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NO对向日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食用向日葵晋葵11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以不同浓度的SNP(Sodium nitroprusside,硝普钠,NO供体)溶液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各处理对向日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简易活力指数和苗高、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SNP(0.01~0.50mmol/L)对向日葵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0.50mmol/L SNP对测定的各项指标促进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高浓度的SNP(1.00mmol/L)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对发芽率抑制作用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太原市旱作农区大气活性氮干湿沉降年度变化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于大气氮素沉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我国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不同尺度的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研究,但少有农业区多年连续监测的资料。本研究利用DELTA系统、被动采样器和雨量器在山西省太原市郊区阳曲县河村旱作农业区进行了4年的监测试验,观测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时间变异。结果表明:2011年4月—2015年3月,河村4年大气活性氮NH_3、HNO_3、NO_2、颗粒态NO_3~-(pNO_3~-)、颗粒态NH_4~+(pNH_4~+)平均沉降量分别为4.50 kg(N)·hm~(-2)·a~(-1)、3.54 kg(N)·hm~(-2)·a~(-1)、2.56 kg(N)·hm~(-2)·a~(-1)、1.62 kg(N)·hm~(-2)·a~(-1)、2.75 kg(N)·hm~(-2)·a~(-1),大气氮素干沉降总量为12.38~18.95 kg(N)·hm~(-2)·a~(-1),以2011年的氮干沉降量最高,2014年的最低。2011年4月—2015年3月各月氮干沉降量与氨气沉降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09 8~0.937 1,由此可知,该地区活性氮沉降主要受农业氨气排放的影响。河村4年雨水中NO_3~-、NH_4~+平均浓度分别为3.20 mg(N)·L~(-1)和2.43 mg(N)·L~(-1),大气氮素湿沉降11.67~41.31 kg(N)·hm~(-2)·a~(-1)。年度间氮素湿沉降存在很大差异,以2012年氮素年湿沉降量最高,2014年最低,每年大气氮素湿沉降占氮总沉降量的份额超过50%。此外,4年湿沉降中不仅NO_3~--N和NH_4~+-N之间、且二者与降雨量也呈显著线性或二次相关关系,说明降雨量对NO_3~--N和NH_4~+-N的湿沉降影响较大。本研究表明太原市旱作农区不同年份间氮素湿沉降比干沉降差异更大,且总沉降数量较高。虽然是旱作区,该地区氮素干沉降略低于湿沉降。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农田氮肥施用和氮素循环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戊唑醇敏感基线建立及抗性突变体适合度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基线;在此基础上,室内筛选获得了9株抗戊唑醇突变体,对其适合度进行了测定,为指导戊唑醇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提供理论依据。在山西省5个地市未使用过戊唑醇及同类药剂的果园中采集分离得到64株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其EC50值在0.768 7~2.673 8μg·mL~(-1)之间,平均值为1.622 4±0.558 2μg·mL~(-1),呈连续性单峰曲线,可作为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戊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通过紫外线(UV)诱导获得低抗突变体6株,药剂驯化获得中抗突变体3株。2株中抗突变体抗药性可稳定遗传;低抗突变体在无药剂胁迫时,药剂敏感性上升。抗性突变体适合度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分生孢子竞争力均低于敏感菌株。突变体在无药情况下致病力比敏感菌株弱。
关键词: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 戊唑醇 敏感基线 抗性突变体 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嘎啦’苹果花药培养种质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单倍体花药离体培养是农作物包括果树育种中种质资源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苹果是染色体高度杂合且自交不亲和树种之一。在当前苹果主栽品种中,‘嘎啦’具有早熟、丰产、稳产、多抗的优良性状,是苹果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花药单倍体育种也是苹果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嘎啦’苹果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并获得纯合再生植株,为创制新的纯合体种质资源,加速苹果新品种培育进程提供材料。【方法】采集‘嘎啦’苹果单核靠边期到双核早期的花药(未开放的花蕾),低温处理后进行离体培养,经胚状体诱导,分化培养形成再生苗,再经生根培养获得花药再生植株。之后利用FACS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分析。取再生植株叶片分离DNA,选用80个来源于苹果HIDRAS数据库的SSR标记对所有植株进行PCR扩增,经过凝胶电泳和荧光毛细管电泳鉴定再生植株纯合基因型。移栽成活后,对每个再生株系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过去3年中,共接种的74 200个‘嘎啦’花药,从未被污染的5万多个花药中成功诱导形成386个胚状体(胚状体诱导率0.7%),经分化培养获得64株再生苗(植株再生率16.6%),最终经生根培养、移栽获得30个成活再生株系。其中包括28个二倍体株系,1个单倍体株系和1个四倍体株系。SSR标记用于纯合性鉴定,PAGE结果表明再生株系均为花粉(小孢子)单倍体细胞来源。为了鉴定这些再生植株基因型,从80个SSR中筛选出17个SSR标记(其余SSR标记不具有多态性或带型杂乱)对所获得的30个再生株系进行基因型鉴定。17个SSR标记所对应的PCR扩增物能有效区分鉴定不同再生植株基因型。继代培养60 d后的形态学观察显示不同再生株系的株高、叶长、叶宽等特征差异明显。不同二倍体纯合植株的植物学特征也存在差异:Gala 5植株相对较高,叶基变宽,叶尖渐尖;Gala 7叶片变小、变厚,叶柄变短且基部宽大,叶色深且有很强的光泽度;Gala 18叶片较小,叶数较多。纯合二倍体再生植株长势弱于‘嘎啦’杂合供体,但强于单倍体和纯合四倍体。【结论】采用优化花药培养技术,成功获得了一批苹果纯合体再生植株种质并建立了SSR标记鉴定体系。这些新的种质很大程度丰富了苹果育种亲本种质资源,为挖掘‘嘎啦’苹果优良性状基因提供了重要材料,为后期的田间性状筛选,杂交育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嘎啦苹果’ 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育种 SSR标记 纯合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葵菌核病抗性及抗性配合力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了解现有食葵亲本材料的菌核病抗性及抗性配合力,以及用这些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后F1的抗病表现,从而为亲本的合理选配提供依据。试验采用6个食葵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6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36个杂交组合。翌年,种植12个亲本及36个F1,于盛花期接种核盘菌,通过比较亲本间、亲本与F1、F1间的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及相对潜伏期差异,分析了食葵的菌核病抗性及抗性配合力。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亲本材料对菌核病不具备抗性,仅有少部分表现中等抗性,没有发现高抗材料;供试的绝大多数材料从亲本到F1抗病能力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发病率下降,病斑面积缩小,发病时间推迟,并且F1中出现高抗材料,表现出明显的抗病优势;不同亲本间的抗性配合力差异较大,亲本本身的抗性表现与抗性配合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亲本本身抗病较强、抗性配合力又较高的材料是最理想的亲本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鹿辄葡萄4个营养系果实酚类物质变化研究
《中国酿造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酚类物质对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和生理活性功能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梅鹿辄葡萄4个营养系(M-181、M-343、M-346、M-348)为材料评价酚类物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系梅鹿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M-348平均粒质量高于其他三个营养系,且可滴定酸含量与M-181、M-343无显著差异(P>0.05)。在成熟时,4个营养系果皮和种子总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M-348果皮中单宁、黄烷醇和原花色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三个营养系;随着果实的发育,4个营养系果皮中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在花后120 d,M-348中花色苷含量为13.48 mg/g。梅鹿辄M-348葡萄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丰富,可作为黄土高原区梅鹿辄种植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奶牛血清中的β-羟丁酸
《中国兽医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测定奶牛血清中代谢产物β-羟丁酸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途径。将奶牛血清样品用甲醇除蛋白,上清液经氮气吹干,残渣进行硅烷化衍生后,用GC-MS仪全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测定血清中β-羟丁酸的线性范围为0.05 mmol/L~8 mmol/L,相关系数R=0.9995,检测限为0.03 mmol/L,定量限为0.05m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5.7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10%~99.91%。表明该方法能简便、快速、有效地分离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β-羟丁酸,可以作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荞发芽期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含量变化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苦荞发芽后,将其分为芽及去除芽后的籽粒两部分,在发芽期间,对芽和籽粒中的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及D-CI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芽第二天开始,随着发芽时间延长,芽粉中总黄酮、芦丁、D-CI含量呈下降趋势,槲皮素含量缓慢上升;发芽第二天,芽粉中D-CI含量高达18.38 mg/g,未萌动的苦荞全粉中D-CI含量为0.32 mg/g。随发芽时间延长,全粉中总黄酮、芦丁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发芽萌动第七天总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为27.92 mg/g,第六天芦丁含量达到最大,为23.13 mg/g;槲皮素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在发芽中后期含量上升迅速,发芽第八天其含量为6.85 mg/g;D-CI含量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第一天其含量为1.07 mg/g,第六天其含量为1.51 mg/g。芽粉中总黄酮、芦丁、D-CI在发芽初期含量较高;全粉中D-CI的合成也主要发生在发芽初期,芦丁、槲皮素的合成主要在发芽中后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