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5的分子定位
《遗传学报 》 200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Xa 2 5是从体细胞突变体HX 3中鉴定出的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通过花药培养构建了 0 2 4 2 8(粳稻 )和HX 3(籼稻 )的双单倍体 (DH)群体 ,该群体包含了 12 9个稳定株系 ,以我国长江流域水稻白叶枯病的代表菌株浙173对DH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 ,抗病株系数和感病株系数分别为 6 2和 6 7。共选用覆盖水稻 12条染色体的 30 0对SSR引物对 0 2 4 2 8和HX 3进行多态性分析 ,有 74对引物在双亲之间表现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引物对DH群体进行连锁分析 ,从而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 2 5定位到第 4染色体长臂末端的两个SSR标记RM6 74 8和RM 115 3之间 ,连锁距离分别为 9 3cM和 3 0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秧方式对两系高产杂交稻苗期光能转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了旱育条件下两优培九苗期的光能转化特性。结果表明 ,水稻在旱育条件下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类囊体膜电子传递活性。从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来看 ,旱育条件下能增强吸收光谱峰值 ,但类囊体膜多肽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两优培九在旱育条件下的光能转化特性较水育条件下高 ,表明两优培九在旱育秧条件下能更好地发挥其光能转化潜力。两优培九光能转化能力比相同条件下的汕优 6 3高 ,这可能是其具有高产潜力的生理基础之一。研究也表明 ,秧苗培育时间过长不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秧苗 ,时间以 30d左右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对青菜中3种有机磷农药去除效果及V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臭氧在蔬菜产后处理中降低有机磷农药残留的作用及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影响,分别 采用不同浓度臭氧水和水中持续通臭氧浸泡两种处理方式,模拟测定臭氧对青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及臭氧处理对青菜中Vc、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可加快去除水浸泡处理青菜中的残留农药,且以 水中持续通臭氧处理效果更佳;青菜中残留农药敌敌畏、乐果和毒死蜱的浓度分别为11.22,6.31和7.04 mg/kg 时,以0.119 mol/L NaHCO3水溶液浸泡,并持续通臭氧处理30 min,去除率分别为79.32%,63.26%和65.54%; 臭氧水处理对青菜中Vc含量基本没有影响,但明显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棉铃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加性 显性 母体效应遗传模型,分析了 6个陆地棉亲本及其按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的 30个F1 的铃重、单株铃数、铃体积、铃容重、单铃种子数、子指、衣指、衣分、铃纵经、铃横经、铃形指数和铃室数共 12个棉铃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以及铃重与其它棉铃性状之间的各项遗传相关。结果表明,铃重和铃容重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达显著水平;但显性方差明显大于加性方差;铃体积、铃纵径、铃横径和铃形指数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达显著水平,且两者差异不大;子指、衣指、单铃种子数及衣分等性状均存在显著的母体效应。此外,衣分和衣指的加性方差亦达极显著水平;单铃种子数显性方差达极显著水平;子指的加性和显性方差均不显著;单株铃数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达显著水平;衣指、子指、铃体积等性状与铃重间都存在显著的加性相关;而单株铃数与铃重则呈极显著加性负相关;单株铃数、单铃种子数、铃容重、铃体积、铃横径等性状与铃重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棉花生产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江苏省棉花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从转基因抗虫棉类型、推广应用、生育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抗虫棉在江苏的普及与推广,从高品质棉花品种、推广应用、市场体系、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剖析了江苏省高品质棉的研究及生产,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江苏省棉花栽培技术的完善与提高,并预测了江苏省棉花生产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