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生素对于对虾苗池水体细菌区系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细菌16S rDNA片段作为分子标记,采用PCR结合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的方法构建了细菌区系指纹图谱,研究了对虾苗池使用硫酸链霉素、土霉素和氨苄青霉素3种抗生素后水体细菌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20h试验期内,与对照组相比,苗池水体分别经0.5mg·mL-1的硫酸链霉素、土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处理后,细菌区系均产生了显著变化;对照组水体0~30h时段的细菌DGGE条带聚为一组,56~120h取样时的条带聚为一组;而3个处理组水体0~56h时段的细菌DGGE条带聚为一组,72~120h聚为一组.对DGGE图谱典型条带进行测序,经BLAST-N比对,表明对虾苗池水体细菌多样性丰富,包括可培养的细菌(主要包括亚硫酸盐杆菌、红假单胞菌、美人鱼发光杆菌、聚球菌、海洋放线菌、黄杆菌、丝状光合细菌、粘细菌、哈氏弧菌)和某些不可培养的其他海洋细菌等.其中,单胞菌、发光杆菌、放线菌、黄杆菌、粘细菌和2种不可培养的其他海洋细菌不受抗生素的影响;而硫细菌、丝状光合细菌和另外8种不可培养的其他海洋细菌则因抗生素种类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时空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鲫与普通鲫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5个微卫星多态性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龙水库和双凤水库两个水体的雌核发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二倍体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L))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多态性位点获得银鲫10.39个有效等位基因,普通鲫11.82个有效等位基因;双龙水库三倍体银鲫和二倍体普通鲫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035和0.6300,双凤水库中的三倍体银鲫和二倍体普通鲫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311和0.5885;相似性与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相似性最大的是双凤水体内的银鲫和普通鲫(0.8127),远大于两个水体间的银鲫群体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银鲫与普通鲫存在着明显的遗传物质交流,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不仅与传统的银鲫起源于普通鲫的观点一致,也暗示银鲫与普通鲫存在经常性地遗传物质交流。
关键词: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L)) 群体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三角洲低盐度虾池秋冬季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9月—2008年1月,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4口凡纳滨对虾低养殖池塘水体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连续采样,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微藻113种,其中绿藻55种,蓝藻21种,硅藻和裸藻各15种,隐藻和甲藻各3种,金藻1种。优势种有8种,主要为蓝藻门种类,有圆胞束球藻(Coelosphaerium naegelianum)、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e)、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卷曲螺旋藻(Spirulina spirulinoides)、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和粘连色球藻(Chroococcus cohaerens),其次还有硅藻门的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养殖早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7.9×105~6.2×107ind·L-1之间,生物量0.05~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2~2.68;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37.2×107~2.1×109ind·L-1之间,生物量11.6~50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9~3.36。浮游藻类的种类、个体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动物模型对牙鲆不同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2006至2009年间建立的38个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选育家系为实验材料,根据对180、240、360日龄生长性状共3 742个个体的测定记录,应用REML方法和动物模型BLUP方法估计不同日龄牙鲆体重、体长、体高的遗传力和个体育种值,对不同家系和个体进行遗传评定。结果表明,180、240、360日龄牙鲆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0~0.35、0.30~0.39、0.13~0.37,属于中等遗传力。对不同日龄生长性状育种值选择和表型值选择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日龄生长性状依据育种值选择与依据表型值选择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360日龄,两种选择方法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小,依据育种值选留的家系和个体比依据表型值选留的家系和个体分别提高:体重为93.92%和28.97%,体长为465.22%和124.49%,体高为176.00%和157.80%,育种值选择效率明显高于表型值选择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变异探讨3种鲳属鱼类系统进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鲳属3种鱼类共19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1123bp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14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为12.56%,5个简约信息位点,未出现插入和(或)缺失,序列中转换(Transition)明显多于颠换(Transversion)。鲳属3种鱼类19个序列共检测到11种单倍型,其T、C、A和G平均含量分别为29.1%、30.5%、27.4%和13.0%。(A+T)%为56.5%,大于(G+C)43.5%。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鲳科的中间低鳍鲳Peprilus medius和星斑真鲳Stromateus stellatus的相应同源序列,并以长鲳科的刺鲳Psenopsis anomala作为外群,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翎鲳和中国鲳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银鲳亲缘关系较远,同为鲳科的鱼类聚类后再与作为外群的刺鲳相聚。系统进化树显示,银鲳为3种鲳属鱼类中较早分化出的种,刺鲳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较鲳属鱼类更为原始的类群,与形态分析结果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分布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959和2002年在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8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平均丰度在夏秋季较低、冬春季较高,冬季真刺唇角水蚤的出现率最高,春、夏季具明显的集群性;盐度是影响真刺唇角水蚤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该种分布的最适温度约16℃,最适盐度在12~20,属暖温性咸淡水种;与1959年相比,2002年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丰度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可作为长江口海洋变暖的一个重要指示种.春季真刺唇角水蚤的高丰度值出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这对于维持该水域渔场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布氏罗非鱼微卫星位点筛选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布氏罗非鱼(Tilapia buttikoferi)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状况,采用50个尼罗罗非鱼特异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5个布氏罗非鱼个体进行遗传检测。结果有27对引物能获得稳定的特异性条带,占总数的54%,其中16个多态性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出52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2~6之间,平均每个座位为3.2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26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23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652,表明布氏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种群结构处于合理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近海水螅虫总纲四新种和二种新纪录研究(刺胞动物门,自育水母纲,水螅水母纲)
《动物分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记述了南海北部近海水螅虫总纲4新种和2新纪录,即自育水母纲的顶胃穴水母Sminthea apicigastrica Xu,Huanget Du,sp.nov.,水螅水母纲的距拟双手水母Codonorchis calcariformis Xu,Huanget Guo,sp.nov.,南海多管水母Aequorea nanhainensis Xu,Huanget Du,sp.nov.,四手多管水母Aequorea tetranema Xu,Huanget Du,sp.nov.,深水拟单手水母Paragotoea bathybia Kramp,1942和母螅镰螅水母Zanclea medusopolypata Boero,Bouillonet Gravili,2000。并讨论了新种与近缘种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刺胞动物门 自育水母纲 水螅水母纲 新种 南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olyI∶C不同途径诱导大菱鲆Mx蛋白基因的转录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PolyI∶C(又称聚肌胞)为诱导剂,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浸泡和投喂3种途径诱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抗病毒蛋白Mx基因的转录,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干扰素下游基因-Mx基因的转录水平来确定该诱导剂的诱导效果。结果显示,以上3种途径都能高效诱导Mx蛋白mRNA的转录,均在48h之后达到高峰,其中以浸泡的方式更容易诱导Mx基因转录,且在120h时仍保持较高水平。Mx基因转录的时相变化证明了国产PolyI∶C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导抗病毒蛋白Mx的表达,为实际应用中确定用药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实验初步建立了半定量RT-PCR方法,为检测鱼体内干扰素的表达提供了技术方法。
关键词: PolyI∶C 大菱鲆 Mx蛋白 干扰素诱导剂 基因转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的趋光性以及对附着基颜色的感应行为
《生态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刺参的趋光特性和附着基颜色对其行为反应的影响,分别用平均趋光率(mean phototactic rate,MPR)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在100、50、10、5和1lx共5档强度的光照和7种颜色的附着基(红色、灰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和绿色)下的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水平光场内,光源照度为100、50和10lx时,光照度较强区与光照度较低区之间的MPR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光源照度为5和1lx时,各区域之间的MPR无显著差异;不同颜色附着基实验时,刺参在黑暗和自然光照条件下,同种颜色附着基的MAR无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光照条件下,黑色和灰色附着基的MAR明显优于其他颜色的附着基,与蓝色、黄色及不放置附着基的MAR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颜色附着基的MAR由大到小排列为黑色>灰色>红色>绿色>白色>蓝色>黄色。表明刺参的趋光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呈负趋光性;平均聚集率较高的3种颜色的附着基是黑色、灰色和红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