增重需要和维持需要,并计算哲罗鱼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试验在室内玻璃钢水族箱中进行,分两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间水温23~25℃,溶氧为6.4~7.5mg/L,试验共进行28d。试验结果表明,与FPD组相比,PD组鱼成活率、饲料系数、增重率、粗脂肪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FPD组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PD组和FPD组鱼体粗蛋白的末含量与初始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量(除色氨酸外)均占鱼体必需氨基酸的增加量和维持量之和的20%~30%,色氨酸占54.52%,所以在估计鱼体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时,鱼体必需氨基酸的维持量是不能忽略的。哲罗鱼各种EAA需求量[g/(100g鱼体重)/d]为苏氨酸(Thr)0.040,缬氨酸(Va1)0.041,蛋氨酸(Met)0.027,异亮氨酸(I1e)0.034,亮氨酸(Leu)0.067,苯丙氨酸(Phe)0.035,赖氨酸(Lys)0.068,组氨酸(His)0.110,精氨酸(Arg)0.050,色氨酸(Trp)0.007。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哲罗鱼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占饲料蛋白质%)为苏氨酸(Thr)4.17,缬氨酸(Va1)4.24,蛋氨酸(Met)2.84,异亮氨酸(ILe)3.56,亮氨酸(Leu)6.99,苯丙氨酸(Phe)3.64,赖氨酸(Lys)7.18,组氨酸(His)11.53,精氨酸(Arg)5.19,色氨酸(Trp)0.7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五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分析
《海洋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即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通过测量三疣梭子蟹23个形态学性状参数,对中国海大连海区、东营海区、连云港海区、舟山海区和湛江海区5个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种群和东营种群形态最为相似(形态距离0.07),大连种群与东营种群、大连种群(dl)与舟山种群(zs)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形态距离分别为0.08和0.09,而湛江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与其余4种群的形态距离达0.15以上。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39%,主成分2为15.23%,主成分3为10.27%,累积贡献率为52.89%。在第1主成分中,比例性状ICM/CL、BCW/CL、PWC/CL和SW/CL的影响比较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5个海区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建立5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结果判别准确率P1为63.64%~94.44%,P2为67.74%~92.86%,综合判别率为82.24%,因此,该判别方程具有较高的判别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法检测鱼体组织中19种有机氯农药
《质谱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建立了鱼体组织中1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方法。试样用V(正己烷)∶V(丙酮)=1∶1溶液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和固相萃取联合净化,浓缩、定容后,上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EI电离模式,选择不同的监测特征离子,GC-IT-MS/MS法能灵敏测定加标试样中全部目标化合物。添加浓度为5.0μg.kg-1和10μg.kg-1时的加标回收率在76.2%~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8%~11%范围内;检测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0.03~1.42μg.kg-1和0.1~4.27μg.kg-1。
关键词: 鱼 有机氯农药 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铅在中华鲟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与排放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在不同浓度Pb2+溶液(0、0.2、0.8和1.6mg·mL-1)中各组织铅的积累与排放.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各组织表现出随暴露浓度升高Pb积累增加的剂量-效应关系;Pb积累的基本模式为:骨(背骨板和软骨)和肌肉中积累量最高;胃、肠和皮肤次之;肝、鳃与脊索相对较低.暴露试验结束后进行了为期6周的Pb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组(0.2mg·mL-1)各组织中Pb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浓度组(0.8mg·mL-1)除鳃胃、软骨和肌肉以外,其余组织的P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1.6mg·mL-1)除肝、肠和皮肤以外,其余组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积累与排放发现,低、中浓度组中鳃、皮肤和肝的Pb含量高于积累时.推测中华鲟幼鱼经鳃、皮肤和消化道摄入Pb,主要经鳃和皮肤进行排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鳞鲃人工繁育技术初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体质量20~40 g的野生大鳞鲃(Barbus capito)鱼种,经5年人工培育性腺已发育成熟,2008年5月筛选8尾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催产药物LHRH-A2、HCG和DOM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产的4尾雌鱼中有3尾成功产卵,获得受精卵4.8万粒,孵出鱼苗3万尾,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75%,72.3%,67.1%。水温20~23℃时,从受精卵到孵出鱼苗需要约70 h,到仔鱼上浮开口需要约6 d。在哈尔滨地区池塘人工培育大鳞鲃鱼苗,1龄鱼体质量可达(40.06±1.19)g,体长(14.34±0.15)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小鼠肌肉组织和血液中羟基多氯联苯
《分析化学 》 201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测定小鼠肌肉和血液中3种羟基多氯联苯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经正己烷-乙酸乙酯(1∶1,V/V)提取目标化合物后,结合H2SO4去脂,KOH反萃法对提取液进行净化,以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三甲基氯硅烷(BSTFA-TMCS,99∶1,V/V,)为衍生试剂对羟基多氯联苯进行硅烷化衍生后,在SIM模式下进行GC/MS分析。本方法检出限为2μg/kg。在3种添加水平2.0,5.0和20.0μg/kg下,小鼠肌肉和血液中3种羟基多氯联苯的回收率范围为73.2%~113.2%;相对标准偏差为1.53%~10.4%。本方法可用于小鼠腹腔注射多氯联苯后,体内多氯联苯羟基代谢物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往认为,中国近海小黄鱼可划分为3个种群.本研究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形态解剖,分子遗传学和海洋水文等不同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小黄鱼仅仅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及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种群.主要证据有三:其一,分析1965年至今小黄鱼不同种群形态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重要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结果仅仅支持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是一个种群的结论;其二,依据1971—1982年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小黄鱼捕捞统计资料,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小黄鱼在地理分布上几乎不存在隔离的现象.在冬季外海,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栖息于同一个越冬场.进入春季后,它们从该越冬场分别向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和吕泗渔场产卵洄游.同时,东海南部近海越冬场的小黄鱼向北作产卵洄游,在舟山渔场汇入外海来的小黄鱼鱼群中.从5—8月,黄海南部至东海仅存在一个小黄鱼索饵群体.而黄海北部和渤海小黄鱼群体与上述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其三,黄海南部和东海,近年来小黄鱼产量增长趋势一致,而同期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资源量恢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