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鲫鱼肝脏微粒体CYP450同工酶对多溴联苯醚胁迫的应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后鱼肝微粒体中CYP450同工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鲫鱼在0.10~5.00mg·L-1的PBDE-47和5.00~50.0mg·L-1的PBDE-209中暴露15d后,其肝脏微粒体中CYP450系的同工酶CYP1A1被诱导,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CYP1A1的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续而上升,到试验第15d时达到最高,但上升速率最快的阶段为试验后的0~5d。而CYP450系的同工酶CYP1A2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即低浓度PBDEs试验组对CYP1A2无显著影响(P>0.05),但5.00mg·L-1PBDE-47、30.0和50.0mg·L-1PBDE-209浓度组的鱼肝微粒体CYP1A2活性受到了轻微的抑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48%、3.48%和7.23%。研究表明,鱼类肝脏微粒体中CYP450的同工酶可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PBDEs的早期污染毒理效应。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鲫鱼 肝脏 微粒体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同工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纹缟虾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口水域,是许多水生动物的重要饵料,在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2007年在人工繁殖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长江口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胚胎与仔鱼的发育特征及其与温度、光照、pH等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上升时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受精率与孵化率下降,17~21℃是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胚胎发育有效积温模型为:N=3128.3/(T-4.36),温度系数Q10值为1.33~2.84;随着温度升高,仔鱼器官发育速度与卵黄囊被吸收速度加快,但存活率下降。不同光照周期中,长光照组胚胎比自然光照组与长黑暗组发育快,但孵化率低;仔鱼亦是长光照组比自然光照组与长黑暗组发育快。pH升高时纹缟虾虎鱼胚胎孵化率升高,发育速度加快;高pH组(pH 7.5~9.5)水体中仔鱼发育较快,活力较好,发育特征亦更加明显,畸形率较低。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的适宜生态条件为:温度17~21℃,每昼夜光照12h以上,pH 7.5~9.5。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动可能会对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及其资源量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纹缟虾虎鱼 温度 光照周期 pH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生存活力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海、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体遗传结构
《自然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黄海、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群体遗传结构.在所分析的9个取样点17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7个单倍型.9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56-1.00)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7-0.0058).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显示小黄鱼的遗传变异均来自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是不显著的.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黄海、东海的小黄鱼经历了群体扩张,扩张时间约为78—138ka前.研究结果表明,黄海、东海小黄鱼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东海小黄鱼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IGF-I基因内含子1、3和4序列多态性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大口黑鲈IGF-I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克隆IGF-I基因内含子核苷酸序列,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在中国养殖群体和美国野生群体中筛选IGF-I基因内含子上的多态位点。应用RFLP、CRS-RFLP和SSCP技术建立多态位点的检测方法,同时比较分析其中4个多态位点在两个群体中基因频率分布。结果表明:(1)IGF-I基因内含子1、3和4序列长分别为1 317 bp、712 bp和1 941 bp;(2)在3个内含子上共发现7个多态位点,其中在内含子1的208和1070位为G-A突变;内含子3的第40个碱基为一个"A"的插入-缺失突变,第307位为C-T突变,683位是G-A突变;内含子4上的696碱基处有一个20 bp的插入-缺失突变,在1 563位为G-A突变,表明大口黑鲈IGF-I基因序列上存在较多的SNPs;(3)内含子1上SNPG1070A的A等位基因能为Hind III限制性内切酶识别,采用RFLP技术分型。根据内含子1上SNP G208A侧翼序列,设计错配引物,使错配碱基和A等位基因共同形成TaqI酶切位点,建立CRS-RFLP检测方法。内含子4上SNP G1563A采用SSCP检测方法,同时对内含子4上的插入-缺失突变进行PAGE电泳分型。试验结果显示,RFLP、CRS-RFLP和SSCP三种SNP检测方法简单易行,适于在水产动物SNP标记研究中推广应用;(4)在中国养殖群体中,只有内含子1上的SNP G1070A具有多态性,其它3个多态位点只在美国野生群体中存在多态,证实中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 内含子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世代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位点对凡纳滨对虾的海南群体(进口亲虾繁育的第1世代:G1)、山东和饶平群体(G2)、湛江2和湛江3群体(G3)、湛江1和上海群体(G4)共4个世代7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21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12对有效扩增引物,对7个群体共280个个体进行扩增,得到10个多态位点,共获得等位基因数63个。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15个之间,各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4.70—5.80之间。平均观测(期望)杂合度在0.36—0.43(0.53—0.65)之间。杂合子偏离指数(D)为负值,表明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对7个群体、10个多态位点进行Hardy-Weinberng平衡检测,共有54个偏离平衡。对7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进行检测,得到近交系数FIS在9个多态位点均为正值,两两群体间的固定指数FST值在0.149—0.375之间。FST显著性检验表明,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遗传变异(72.17%)来自于群体内,来自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27.83%)较小。凡纳滨对虾不同世代间遗传变异大,随着繁育世代的增加,遗传多样性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工工程对长江下游渔业的胁迫与补偿
《湖泊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下游及河口区鱼类物种丰富,特有性高.能构成渔汛的经济品种均集中在该江段,其可捕的经济鱼类品种及渔获量为全江之首.该水域鱼类区系复杂.是长江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随长江于流上水工建筑的大量建造,江湖被隔绝,洄游通道被阻断,海水的入侵、生境的破碎、水文条件的改变等导致了渔业生态功能的削弱,对下游鱼类可捕量、天然鱼类资源、物种多样性、种质资源产生了严重影响.通过对下游渔业资源特征进行了捕述,结合当前重大水工建筑:水电工程、调水工程、航道工程、大桥工程及沙石开采工程,介绍了长江水工工程的规模与现状,探讨了不同工程对鱼类环境业已显现的影响,以及对渔业生态和资源的破坏作用,剖析水工工程对渔业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同时就工程规划的设计理念、渔业生态的补偿措施提出了建议,指出渔业部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保护下游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急待开展的科学研究任务.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水工建筑 渔业生态 渔业资源 影响 补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4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取自海南(HN)、浙江(ZJ)、江苏(JS)、河北(HB)等近海海域的4个地理群体银鲳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利用POPGEN Version 1.31软件对多态位点比例和遗传距离进行统计分析。共检测出总位点数56个,其中多态位点有39个,多态位点比例为69.64%。4个海域银鲳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23 2~0.158 7,Ne 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77 6~0.100 4。JS群体与HN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321 6;JS群体与HB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231 6。结果表明,RAPD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多态性,是分析评估银鲳遗传多样性较为适宜的分子标记之一;JS群体保持着最高的遗传多样性,而HN群体多态性比例最低、ZJ群体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低,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HN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海洋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6年和2007年南海海域23个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甲子港、唐家湾、镇海湾、安埔港、防城港、八所港和榆林港等7个水域牡蛎体DSP毒性呈阳性结果,占调查水域的30.4%,其DSP值均为0.05MU/g。2006年牡蛎体DSP检出率为8.7%(n=23),2007年为21.7%(n=23)。调查期间,牡蛎体DSP检出值0.05MU/g已达到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6个国家食用贝类标准警戒限量水平,和超出了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贝类DSP不得检出标准,表明了近期南海海域某些养殖水域的牡蛎已经受到了DSP毒化的威胁。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牡蛎 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通量微孔板DAMBO-P~H荧光检测一氧化氮
《分析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物信号传导分子,广泛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为建立快速高效、准确检测生物体释放NO的分析方法,本文选用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NO特异性荧光探针8-(3,4-diaminophenyl)-2,6-bis(2-car-boxyethyl)-4,4-difluoro-1,3,5,7-tetramethyl-4-bora-3a,4a-diaza-s-indacene(DAM-BO-PH),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520 nm和535 nm,以高通量微孔板(384孔)作为实验工具载体。该方法荧光强度与NO浓度在8.0×10-10~8.0×10-7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9,检出限为0.18 nmol.L-1,回收率为98%~102%。该方法应用于多种生物样品中释放NO的分析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一氧化氮 DAMBO-PH 荧光检测 高通量微孔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烤扇贝加工过程的细菌学研究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软烤扇贝加工过程中物料的细菌特性和有关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细菌菌群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加工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Aw)的降低都主要发生在调味腌制、焙干过程,最终产品水分含量为42%左右,Aw为0.902±0.003。工厂加工在焙干、烤制过程水分含量和Aw的降低较多,成品水分含量为42%左右,Aw为0.910±0.007,控制良好。实验室加工pH下降主要发生在调味腌制过程,产品pH为5.83左右,工厂产品pH没有明显下降,最终pH为6.70左右,不符合标准要求。实验室加工原料菌落总数是(4.47±1.59)×102cfu/g,在调味摆盘和包装过程分别上升到(1.35±0.83)×103cfu/g、(7.30±0.53)×102cfu/g,在焙干、烤制过程分别下降到(5.43±0.67)×102cfu/g、(2.90±0.75)×102cfu/g,二次杀菌冷却后产品菌落总数均小于300 cfu/g。工厂加工原料菌落总数为(9.08±0.20)×103cfu/g,焙干过程上升至(4.69±0.10)×105cfu/g,烤制过程下降到(1.12±0.40)×104cfu/g,包装过程上升至(2.58±0.20)×106cfu/g。二次杀菌冷却后3个产品中,有1个产品细菌总数为340 cfu/g,不符合企业标准要求。实验室烤制冷却后样品的主要菌群为芽孢杆菌,但仍含有小比例的葡萄球菌。二次杀菌冷却后,样品中仅残存芽孢杆菌,无球菌。工厂二次杀菌冷却后样品中主要菌群为芽孢杆菌,但仍含有相当数量的球菌,比例接近1/3,表明其生产过程不良,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