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贝壳上污损生物的重量对栉孔扇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网笼养殖的栉孔扇贝壳上污损生物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发现9~11月贝壳上污损生物的湿重分别为1.47、0.49和2.09g,与上壳重的比值分别为28.16%、10.24%和31.29%。通过在栉孔扇贝上壳添加上壳干重0.5、1、2和3倍重的水泥,用以模拟附着在扇贝壳上的污损生物,设不添加水泥的对照组,对贝壳上污损生物的重量对栉孔扇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扇贝壳长、闭壳肌和剩余软体组织的特定增长率及存活率与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贝壳上的污损生物的重量没有影响扇贝的生长和存活。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污损生物 桑沟湾 特定增长率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金属离子对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配对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聚肌胞(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的配对效果,本文研究了温度和金属离子对聚肌胞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45℃条件下合成的聚肌胞减色效应最强,说明在该温度下聚肌苷酸(Polyinosinic acid,PI)和聚胞苷酸(Polycytidylic acid,PC)配对最紧密;Na+、Ca2+、Mg2+、Mn2+和Zn2+能够增强聚肌胞双链结构的紧密性,当Na+浓度增加到0.085mol/L后,聚肌胞的配对接近饱和;Ca2+、Mg2+、Mn2+和Zn2+对聚肌胞结构的保护效果基本一致,而Cu2+对聚肌胞结构具有明显破坏作用。建议采用45℃合成聚肌胞并添加适当浓度的Na+和Ca2+等增强其结构的紧密性,以避免机体内高活性RNA酶的降解而失去药效。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剂 聚肌胞 配对 温度 金属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对草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为脂肪源,共配制4个蛋白水平(20%、25%、30%、35%),每一蛋白水平设4个脂肪水平(4.5%、8%、11.5%、15%),共16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在水温23~29℃下,连续投喂初始体重为(16.84±0.28)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10周,研究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对草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肠道蛋白酶的活性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蛋白水平在20%~30%时,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对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蛋白水平在35%时,高脂肪抑制了蛋白酶活性,肝胰脏的蛋白酶变化规律类似于肠道;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在饲料蛋白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脂肪含量的升高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但饲料中蛋白(30%,35%)和脂肪(8%,11.5%,15%)含量较高时,淀粉酶活性较稳定;肠道和肝胰脏的脂肪酶活性在饲料蛋白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脂肪含量的升高,呈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但在蛋白含量(30%,35%)和脂肪含量(8%、11.5%,15%)的6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脂肪含量分别为4.5%、8%和11.5%时,饲料的蛋白含量对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当脂肪含量为15%时,随着蛋白含量的升高,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草鱼饲料中蛋白含量为30%和脂肪为8%(即蛋白能量比21.7 mg/kJ)的试验组草鱼获得较高的消化酶活性。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蛋白能量比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东风螺软体部和生殖腺脂肪酸组成研究

海洋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了野生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及养殖方斑东风螺软体部和生殖腺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2种贝软体部和生殖腺的15种主要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较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高。野生台湾东风螺、方斑东风螺及养殖方斑东风螺软体部的UFA质量分数分别为68.22%、67.23%和76.05%;其软体部SFA质量分数分别为28.16%、28.23%和21.5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高,n-3PUFA和n-6PUFA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39.20%~64.53%,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13.82%~34.22%,养殖方斑东风螺的质量分数最高。研究发现,2种东风螺,特别是养殖的小型方斑东风螺,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是EPA和DHA理想的提取原料。

关键词: 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作者于2004-2007年间在长江河口湿地设置了33个采样站点,采用多种调查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23种,隶属1纲18目46科。结合文献记录,本地区共有鱼类208种,隶属2纲22目67科。海鲢(Elops saurus)和印度小公鱼(Sardinella sindensis)为本地区的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生态型以淡水鱼类最多。长江南支、北支和口门区水域的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南支常见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而北支和口门区以鲈形目鱼类为主。与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相比,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其中软骨鱼类和鲀科鱼类下降相对较多。一些重要经济种逐渐变为偶见种,甚至成为濒危物种,如鲥(Tenualosa reevesii)、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等。导致河口湿地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关键词: 长江河口湿地 物种多样性 生态型 出现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地区4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长江下游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进行本底调查,本文利用17对微卫星引物对南京(NJ)、盱眙(XY)、合肥(HF)、南昌(NC)4个克氏原螯虾地理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理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322–0.482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024–0.612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408–0.5624,4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南京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合肥群体最低;4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基因流为1.3729–5.9161,遗传分化指数为0.0405–0.1540,群体间基因流水平较高,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小。聚类结果显示4个群体可分为2支:南京、南昌、盱眙三个群体聚为一支,合肥群体独自成一支。以上结果将为克氏原螯虾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Procambarus clarkii 微卫星 遗传育种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背鲈鳃丝的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鳃丝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驼背鲈鳃丝和鳃小片的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的基本相似,鳃丝表面分布有众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鳃丝排列紧密,末端膨大;鳃丝呼吸上皮细胞薄,其下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胞间具分泌细胞开口.鳃小片表面呈褶皱状、凹凸不平,排列在鳃丝两侧.鳃小片是由上下2层单层呼吸上皮细胞以及把它们撑开的支持细胞所构成,泌氯细胞大量分布在鳃丝、鳃小片上,并有开口通往外界.讨论了驼背鲈鳃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驼背鲈 鳃丝 光镜 电镜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黄海南部沿海表层流刺网渔获物组成分析

海洋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银鲳和小黄鱼流刺网网目选择性试验,对夏季黄海南部沿海三层表层流刺网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总共鉴定出渔获品种25种,其中优势种为梭子蟹(Portunus triuberbuculatus)、灰鲳(StomateoidesnozawaeIshikawa)和银鲳(Stromatecoides argenteus),分别占总渔获量的59.2%,21.5%和11%,灰鲳体长分布范围为17~30 cm,优势体长范围为21~24 cm,占71.6%;银鲳体长分布范围为13~23 cm,优势体长范围为15~21 cm,占95.8%。数据分析表明,三重流刺网作业网具选择性较差,渔具兼捕种类多,捕获量大,占总渔获量的66.5%;渔获的灰鲳和银鲳处于生长型捕捞期,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适当改良渔具,避免对其资源造成过度破坏。

关键词: 三层表层流刺网 渔获物 灰鲳(Stomateoides nozawae Ishikawa) 银鲳(Stromatecoides argente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特征

动物学杂志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是经常被用作种和种群水平系统研究的分子序列。本文分离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内转录间隔区,包括部分18S序列,ITS1、5.8S、ITS2全序列及部分28S序列。4尾奥利亚罗非鱼的10个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其存在长度不同的a、b两种类型ITS1。a型长为536 bp,GC含量为69.96%;b型长为520 bp,GC含量为69.04%~69.42%。4尾尼罗罗非鱼的10个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其只存在a型ITS1,长为536~540 bp,GC含量为69.42%~70.19%。与b型ITS1相比,a型ITS1在16~31 nt有16 bp片段(GGCCCGCCTGCGGCGC)的插入。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共20条ITS序列中,5.8S长度均为157 bp,GC含量为56.69%~57.96%;ITS2为408 bp,GC含量为72.79%~74.26%。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ITS区序列相似性高达98.2%,表明这两种罗非鱼亲缘关系很近。此外,本文对14尾奥利亚罗非鱼、15尾尼罗罗非鱼以及15尾奥尼罗非鱼[O.aureus(♂)×O.niloticus(♀)]ITS1的扩增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均有a、b两种类型ITS1;15尾尼罗罗非鱼中1尾为a、b两类型ITS1,14尾为a型ITS1;15尾奥尼罗非鱼中则有6尾具有a、b两类型ITS1,9尾为单一的a型ITS1。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在ITS1这个位点一致性高,但尼罗罗非鱼中有1尾混杂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基因,同时也说明分子生物学手段应用于种质鉴定比形态学手段更为精确。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内转录间隔区 序列特征 种质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棘鲷重组IL-1β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扩增得到的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并转化到大肠杆菌M15中进行表达。采用Ni2+-Chelating Sepharose FF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用梯度透析对纯化蛋白进行复性。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获得了分子量为21kD的重组白细胞介素1β(Recombinant Interleukin 1β,rIL-1β)。采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黄鳍棘鲷头肾白细胞,在分离液密度1.080g/ml的界面上可以有效富集白细胞。用不同终浓度的rIL-1β和5μg/ml脂多糖(LPS)刺激培养的黄鳍棘鲷头肾白细胞,23℃培养4h后提取细胞的总RNA,经RT-PCR半定量检测,当培养基中rIL-1β的浓度达到20ng/ml时可以提高IL-1β基因的转录水平,与5μg/mlLPS的刺激效果相当,表达的重组蛋白表现出很好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词: 黄鳍棘鲷 rIL-1β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细胞培养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