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虾池常见微藻种群温度、盐度和氮、磷含量生态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温度、盐度、氮磷含量设计试验,对4种虾池常见微藻种群新月菱形藻、啮蚀隐藻、微绿球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啮蚀隐藻在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分别达0.980和0.988,新月菱形藻在氮、磷含量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达0.990,蛋白核小球藻在各资源的生态位宽度值均最小,平均只有0.926;啮蚀隐藻与蛋白核小球藻在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小,分别为0.809和0.702,啮蚀隐藻与新月菱形藻在氮、磷含量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小,只有0.829,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在温度、盐度和氮、磷含量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最大,分别为0.986、0.974和0.989.表明在养殖水环境调控过程中,啮蚀隐藻适宜与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或蛋白核小球藻共同培育,而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对资源的竞争性明显,不适合同时引入同一池塘进行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脾脏cDNA文库构建、EST序列分析与免疫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菱鲆脾脏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通过对文库克隆的序列测定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3 656个大菱鲆脾脏表达序列标签(EST)。经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比对后发现,1 891个EST代表了149个已知基因,其余1 765个EST为未知序列。这149个基因大致可分为6类:9个为细胞结构类(6.0%);26个为代谢类(17.5%);45个为细胞防御/免疫类(30.2%);43个为基因/蛋白质表达类(28.9%);16个为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交流类(10.7%);10个无法明确分类(6.7%)。鉴定的与免疫抗病相关重要基因主要有:CC/CXC趋化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lass I;αC3补体;天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KEF);胸腺素β-4/β-12;干扰素诱导蛋白G ig1;白介素8受体;STAT4;热激蛋白70/90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斗鱼属鱼类亲缘关系的Cyt b基因序列和RAPD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分析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中国分布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圆尾斗鱼(M.chinensis)和香港斗鱼(M.hongkongensis)以及越南的红鳍斗鱼(M.erythropterus)4种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获得4种斗鱼14条Cyt b基因全序列(1 155 bp),结合GenBank中搜索到的近缘物种同源序列进行分析。从13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36条引物,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10个群体96个个体共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749条,构建矩阵进行分析和聚类。基于Cyt b全序列以邻接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的系统树及RAPD数据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都显示,香港斗鱼和红鳍斗鱼先聚为一分支,再与叉尾斗鱼聚类,圆尾斗鱼处于外缘。本研究结果反映了圆尾斗鱼与其他斗鱼的亲缘关系较远,种间遗传距离为0.184 5~0.225 3(Cyt b)和0.653 6~0.746 5(RAPD),两者为同一单系群中两个独立演化的自然类群;香港斗鱼与叉尾斗鱼间遗传分化明显,Cyt b碱基差异为11.00%,RAPD遗传距离达0.577 7,支持其为独立物种的观点,且香港斗鱼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Cyt b碱基差异为3.12%,RAPD遗传距离0.060 1;叉尾斗鱼群体间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058 2和0.086 9,而各群体内的数值分别为0.016 1~0.031 7和0.023 5~0.046 7,表明遗传差异主要来自群体间,并按分布流域分别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海洋与湖沼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分群分离分析法,以同一批受精卵孵化的同池养殖大菱鲆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为材料,进行微卫星DNA遗传分析,以揭示影响大菱鲆生长发育速度方面的遗传信息。30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生长高值组(F组)和生长低值组(S组)各10个样本建立的DNA混合池进行扩增时,在两池间出现了7个差异片段。通过对两组大菱鲆个体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1个微卫星位点(SmaC10)在355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生长性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有4个微卫星位点(SmaC02、SmaC06、SmaC09、B11-I12/6/3)分别在258bp、182bp、226bp、175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生长性状存在正相关性,其中位点Smac09在226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生长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354。位点SmaC09所扩增出的等位基因片段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人工选育群体的分子标记,指导大菱鲆的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成分分析对黄海6种主要饵料鱼类的质量分析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黄海6种饵料鱼类的碳氮比、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碳含量及非水分含量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质量排序。结果表明,依代表生物基本能量的第1主成分,6种鱼的质量顺序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黄鲫Setipinna taty、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依代表营养价值的第2主成分,6种鱼的质量顺序为黄鲫、凤鲚、黑鳃梅童鱼、赤鼻棱鳀、鳀和细条天竺鲷;营养质量的综合排序为凤鲚、黄鲫、鳀、赤鼻棱鳀、细条天竺鲷和黑鳃梅童鱼。结果表明,单一营养质量指标或同类营养质量指标都不能完全代表整个饵料鱼类的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温度、投饵频次与海蜇碟状体生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温度下当饵料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投饵频次的增加未对碟状体的平均日生长率产生差异,17℃时每天投饵1次,21℃、25℃时每天投饵2次即能满足碟状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的收缩率影响均十分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温度与碟状体的收缩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17~21℃时Q10值为2.74,21~25℃时Q10值为1.53,随温度的升高其灵敏度降低。综合本实验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发现:饵料丰富(即投饵频次相对较高)时,高温(21~25℃)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饵料不足(即投饵频次相对较低)时,低温(17℃)也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
关键词: 海蜇 碟状体 温度 投饵频次 平均日生长率 伞径 收缩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