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181条记录
乌苏里拟鲿苗种室内培育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俗称牛尾巴、招财鱼等,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在我国大部分江河、湖泊等水域均有分布,是一种重要的中小型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食性广、生长快、病害少、产量高、易管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流水中其数量明显下降,进而促成了乌苏里拟鲿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开发其人工繁育、扩大养殖面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种子脂肪含量的直接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关键词: 花生 脂肪含量 双列杂交 直接效应 母体效应 遗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猕猴桃生香酵母筛选鉴定及其发酵特性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多年野生猕猴桃树叶、枝干、果皮及树下土壤中分离猕猴桃生香酵母,研究其发酵特性,旨在开发猕猴桃酒发酵菌株.通过CO2失重比较、香气嗅闻、猕猴桃果汁发酵等分离出1株生香酵母,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2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葡萄园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vineae),命名为X-5.随后进行SO2、酒精和糖耐受性试验及发酵试验.结果显示,X-5菌株生香能力强,可耐受12%的酒精度、300 g/L的糖和0.20 g/L SO2,发酵后酒液澄清透明,色泽微黄带绿,酒香浓郁,酒精度9.6%,维生素C含量可达0.3277 g/L,感官品质高,可作为猕猴桃果酒发酵的专用菌种或选育驯化的出发菌株.

关键词: 猕猴桃;生香酵母;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26S rDNA;耐受性;发酵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病毒病发生关键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薯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毒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甘薯苗期病毒病预测预报方法和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为甘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和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方法对随机采集的不同来源的甘薯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的病毒种类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病毒C(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病毒G(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以及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等我国甘薯上常见的8类主要病毒。然后对检测的种薯进行育苗,出苗后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分析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河南、宁夏和陕西等地设置试验点,种植背景相同的甘薯品种商薯19原原种苗和脱毒试管苗,在甘薯生长期,采用黄板诱虫法调查各试验点烟粉虱发生量并采集烟粉虱活体,检测烟粉虱SPCSV带毒率。种薯收获后,随机取样对种薯SPCSV带毒率进行检测,分析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的影响。【结果】在检测的665块甘薯种薯中,有463块种薯携带病毒,育苗后有333块种薯的薯苗表现出叶片黄化、明脉、皱缩和植株矮化等病毒病症状。当种薯携带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60.6%;1级占31.8%);当种薯携带甘薯双生病毒或甘薯双生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组合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55.3%;1级占32.9%);当种薯携带SPCSV时,苗期病毒病症状显著加重,特别是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显症率为100.0%,症状主要为3—9级(其中,3级和5级占49.0%、7级和9级占51.0%)。连续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回归方程为Y=9.628X1+0.008X2+6.537,R2=0.914,其中,Y为种薯SPCSV的带毒率,X1为烟粉虱带毒率,X2为烟粉虱发生量。【结论】种薯携带SPCSV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显症率和严重度显著增加。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烟粉虱是影响种薯携带SPCSV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 种薯 烟粉虱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预测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施氮肥对不同密度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施肥(N1,复合肥225 kg/hm2;N2,复合肥180 kghm2;N3,控释肥180 kg/hm2;N4,复合肥180 kg/hm2,有机肥1500 kg/hm2)和两个密度(D1,6万株/hm2;D2,7.5万株/hm2)处理,研究减施氮肥对不同高密植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表明,D2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24.74%,两个密植条件下N3和N4处理均未造成显著减产.D2处理显著提高吐丝期和成熟期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减氮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特征均无显著影响.N2、N3和N4处理显著提高两个密植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16.00%~22.90%,仅D2N4处理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16.32%.夏玉米在75000株/hm2高密植水平,施氮180 kg/hm2(减氮20%)配施有机肥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关键词: 夏玉米;减施氮肥;种植密度;产量;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叶片光谱分析的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严重度诊断

烟草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利用光谱分析方法实现马铃薯Y病毒(PVY)病的有效监测预警,采用ASD非成像光谱仪获取了感病后不同严重度烟草叶片的光谱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Y病毒病严重度的增加,叶片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400~700 nm)内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近红外波段(700~1 300 nm)内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与马铃薯Y病毒病严重度呈显著相关的波长,并基于敏感波长453、518、572、708和775 nm的光谱反射率建立了病害严重度逐步回归诊断模型,模型验证决定系数(R2)为0.67,均方根误差(RMSE)为1.97,预测准确度为83.84%。因此,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侵染后不同严重度的烟草在特定波段内的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可实现对马铃薯Y病毒病严重度的诊断。

关键词: 烟草 马铃薯Y病毒(PVY) 光谱反射率 回归模型 严重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ndroid的可定制作物育种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作物育种数据的无纸化采集,减少数据二次录入过程,提高数据采集效率,采用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和JAVA编程语言,提出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可定制作物育种数据采集系统。该APP架构采用单机版,不同作物的性状指标保存在系统的属性数据库中,性状指标获取参考相关作物的农艺性状调查标准。APP功能主要包括试验管理、模板定制、数据采集和数据查询导出。用户在进入系统前首先选择作物种类,通过导入Excel模板文件在APP中创建试验项目。在模板定制模块中,APP根据所选作物类别提供相应的性状指标,勾选当前需要采集的性状保存为定制模板。数据采集在试验项目和定制模板组合基础上进行。数据保存、查询和导出以试验项目和定制模板名称为索引。APP已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谷子核心种质资源调查中进行初步应用,可使谷子试验数据采集耗时较人工采集降低65.18%。该系统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推广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Android 作物 育种数据 定制 数据采集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属和产毒化学型,从上海地区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65株,其中奉贤区23株、金山区10株、浦东新区12株、青浦区15株、嘉定区5株.鉴定结果表明:1株菌株属于SCAR类型I,是禾谷镰刀菌,其余64株为SCAR类型V,属于亚洲镰刀菌.化学型分析表明:48株为3-ADON型,数量最多;15-ADON型菌株最少,只有3株;其余14株是NIV化学型.其中,从奉贤区和青浦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15-ADON型和NIV型3种化学型菌株;从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和NIV型;而从嘉定区的小麦中只检测到3-ADON型.研究表明:上海地区以产3-ADON毒素的亚洲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镰刀菌种群结构;毒素化学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要粮经作物与轮作模式净碳汇价值分析

生态经济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构建农业净碳汇价值评价技术体系,测算了主要粮经作物固碳价值、碳投入价值、农药环境成本、化肥环境成本,用这些作物的固碳价值减去碳投入价值、农药环境成本、化肥环境成本,得到其净碳汇价值;根据主要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计算不同轮作模式的净碳汇价值。结果表明:主要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玉米、水稻、小麦、花生,不同轮作模式下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小麦+水稻、小麦+玉米、小麦+花生。不同轮作模式下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测算结果对农业生态价值补偿标准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减少农药与肥料的使用量,降低粮经作物碳投入价值与农药化肥环境成本,不断提高粮经作物净碳汇价值。

关键词: 粮经作物 固碳价值 碳投入价值 净碳汇价值 农业生态补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碱性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素易于在土壤中固定,碱性土壤更甚,影响着磷肥的肥效和利用效率.研究长期施用磷肥对我国北方碱性土有效磷与磷盈亏的影响,为碱性土地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河北、北京、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6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周期为1991-2011年.所有定位施肥试验均设有不施磷肥(P0)、单施化学磷肥(P)、化肥配施秸秆(P+S)、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P+M)5个处理,施磷方式和施磷量不同.分析了土壤有效磷、作物产量、有机质、pH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土壤磷盈亏、磷肥利用率的关系,用冗余分析得出每100 kg/hm2磷盈余下土壤有效磷变量(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P0处理土壤磷亏缺为-357.73~-28.21 kg/hm2,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下降,下降速率为0.14 mg/(kg·year),此处理下作物产量较低,小麦低于2000 kg/hm2,玉米低于400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P,P+S,M,P+M)土壤磷表现为盈余,21年连续施肥磷总盈余为23.65~860.93 kg/hm2,磷盈余量顺序为P+M>P>P+S>M.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上升,年平均上升速率为P+M[4.85 mg/(kg·year)]>M[1.87 mg/(kg·year)]>P+S[0.65 mg/(kg·year)]>P[0.63 mg/(kg·year)].施用磷肥的小麦产量为3399~788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为4186~9176 kg/hm2,以P+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P处理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方程模拟(P<0.01),小麦和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增加,在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达到22.47和20.68 mg/kg后不再增加.小麦P+S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17%;玉米以M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45%.小麦和玉米磷肥利用率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而上升,以P+S处理上升最快,P+M处理上升最慢.5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盈亏均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土壤每亏缺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下降0.90 mg/kg;每盈余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量为M(22.10 mg/kg)>P+M(10.60 mg/kg)>P+S(3.90 mg/kg)>P(2.60 mg/kg).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能解释土壤有效磷效率变异的85.0%,是土壤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碱性土壤上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提高作物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是提升土壤累积磷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土壤有效磷效率较高.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潮土有效磷含量较高,容易造成磷在土壤中的淋洗和固定,需减少磷肥总施用量并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比例,从而达到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碱性土 作物产量 磷肥利用率 有效磷效率 有机质 磷盈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