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高致病性毒株HN07-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构建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世界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本研究旨在构建PRRSV高致病性毒株HN07-1反向操作系统.通过将基因组进行分段克隆和测序的方法获得HN07-1毒株全长基因组序列.运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将全基因组分段克隆至载体上,构建含有全长HN07-1毒株cDNA的感染性克隆pcDNA3.2-rHN07-1,并以此为骨架,构建在PRRSV基因组ORF1b和ORF2a间插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重组克隆pcDNA3.2-rHN07-1-EGFP;将构建的质粒转染Marc-145细胞拯救病毒.采用免疫荧光实验(immune fluorescence assay,IFA)和Western blot进行表达鉴定并对重组病毒进行滴度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PRRSV毒株HN07-1基因组全长15345 nt,转染Marc-145细胞盲传一代后培养48 h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拯救病毒与亲本毒株HN07-1一致,都能检测到PRRSV N蛋白表达.并且拯救病毒与亲本毒株具有相似的生长动力特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HN07-1感染性克隆,可用于反向遗传操作,为PRRSV致病机制研究及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HN07-1;感染性克隆;反向遗传技术;病毒拯救


小麦新品种(系)抗倒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评价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小麦优异抗倒性资源材料,分析倒伏严重年份黄淮南片麦区小麦产量构成,本试验以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81个小麦新品系为材料,结合多点试验抗倒性鉴定结果,利用倒伏指数法、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有27个小麦新品种(系)抗倒伏能力处于好或较好水平,占参试品种(系)的33.3%,倒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5、28.3;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有17个,占参试品种(系)的21.0%,倒伏指数平均值为89.5,表明本年度抗倒性较好的新品系在黄淮南片麦区占据多数,试验品系抗倒伏能力总体较好。倒伏与株高、最高蘖、有效穗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越高,群体越大,小麦品种倒伏的风险越大。严重倒伏点率和倒伏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倒伏越严重,产量影响越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伏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控制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和穗重,延长生育期,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利用KASP标记筛选含rhg1和Rhg4位点的大豆抗病资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SCN,soybean cyst nematode)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培育抗SCN大豆品种是防治SCN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来自抗SCN主效位点rhg1和Rhg4的2个KASP标记,对487份大豆材料进行筛选,选择含有抗性位点且农艺性状优异的材料;通过室内接种大豆胞囊线虫2号、4号、5号生理小种和新小种X12,进行抗性鉴定验证其抗性水平,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抗源材料。标记筛选结果表明,20份材料含有rhg1和Rhg4这2个主效抗性位点,其中,2份材料仅含有Rhg4位点。表型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接种的22份材料中,有1份材料对3个小种表现中抗,5份材料对2个小种表现抗或中抗。其中,1份材料对2号小种表现抗病、4份表现中抗;2份材料对4号小种表现中抗;4份材料对5号小种表现抗病、14份表现中抗;22份材料对新小种X12均表现出感病或中感。因此,本研究从487份材料中筛选出20份含有2个SCN抗性位点并具优异农艺性状的材料,可通过rhg1和Rhg4位点的累加培育抗病品种。
关键词: 大豆 KASP标记 大豆胞囊线虫 rhg1 Rhg4


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对萎锈灵敏感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目前已成为花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解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其对常用防治药剂萎锈灵的敏感性,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河南省南阳、驻马店、商丘、郑州、新乡5个花生主产区花生白绢病的发生率,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分析了采自5个主产区的28株花生白绢病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菌丝亲和群(MCG),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这些菌株对萎锈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南阳、驻马店、商丘、郑州和新乡花生白绢病的发病率为3.6%~50.4%;28株花生白绢病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在PDA平板上的分布及菌核的数量、干质量、直径上均存在差异,且菌株的菌核数量、干质量和直径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28株菌株被划分为5个MCG,最大的MCG1包含来自4个主产区的15株菌株,除商丘外,其他主产区出现的MCG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相关性;28株菌株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为1.13。28株菌株对萎锈灵均表现为敏感,EC50平均值为0.182 8 mg/L,且不同主产区菌株对萎锈灵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具有相对较低的多样性,萎锈灵可作为防治花生白绢病的有效药剂。
关键词: 花生白绢病 齐整小核菌 群体多样性 萎锈灵 敏感性


基于地块单元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以高分时序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数据,对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及其精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区,采用2019年4―5月份的GF-1C和GF-6 2 m PMS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并在地块单元控制下对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了修正和精度验证。其最优提取结果的修正阈值为0.93,地块单元内冬小麦总体分类精度为95.66%,Kappa系数为0.89。利用3月7日至5月20日6期GF-1 WFV遥感影像序列NDVI和RVI与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得出各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内NDVI和RVI均值,通过分析冬小麦测产地块单元内均值植被指数与产量间的敏感性,提出一种组合均值植被指数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构建方法,通过交叉验证法对不同的估产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由4个均值植被指数组合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最佳,决定系数为0.922 0,预测误差为40.96 g/m2,预测精度为93.13%。通过该模型得出兰考县冬小麦平均产量为6 047.25 kg/hm2,较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研究区冬小麦平均单产6 001 kg/hm2有所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内和地块外冬小麦总产量分别为2.76亿kg和4 650万kg。[结论]该方法实现了冬小麦估产结果以像元为单位向以地块单元为单位的转变,解决了模型构建时光谱信息与实测产量间对应问题,为利用国产高分卫星进行县域地块尺度遥感单产精准化估算提供了方法支撑。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地块单元 冬小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比值植被指数


小麦间作豌豆和挥发物释放结合不同器械施药对麦田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 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关键词: 施药器械 间作 挥发物释放 荻草谷网蚜 禾谷缢管蚜 麦红蜘蛛 天敌


雄性不育辣椒新品种豫椒9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豫椒9号是以胞质雄性不育系PC134A为母本,以自交系PC16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雄性不育辣椒三系杂交种.早熟,生育期195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株高95 cm左右,前期坐果集中,中后期连续坐果能力强,上下层果实一致性好;果实粗牛角形,果皮黄绿色,纵径23 cm左右,横径5 cm左右,平均单果质量100 g;VC含量922.0 mg·kg-1,辣椒素含量46.00 mg·kg-1,田间对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抗性与对照豫椒701相当,每667 m2产量3300 kg左右,适宜河南地区早春保护地栽培.
关键词: 辣椒;豫椒9号;三系杂交种


国审小麦品种‘百农207’适应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了解‘百农207’的生产特性和利用价值,利用国家区域试验数据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百农20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百农207’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208.3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分别增产3.85%和5.2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超过90%的试点产量比对照‘周麦18’增产,最高产量10 829 kg/hm~2;变异系数为9.3%和7.5%,均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蛋白质(干基)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4.0%,稳定时间5.0 min,容重810 g/L,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百农207’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综合抗性突出的优良小麦品种。该品种广泛适应于黄淮南片麦区早、中茬地种植。


Sec-1位点缺失对1BL/1RS易位系籽粒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 Sec-1位点缺失对1BL/1RS易位系品质的影响,用 Sec-1位点缺失突变体与郑麦7698多次回交,系谱法辅助分子标记多代选择后得到 Sec-1位点缺失的1BL/1RS易位系(简称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和正常1BL/1RS易位系(简称正常易位系),并进行品质性状、抗病性及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中峰值高度在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和正常易位系之间差异不显著,而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的面筋指数、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和面时间、中峰值宽度和8 min尾宽显著高于正常易位系。正常易位系的吸水率和衰落角显著大于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的条锈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均低于正常易位系,但二者之间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而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正常易位系与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间的千粒重、穗粒数、产量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 Sec-1位点缺失对小麦籽粒品质的正向调控作用显著,而对农艺性状的负面效应不显著, Sec-1位点缺失突变体是研究和改良小麦籽粒品质的优良遗传材料。
关键词: 1BL/1RS易位系 Sec-1位点 黑麦碱


中和表位串联的PCV2b病毒样颗粒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一种高效的预防猪圆环病毒2b亚型(PCV2b)感染的亚单位疫苗,针对其主要免疫原Cap蛋白的基因进行分析,将Cap蛋白上重要中和表位226LKDPPLNP233以重复串联的方式连接于cap基因C端(capE2),并构建于pFastBacTMI载体上,借助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进行表达,利用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和动态光散射及透射电镜观察等对重组蛋白CapE2进行鉴定。将纯化的CapE2蛋白免疫小鼠,同时以未连接中和表位的Cap蛋白、PCV2亚单位疫苗和PBS为对照,收集免疫血清分析目的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以及连接中和表位对Cap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及CapE2蛋白成功在sf21细胞内表达;纯化后的目的蛋白能够有效地与PCV2单克隆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并且可以在体外自组装形成均一的、直径约17 nm的病毒样颗粒;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第2次免疫后,CapE2免疫组抗体水平迅速提高,并在3免之后显著高于其他免疫组;中和抗体测定结果表明,Cap及CapE2组血清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疫苗免疫对照组,且CapE2免疫组血清的中和效价可达1:29。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连接2个中和表位的Cap蛋白,能自组装形成病毒样颗粒,并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PCV2感染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疫苗候选。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Cap蛋白 病毒样颗粒 免疫原性 亚单位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