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通过14 a(2004—2018年)的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免耕覆盖(小麦秸秆留茬、玉米秸秆整秆覆盖)对旱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免耕覆盖处理在小麦收获时平均增加土壤贮水量15.4 mm,玉米收获时平均增加土壤贮水18.0 mm,有效缓解了旱地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水分供需矛盾;小麦平均增产12.43%,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0.9%;玉米平均增产24.02%,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32.1%;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平均增加18.50%,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0.7%.受降水量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免耕覆盖技术的应用效果年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小麦产量低于4500 kg/hm2时应用效果更为明显.


麦田布顿大麦草的化学防除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布顿大麦草为麦田入侵杂草,为尽早建立对该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了布顿大麦草对21种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 表明:土壤处理剂41%氟噻草胺悬浮剂对布顿大麦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42%氟啶草酮悬浮剂、60%丁草胺乳油、40 %砜吡草唑悬浮剂、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对布顿大麦草的防除效果一般,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45%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50%吡氟酰草胺可湿性粉剂防除效果不理想;茎叶处理剂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2.5%烯禾啶乳油、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布顿大麦草防除效果好,5%咪唑乙烟酸水剂、8%炔草酯水乳剂、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8%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7%双唑草腈颗粒剂、70 %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对布顿大麦草的防除效果一般,5%唑啉草酯乳油、7.5%双环磺草酮颗粒剂、69 g/L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防除效果不理想.氟噻草胺、在推荐剂量492 g/hm2下,处理21 d后对布顿大麦草的鲜重抑制率为75.40%;啶磺草胺、草甘膦异丙胺盐、烯禾啶在推荐剂量14、1 500、187.5 g/hm2下,处理21 d后对布顿大麦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73.96%、60.60%、65.07%.综合本研究结果及除草剂使用特性,麦田布顿大麦草可采用氟噻草胺土壤封闭或者啶磺草胺茎叶喷雾处理进行有效防除;油菜田布顿大麦草可采用烯禾啶进行防除;非耕地布顿大麦草可采用草甘膦异丙胺盐进行防除.


厚皮甜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获得胚囊再生植株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厚皮甜瓜未受精子房诱导单倍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植物遗传理论研究及实际育种提供新材料和技术支持。【方法】以3个厚皮甜瓜品种为试材,对甜瓜未受精子房进行离体培养,比较不同基因型、不同栽培季节、不同热激时间、不同的接种方式和不同激素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激素对胚状体成苗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基因型甜瓜中,‘将军玉’的胚状体发生频率最高,为38.3%,夏播材料的诱导频率高于春播材料,35℃黑暗热激处理接种材料3 d出胚率最高,子房横切或纵切对胚状体诱导影响不大,MS培养基在含0.03 mg·L~(-1)TDZ基础上添加0.2 mg·L~(-1)KT、0.01 mg·L~(-1)IAA和15%椰汁出胚率最高,为46.7%,在添加0.2 mg·L~(-1)KT的MS培养基上,胚芽伸长较快。研究所获得的再生植株群体较为复杂,包括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混倍体等多种类型。【结论】不同基因型甜瓜材料和不同栽培季节对胚状体的诱导率有很大影响,35℃黑暗热激处理离体子房3 d出胚效果最好,最佳的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0.03 mg·L~(-1)TDZ+0.2 mg·L~(-1)KT+0.01 mg·L~(-1)IAA+15%椰汁。


牛冠状病毒、牛诺如病毒和牛嵴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能同时检测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和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BKV)的方法,根据BCoV、BNoV和BKV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预期特异性扩增BCoV、BNoV和BKV的片段大小分别为896,542,216 bp,建立了BCoV、BNoV和BK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性扩增BCoV、BNoV和BKV的目的条带,且未扩增出其他犊牛腹泻(calf diarrhea,CD)病原;BCoV、BNoV和BK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9.51×10~5,5.39×10~5,2.23×10~6 copies/μL。对采集自河南部分地区的127份CD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BCoV的阳性率为14.96%(19/127),BNoV的阳性率为6.30%(8/127),BKV的阳性率为4.72%(6/127),三者与单一PCR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BCoV、BNoV和BK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牛冠状病毒 牛诺如病毒 牛嵴病毒 CD 多重PCR


不同贮藏条件下菠菜生鲜面的品质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菠菜生鲜面为研究对象,以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 H、酸度、色泽、叶绿素含量、感官属性、菌落总数为考核指标,在4℃和25℃条件下系统研究光照、避光、充CO2等3种贮藏方式对产品品质影响。实验结果:在4℃和25℃条件下,3种贮藏方式中菠菜生鲜面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 H、色泽、叶绿素含量、感官属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酸度和菌落总数逐渐上升;4℃、充CO2的贮藏方式,产品的品质最优;贮藏5 d的感官评分和菌落总数分别为7.1、8.7×104CFU/g,为产品的品质裂变转折点;菠菜生鲜面感官品质、菌落总数与产品的水分含量、酸度、水分活度、p H、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L*、a*、b*具有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对贮藏品质的探讨,为产品的货架期延长、突破制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免耕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河南省长期定位试验2006—2016年试验数据,分析免耕对土壤碳储量、有机碳(SOC)平均年变化量和有机碳相对年变化量的影响,并依据2015与2016两年试验数据研究免耕条件下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在0~100 cm土层的分布特征及c_(DOC)/c_(SOC)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较传统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年变化量和相对年变化量。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在冬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提高土壤0~100 cm土层平均DOC含量4.2%和26.9%。免耕在冬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和收获期较传统耕作降低土层0~40 cmDOC含量,而40~100 cm土层平均DOC含量由于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降雨量和冬小麦生物量不同而表现不尽相同。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c_(DOC)/c_(SOC)在土层20~40,60~80和80~100 cm显著降低,表明免耕有利于土壤碳库稳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c_(DOC)与c_(SOC)含量比 冬小麦


龙须菜对翘嘴红鲌生长、消化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估龙须菜藻粉作为饲料原料替代翘嘴红鲌饲料中鱼粉的可行性,及非淀粉多糖酶对摄食龙须菜饲料的翘嘴红鲌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含龙须菜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质量分数为2.5%(D1),5%(D2),7.5%(D3),10%(D4)的龙须菜分别替代鱼粉及10%龙须菜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D5)为试验组.试验选取规格一致的翘嘴红鲌幼鱼[初重(13.2±0.2)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幼鱼,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1)生长和消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3组增重率和脏体比分别下降13.07%和11.19%(P <0.05),D4组增重率、脏体比、全鱼粗脂肪含量、干物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下降14.07%、11.72%、10.4%、4.01%和3.79%(P <0.05).D3组和D4组翘嘴红鲌前肠脂肪酶活性分别下降19.18%和19.88%(P <0.05),D4组前肠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29.03%(P <0.05).(2)血液生化指标方面,D1组翘嘴红鲌血清总蛋白含量上升15.18%(P <0.05),D2、D3和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下降20.79%、19.37%和27.06%(P <0.05).D3组和D4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分别下降24.11%和33.69%(P <0.05).(3)D5组与D4组相比,摄食率和存活率分别提高9.85%和7.31%(P <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前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4.19%和29.54%(P <0.05).综上所述,龙须菜替代比例不超过5%对翘嘴红鲌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替代比例超过7.5%会抑制翘嘴红鲌前肠消化相关酶的活性,影响鱼体脂肪代谢和生长性能.在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可使饲料中龙须菜的添加量达10%而不影响翘嘴红鲌的生长性能.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和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河南省15个夏玉米主产区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的需水量和有效降雨量,进而得到夏玉米生育期的灌溉需水量,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空间插值法对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有效降雨量、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中水资源合理分配和灌溉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1961-2015年,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和有效降雨量年际间整体上变化趋势平稳,而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年均降雨量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均有效降雨量从西南向东北递减;豫西夏玉米生育期年均需水量相对高于其他区域,而豫北灌溉年均需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 夏玉米生育期 有效降雨量 灌溉需水量 时空分布 河南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